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千金帖的結果 展開
- 千金帖
- 唐代懷素創作書法作品
千金帖
千金帖
懷仁集王書聖教序
懷仁集王羲之字《大唐三藏聖教序》
懷仁,唐朝僧人,生卒不詳,在太宗時居長安弘福寺,集王羲之書作《聖教序》,為後世所稱道。《懷仁集王書聖教序》是唐人敬重王羲之書法的體現,也是眾多集王羲之書法碑刻中最成功,最有影響的一通。王羲之的書跡,賴此以傳,後世爭相學習。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云:“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帖所有者縣微克肖”。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認為:“《聖教序》書法為百代楷模。”“極備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龍象,蘭亭之羽翼也。”清王澍《竹雲題跋》云:“自唐以來,士林慎重此碑,匪直《興福寺》《隆闡法師》等碑為顯效其體,即李北海,張司直,蘇武功亦從此奪胎。”清蔣衡《拙存堂提拔》:“故《集聖教序》一氣揮灑,神采奕奕,與《蘭亭敘》並驅,為千古自學之祖”。沈曾植也云:“學唐賢書,無論何處不能不從此下手。”《懷仁集王書聖教序》傳世所見宋拓尚多,此次印行之拓本為北宋拓本。十五行“慈”字,十八行“昆”字,二十一行“緣”字等皆未損。
西安碑林中有一通“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其碑文與大慈恩寺寺內大雁塔下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碑文 一樣,出於唐太宗李世民之手,可是人們卻把它叫做“千金帖”,這是為什麼呢?
相傳中國佛教法相宗的創始人玄奘法師自貞觀三年去天竺取經,經歷西域十六國,搜集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經,啟程回國。貞觀十九年達到長安,奉敕在長安弘福寺潛心譯經。玄奘上書請求唐太宗為全部經文寫序,太宗欣然應允。貞觀二十二年序文寫就,又由太子李治寫了述記。玄奘和佛徒們認為這“序”是最有權威的“護法寶”,因而紛紛刻之亍碑石,以志永存傳世。玄奘先請唐代名書法家褚遂良用楷書書就,刻之於石,立於自己的藏經浮圖——大雁塔下,因之世稱“雁塔聖教序”。
與此同時,弘福寺和尚產生了一個更宏大的刻碑意願,他(懷仁和尚)上殿面君奏道:“為了使陛下所書之序能永存於世,臣僧將邀請一位書聖來抄寫序文,不知聖上意下如何?”
“誰?”
“草聖王羲之。”
“哈哈哈!”太宗龍顏大悅,“朕一生唯雅好王羲之大師之字,如能使前朝草聖由天而降書寫碑文,朕當拜之為師,可惜此皆白日之夢耳!”
懷仁和尚正色地奏道:“非夢也!臣思之,只要聖上下一道旨,號令天下,廣徵王羲之墨跡,命臣僧辨識、精選之,還怕碑文不成嗎?”
唐太宗聞言龍顏大悅,准了懷仁所奏,並封懷仁為征字刻碑總管禪師,專管征字、選字、集字和刻碑事宜。懷仁領旨后興沖沖地走了。
於是懷仁便開始了這項費時、費事的艱巨“工程”。有時他獲知某某人藏有王羲之的墨跡,不論路程多遠,他立即上門求借;有的王羲之墨跡藏有者貪財,他便用重金收購。他不怕勞累地,從徵集來的大量王羲之的墨跡中篩選集字,為此損害了健康,倒貼進不少銀兩資財也在所不惜。這是因為懷仁本身也是一位書法家、一個王羲之草書的愛好者,他的集字刻碑不完全是為了迎合太宗皇帝的喜好,而是當作一項書法事業去潛心從事的。從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太宗寫成序文時開始,直到唐高宗咸亨三年,懷仁和尚整整幹了二十四個年頭方才完成了集字和刻碑的任務。因為在集字的過程中,為了補齊所缺之字,曾經在全國以重金徵購,因此,歷史上又流傳了王羲之一字值千金的佳話,這塊歷盡懷仁千辛萬苦所刻成的名碑也就獲得了“千金帖”的美稱。又因為碑額下方橫刻著七個佛象,所以民間也有叫它“七佛聖教碑”的。
懷仁集成的這通“千金帖”——《大唐三藏聖教序碑》以王羲之書法的特有風姿記載了玄奘法師天竺取經,繁榮中印文化交流的歷史功績。這通珍貴的名碑也是絲綢之路通中、南亞的最好佐證之一。
懷素《草書千字文》
亦稱《小草千字文》,前人譽稱“千金帖”,意謂“一字值一金”。
《草書千字文》,絹本墨跡卷,高29厘米,長383厘米,八十四行,一千零四十五字。唐貞元十五年(799年)書,署款“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於零陵書,時年六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