越王樓歌
越王樓歌
《越王樓歌》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首作品。
【鶴注】此當是寶應元年初至綿州時作。《綿州圖經》:越王台,在州城外西北。有台高百尺,上有樓,下瞰州城。唐高宗顯慶中,太宗子越王貞為綿州刺史作。鶴曰:舊、新史:越王貞,太宗第八子,嘗始封漢王。漢與綿為鄰。【朱注】本傳不載刺綿州,蓋史略之耳。
(此詩上下轉韻,上半詠越王樓,下則登樓而弔古也。越王刺綿州,故先作府而後建樓。《杜臆》:照映城郭,此樓助州府之氣象。長江落日,山水又增高樓之景色。真屬奇觀勝覽。然前王不能長享此樓,而留為今人玩賞,則知千秋萬古,其情盡然。即所云“萬歲更相送”者。)
①州府,府之州治也。《世說》:州府文武勸郭淮舉兵。郭璞《江賦》:“衡霍磊落以連鎮。”②《吳志》:呂蒙曰:“孤城之守。”古詩云:“西北有高樓。”③《神仙傳》:“碧瓦鱗差。”沈佺期詩:“紅日照朱甍。”《選注》:“甍,屋檐也。”鮑照詩:“城郭宿寒煙。”④石崇詩:“登城隅兮臨長江。”沈約詩:“百丈注懸淙。”⑤曰落日明,知樓是面西。庾信詩:“日落山頭晡。”江總詩:“兔月半輪明。”⑥漢明帝詔:“復其舊跡。”⑦劉庭芝《公子行》:“千秋萬古北邙塵。”此章體格,仿王子安《滕王閣》,而風致稍遜。衛萬《吳宮怨》,亦本《滕王閣》,而姿韻自勝。今附錄參觀:“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鑾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淡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君不見,吳王宮閣臨江起,不卷珠簾見江水。曉氣晴來雙闕間,潮聲夜落千門裡。勾踐城中非舊春,姑蘇台下起黃塵。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末二句與李白相同,不知孰為先後也。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