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I

反映各地區發展與民生狀況的指數

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evelopment and Life Index, DLI),是由中國統計學會組織有關專家研究並測算的,它客觀、全面反映各地區發展與民生狀況。該指數是在原綜合發展指數的基礎上,為了更加突出地反映民生改善情況,調整補充部分指標后修訂而成的。

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公眾評價六大方面,共42項指標。指數的計算與合成借鑒了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等有關方法,根據指標的上、下限閾值來計算各個指標的評價指數(即無量綱化),指數介於0至100之間,根據指標權重合成分類指數和總指數。

制定背景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要深化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和精神實質的認識,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2011年3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加快制定並完善有利於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和具體考核辦法,弱化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評價考核,強化對結構優化、民生改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各級政府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為引導和轉變發展觀念,激勵發展思路創新,中國統計學會組織專家,成立課題組,根據科學發展觀的內涵與要求,制定併發布了2000-2010年各地區綜合發展指數(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簡稱CDI)。
黨的“十八大”以後,考慮到我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新情況,為客觀、全面反映各地區發展水平,並突出“民生”主題,課題組根據“十八大”提出的新目標和新要求,在原《綜合發展指數編製方案》的基礎上,調整和補充了部分指標,並修訂為《發展與民生指數編製方案》,並據此對各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evelopment and Life Index,簡稱DLI)進行了測算。主要修訂情況如下:①在民生改善類指標中增加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每千人擁有社會服務床位數兩個指標;②在社會進步類指標中,把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比例替換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標準占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把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比例替換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標準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例;③刪除了個別相關和重複的指標。
長期以來,如何更好地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綜合評價,有關國際組織和一些國家都進行了積極探索。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從1990年開始發布用以衡量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簡稱HDI),該指數是在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人均GDP購買力平價美元)三個指標的基礎上計算生成的。英國於1996年提出了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並成為在全球首次提出全套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國家。聯合國大會於2000年通過決議,提出了8項“千年發展目標”及相關的18項具體目標和48項指標,內容涉及社會公平(反貧困、教育平等、性別平等)、生命健康、環境保護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為衡量社會發展進程的重要標準。國內有關研究機構和部門對地區發展也提出了諸多評價指標體系和測評辦法。
本課題研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主要指標為核心指標,制定發展與民生評價指標體系;並採用有關部門發布的權威數據,對各地發展與民生改善情況進行量化評價。需要指出的是,本課題報告是初步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從統計角度反映了我國各區域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發展與民生改善方面的進程情況。課題研究在指標選取、測算方法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課題組將持續開展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指導原則


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該遵循以下指導原則:
——導向性原則。指標體系要充分發揮導向、引領作用,激勵各地區進一步增強科學發展意識和發展能力,創新體制機制,切實有效地加快科學發展進程。
——前瞻性原則。建立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視野要開闊,著眼要長遠,不僅要考慮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且要考慮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力爭與“十二五”規劃相銜接,重點應放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
——開放性原則。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應保持指標體系的動態性和開放性,根據地區發展的新情況、新特徵及中國發展階段的變化,及時對指標體系進行補充、完善和修訂。
——可操作性原則。指標選擇具有代表性,同時兼顧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使指標可採集、可量化、可對比。指標設置要與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等相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指標銜接一致,以增強指標體系的政策導向與實踐意義。
——公認性原則。評價指標不僅要以客觀指標反映地區發展的數量特徵,更要把群眾認可、滿意作為一項重要的衡量標準,做到量化考評和定性考評相結合。因此,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引入公眾評價指標,以充分考察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提高公眾對於發展的參與度和認可度,主觀性指標的引入強化了“既看數字又不唯數字”的理念。

指標體系


發展與民生指數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含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科技創新、公眾評價六個方面42項指標,涵蓋經濟、民生、社會、生態、科技、民意等領域,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突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強調科技創新對於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

經濟發展類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力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因此,經濟發展模塊設置了經濟增長、結構優化、發展質量3項二級指標及7項三級指標。

民生改善類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因此,民生改善模塊設置了收入分配、生活質量、勞動就業3項二級指標及13項三級指標。

社會發展類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因此,社會發展模塊設置了公共服務支出、區域協調、文化教育、衛生健康、社會保障、社會安全6項二級指標及9項三級指標。

生態建設類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按照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生態建設模塊設置了資源消耗、環境治理2項二級指標及8項三級指標。

科技創新類

“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因此,科技創新模塊設置了科技投入、科技產出2項二級指標及4項三級指標。

公眾評價類

對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評價,必須堅持群眾滿意的原則。因此,評價體系引入公眾滿意度指標,作為重要的輔助參考指標,暫不參與定量評價

測評方法


發展與民生指數是從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發展、生態建設和科技創新五個維度測量的綜合性指數,每一維度都是構成具體方面的分指數,每個分指數又由若干個指標合成。其測評方法主要借鑒了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測量方法,基本思路是根據每個評價指標的上、下限閾值來計算單個指標指數(即無量綱化),指數一般分佈在0和100之間,再根據每個指標的權重最終合成發展與民生指數。此種方法測算的指數不僅橫向可比,而且縱向可比;不僅可以比較各省(區、市)發展與民生指數相對位次,而且也可以考察每個省(區、市)發展與民生改善的歷史進程。

具體排名


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排名前十強名單
北京87.93%
上海83.05%
天津76.65%
江蘇73.83%
浙江73.02%
廣東71.02%
福建66.48%
山東64.54%
遼寧64.21%
重慶63.34%

無分電器點火


DLI(distributorless ignition)無分電器點火
常見的在汽車術語中使用,distributorless ignition sytem(無分電器點火系統)
1.無分電器點火系統
點火脈衝信號放大器 ignition pulse amplifieer
無分電器點火系統 distributorless ignition sytem
離心提前機構 centrifugal advance mechanism
2. 離心提前機構
ignition pulse amplifieer 無分電器點火系統
distributorless ignition sytem 離心提前機構
centrifugal advance mechanism 真空提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