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療法
閱讀療法
當代的醫學也重視心理的保健與治療,閱讀材料能幫助讀者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讀者與材料間的交互作用閱讀材料作為媒介,讀者在閱讀時不直接正視本身的問題,而是對閱讀材料有所反應。 ”外國古代的閱讀療法在國外,以讀書作為輔助治療的方法也有悠遠的歷史。
閱讀療法的英文名稱為bibliotherapy,為希臘文biblion(圖書)跟therpeia(治療)兩字的結合。其又有:讀書療愈、書目療法、圖書醫療法、圖書治療法、文獻治療、信息療法等多種名稱。書目療法是一種輔助性的心理治療方法。它並不直接教導讀者如何做才能解決他們目前所遭遇的情緒問題,而是讓讀者在接觸適合的圖書信息資源(例如:書本、影片、音樂等)后,對其內容產生「認同」、「凈化」、「領悟」,並在經歷這些過程后,能對他們目前所遭遇的困難有新的認知與體會,進而解決自身遭遇的問題。
閱讀療法是由圖書館員或專業人士(例如:心理治療師)依據讀者的個人需求,選擇適合的素材幫助讀者從負面情緒中釋放,讀者進而自我治療,找到恢復的力量。總而言之,閱讀療法除了具有心理、情緒治療的功用之外,也能幫助讀者解決問題、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進而使他們從目前遭遇的問題中成長、發展;同時,閱讀療法也是一種藉由與材料內容互動,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的方法
過去圖書館扮演的是一種教育機構,提供生活中所需之信息與知識。對當代社會情緒療愈之潮流,圖書館無法自外於此。而閱讀療法中,圖書館扮演了閱讀材料與讀者之間的橋樑,除了提供知識加值服務外,也提供休閑娛樂,並協助讀者紓解情緒及心理壓力,充實與豐富讀者生命。專業館員有規劃地提供讀者多元適宜的 材料,以協助讀者紓解個人情緒問題或滿足其發展性需求。
2. 網站:例如:豆瓣網、噹噹網、卓越亞馬遜。
閱讀材料是閱讀療法的媒介工具與催化劑,也是心靈藥方與心靈維他命,自十八世紀初開始逐漸受到重視。1930年代,有些學者更主張須將圖書館視為治療藥方的一部分,並認為各種閱讀材料之效用優於一般處方葯。而後現代社會中人類生活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衝突,精神官能症患者增多,民眾需要「解悶特效藥」。當代的醫學也重視心理的保健與治療,閱讀材料能幫助讀者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閱讀材料的價值在於是否能激發讀者具療效的回應。
閱讀材料作為媒介,讀者在閱讀時不直接正視本身的問題,而是對閱讀材料有所反應。讀者易認同閱讀材料中與個人相似之角色,透過閱讀材料與作者互動,並對內容產生共鳴,使作者產生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等心理現象。在閱讀時,讀者可透過與材料內容之互動,進而與作者對話,以致可作者的觀點了解個 人以外的他人世界。當讀者感受文字所帶來的刺激與文學所展現出來的情感時,即是材料產生凈化的作用,此乃Cianciolo所謂的「文學的情感狀態,即是 讀者的情緒凈化。」藉由閱讀材料形成一連串自我實現的過程,由認同(identification)而凈化(catharsis),從而領悟 (insight)。閱讀材料能改變讀者認知、態度及情緒,受壓抑之情緒能投射至閱讀材料中達到釋放。而敏感問題藉文學形式表達,較不易在真實世界中產生 焦慮或負面反應參考材料中角色解決問題方式,亦提供讀者發展適合自己的解決之道,協助讀者解決問題並有效地發展自我。但讀者可能在過程中面對問題產生投射、誤解、逃避等情況。
閱讀療法是使用「經過選擇的」材料作為輔助醫學與精神病學的治療。閱讀材料的選擇是書 目療法服務中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受過訓練的專業圖書館員了解閱讀材料內容后,針對個別讀者個人需求開列書目,利用作品提高讀者自我認識或解決個人問題。 Rubin指出,在十九世紀之前,從事閱讀療法時,所運用圖書信息資源之類型系以宗教書籍為主。至二十世紀初,則常用知識性與教誨性書籍作為材料,而後擴展及詩、短篇故事、小說、戲劇、電影、音樂等想象性材料。限制:不當的閱讀材料易對讀者產生負面作用,如傷心時不適合聽悲傷的歌曲。而每位讀者擁有不同的背景,未必能將自身經驗與材料內容情境連 結。若提供不適當的圖書信息資源,不僅無法影響讀者改變其行為與態度,甚至可能會對讀者產生負面作用,如有些讀者議決的材料中主角的情緒困擾問題己皆有之,因此易將個人的問題合理化,乃更強化其防衛的心理,導致讀者不願意麵對現實中的問題等。因此,如何選擇適當的圖書信息資源,實為閱讀療法中一項重要議題。
閱讀療法
(一)讀者個人背景
宜注意讀者之個別差異,如個人不同階段身心發展與思考能力、材料與讀者個人問題之相關程度、讀者個人的生活經驗與興趣;並亦宜注意讀者對敏感議題之情緒反應。
(二)材料內容特性
宜選擇正面溫暖、具激勵作用,能舒緩讀者情緒壓力及解決其心理困擾之作用者,並採用較新穎與正確的信息,以及較具故事性、趣味性、說教意味低之材料為佳。此外,亦應注意施行過程中材料的銜接性,期能使讀者產生興趣及認同感。同時,由於圖書信息資源的價值在於是否能激發讀者具情緒療愈效用的回 應,而在文學作品中,一些敏感問題藉文學形式表達,能使讀者不直接正視本身的問題,而是對材料中與其個人遭遇相似之角色有所共鳴,較不易使讀者在真實生活中產生焦慮或負面情緒之效應,因此許多學者均認同文學作品乃是施行閱讀療法時可運用的材料。
(三)選擇方式
館員選擇、讀者自行選擇、讀者創造性寫作。
材料類型
在數位時代信息載體豐富多元,材料並不局限於指狹義的紙本圖書,亦可含括印刷與非印刷兩種不同形式的材料。
(一)印刷媒體:如書籍、報章雜誌等以文字紙張構成的閱讀媒介。其中書籍有可分為教誨性書籍(如聖經)與想象性書籍(如小說)等。
(二)非印刷媒體:利用影像、聲音承載訊息內容,如錄音帶、錄像帶、CD影音光碟等型態之視訊資源。由於非印刷材料具聲音與影像之特性,可吸引讀者較易被接受,因此常運用於閱讀療法中。
然而一般圖書館仍多以印刷材料為主,且國內外相關研究與施行閱讀療法的案例中,材料之運用亦以圖書居多。
閱讀療法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乏這樣的例子。三國時期曹操讀陳琳檄文而治癒頭疼。明代戲曲作家和養生學家高濂在專著《遵生八箋》中明確指出:讀書得法,能收到祛疾養生的奇效。現代作家秦瘦歐曾說:“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服藥打針,幾乎每次都是依靠著《西遊記》《封神演義》《江湖奇俠傳》《福爾摩斯大探案》等書,獲得充分休息並恢復健康。近年則把金庸、梁羽生、瓊瑤三位先生的巨作作為藥物,以對抗傷風流感乃至心臟早搏等,幾乎百試百驗。”
在國外,以讀書作為輔助治療的方法也有悠遠的歷史。據文獻記載,中世紀開羅的曼蘇爾醫院在為病人治病時,一方面由醫生用藥物或手術治療,另一方面由阿訇為病人誦讀《古蘭經》。19世紀,圖書輔助治療逐漸推廣,英、法、德等國家的內科醫生在為病人開出的處方中常包括閱讀圖書的書目。1810年,美國內科醫生本傑明·拉什呼籲精神病院不僅應提供醫療設備,還應提供有益精神健康的讀物,通過閱讀減輕病人的壓力,矯正病理性情緒狀態。1848年,高爾特在美國精神病學年會上宣讀論文《論精神病患者的閱讀、娛樂和消遣》,提出了閱讀治療的功能,並提出除宗教類書外,應增加歷史、傳記、旅遊、小說等類書籍。這被認為是有關讀書治療研究的第一篇論文。
20世紀后的閱讀療法
進入20世紀,相關的研究開始活躍起來。美國首先創造出新詞“閱讀療法”,並首次將其收入1961年第三版《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中。約60年代以後,應用圖書輔助治病不再僅針對精神疾病患者,也不再局限在醫院範圍,而是進入社會,為一切需要幫助的人包括兒童、老人、殘疾人甚至犯人服務,如組織盲人讀書會、為老人和閑居家中的人送書上門等。1989年,有學者通過分析試驗報告,得出閱讀療法是有效的,特別在增進自信、改變行為和人際關係方面的結論。1984年,國際圖書館聯合會在《圖書館為醫院病人和殘疾人服務綱要》中強調了閱讀治療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