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凡

中國陶瓷美術大師

王大凡,男(1888年—1961年),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中國陶瓷美術大師。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戰亂,后移居安徽省黟縣,其本人出生於江西省波陽縣皇崗村徠。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徠王大凡乃儒商後裔,祖上經商教書。由於戰亂,父親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親呂玉翠做粑維持生計。王大凡兒時讀私塾3年,13歲前曾學徒理髮。

工作經歷

1901年隨父母到景德鎮投靠姐姐開的“紅店”,與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紅店”學藝。三年學徒期滿,王大凡在姐姐的店裡獨立畫瓷。此時,他姐姐用高薪聘請當時著名的洪憲瓷畫家、淺絳彩畫家汪曉棠來店繪瓷,為王大凡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汪曉棠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瓷上文人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畫尤為著名。汪曉棠早年在杭州以繪紙扇扇面畫為生,書法受清代“二王”影響,繪畫與費曉樓、沙山春、錢慧安一脈相承。汪曉棠比王大凡只大3歲,因此容易溝通,倆人由友誼發展到師徒。汪曉棠不僅教王大凡的繪畫,而且還教他詩詞歌賦。在汪曉棠的引導下,王大凡刻苦鑽研且嶄露頭角。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問陶瓷藝術,完成了從古彩、圖案到傳統文人畫的轉型。1901—1920年受師傅汪曉棠影響較深,早期畫的仕女與汪曉棠畫的仕女一脈相承,都是清末較為時尚的一種畫風。如王大凡的《西廂記》和汪曉棠的《息獵圖》中的仕女形象,同屬瓜子臉、櫻桃小嘴、孱弱纖細腰型。與費曉樓、沙山春、錢慧安的風格極為相似,是以表現非尊則貴的大家閨秀為對象,以戲劇手法為表現方式,用筆精細,造型拘謹,尚未達到一種成熟的境地,但卻顯示了王大凡對藝術追求的執著。
1915年與王琦、潘勾宇、汪曉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業公司、景德鎮商會推薦,送巴拿馬博覽會參展。王大凡的《富貴壽考》粉彩瓷板畫,榮獲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是當時惟一的金牌得主。
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觀摩海上畫派畫家作品歸來之後,羅聘的畫風對王大凡的影響較深,王大凡的神怪題材人物繪畫與羅聘的繪畫相比如同再造。中年學習吳道子、陳老蓮、馬鏡江的繪畫技法,可謂轉益多師,博採眾長,製成法家。稍後,王大凡又從馬濤(馬鏡江)的“詩中畫”吸取營養,《富貴壽考》似乎可以瞥見馬濤的影子。此時的王大凡還創作了以儒家思想和歷史典故為題材的《岳母刺字》《木蘭從軍》《桃園三結義》《風塵三俠》《秉燭達旦》《羲之愛鵝》《太白醉酒》《采芝濟世》《松菊猶存》等瓷藝作品。其中《採藥濟世》是描寫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從深山老林之中采來靈芝,醫治人間創傷的故事。畫面山勢險峻、山峰林立、山徑蜿蜒。無論是人物的塑造,還是山勢山石的構成,都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感受,內容與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聞雞起舞》是王大凡愛畫的題材之一,其造型的準確,塑造人物注重體積感和人物揮舞寶劍的靈動,顯示飄逸之美和力量之美。王大凡年輕時喜歡拉琴、舞劍,亦喜歡畫《聞雞起舞》練筆,動筆前對鏡舞劍擺姿勢,待胸有成竹後方一氣呵成畫完;《玩月承天寺》,無論是詩、書、畫都非常成熟,“玩月承天寺,蘇公與客閑。孰知千載后,又在畫圖間。”詩寫得自然、樸實,寓意深遠,“文人畫”氣息充滿畫面,人物的刻畫、衣紋的組織、場景的搭配、畫面的構成都恰到好處;《松菊猶存》雖然是兼工帶寫的作品,但其人物造型、畫面構成,都標明了作者在表現形式上追求雅逸之氣和強調逸筆草草的寫意性。以上幾件作品,足以代錶王大凡中年階段繪畫的藝術風格及審美特徵。
王大凡作畫
王大凡作畫
1922年參加了由浮梁縣縣長徐仲亭等倡導,汪曉棠、王琦任副社長的“瓷業美術研究社”。該社從1922年至1924年間共吸收社員200多人,出刊20多期,主辦師生、社員畫展數次,並針對陶瓷繪畫中不講畫理,不分陰陽,不分遠近的弊端,用中國畫理論典籍《林泉高致》等來提高紅店藝人的藝術修養,探討瓷藝的發展。
1924年研究社慘遭軍閥洗劫離散;不久,年僅39歲的汪曉棠撒手人寰。王大凡痛失恩師后,沒有消沉,而是繼續奮發、勤練技藝、博覽群書,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鎮瓷藝界的地位。為致力於陶瓷繪畫的創作與研究,
1928年元月一位瓷商想收藏兩套八塊的長條瓷板,分別繪山水、花鳥、人物、走獸,王大凡、王琦聯絡瓷藝家汪野亭、何許人、鄧碧珊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等八人配畫,並組成“月圓會”,雅稱“珠山八友”。不久,畢伯濤赴老家奔喪,鄧碧珊故去,遂將徐仲南田鶴仙吸收入會,一直延續到1940年左右。

獲得榮譽


2011年1月22日由景德鎮市民間民俗文化協會、景德鎮市民族民俗文化搶救與保護中心報江西省藝術工作委員會審核,提交中國陶瓷美術榮譽與職稱頒證儀式醞釀,經得近百名中國陶瓷美術高級人才、大師、教授、新聞媒體代表意見,由正式代表舉手錶決,一致同意追憶其為“中國陶瓷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主要成就


王大凡歷史典故人物畫的人文內涵,來源於其大量的閱讀。他年輕時便嗜書成性,繪畫之餘,全身心撲在讀書上。他日常生活省吃儉用,卻不惜重金大批量購書,常常是一谷籮、一谷籮讓人購來挑到畫室夜讀至晨。所讀之書,既有諸如《曾國藩家書》等做人明理類,也有《隨園詩話》等藝術修養類;既有《聊齋》《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文學名著類,也有《畫鑒》《山水訣》《筆法記》《語畫錄》等古代畫論類。
作為人物畫家,王大凡還非常重視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如他的《風塵三俠》、《秉燭達旦》《岳母刺字》《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等作品的表現形式,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而深化的。“就形式的角度看是內容的外觀,就內容的角度看,是形式的內涵。”王大凡此時已對形式美開始進行探索和研究,他深知對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是藝術家成功的奧秘,也是傳世作品的先決條件。
縱觀王大凡一生的創作,其瓷藝“文人畫”的風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賞”貫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畫家,除王琦屬大寫意外,其他是兼工帶寫、婉約內斂的小寫意,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理念,其實質就是“雅俗共賞”。王大凡的《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粉彩瓷盤,就是較為典型的例子。他用斧劈法突出了金山的一角,遠景是隱約可見的逶迤山崗,近景是梁紅玉所指揮的只露出船頭的戰船,船身、船尾都讓山峰擋住了。那戰船盤旋盪起了波瀾的近水和平靜如鏡的遠湖,形成動與靜的鮮明對照,旨在突出戰爭場景的遼闊、宏大,從有限的畫面之中傳遞出無限的信息,在畫意、畫蘊、畫境諸方面,作出了可貴的探索。歷史典故人物畫,堪稱人物畫家王大凡藝術生涯的一大亮點。
20世紀40年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是王大凡陶瓷藝術的鼎盛時期。此時的王大凡在各種藝術思潮的激蕩下,對新時代的藝術充滿了憧憬,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情創作了《駿馬獻給總司令》《面壁十年》《大禹治水》《闖王進京》《卓文君》《松下聽琴圖》《新八仙》《竹林七賢》等力作。
王大凡的作品,無論是大件還是小件,可以說都充滿了“文人畫”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小件作品統籌兼顧,以少勝多;大件作品縱橫捭闔、運籌帷幄。他筆下的仙釋人物,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是充滿著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他筆下的歷史人物,或疾惡如仇,或正氣凜然,或幽默詼諧,或聰明睿智。如《竹林七賢》人物風格各異,內在精神氣質和藝術內涵各具特點,強調了“畫”的審美意趣,並把這種“意趣”擴大到畫外,提高了它的文化品格。他的《新八仙》前後呼應,首尾相諧。八塊瓷板,可獨立成篇,又可拼在一起構成一幅完整統一的畫面。
王大凡作品
王大凡作品
面對新的時代,王大凡的心裡充盈著雨過天晴般的豁達,以一種開拓的進取精神,去譜寫崇高壯美的生命之歌,令《面壁十年》《卓文君》《大禹治水》《闖王進京》化作筆底的波瀾,訴說他對新時代的感受,讓人領悟到作者在追求一種靜穆之美,一種至高的藝術境界。
20世紀,景德鎮陶瓷藝術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時代。流派奇峰突兀,風格爭奇鬥妍。從淺絳彩到粉彩,從寫意青花到綜合裝飾,從民間青花到現代陶藝,薪火相傳,譜寫了瓷都的時代主旋律。如果說“珠山八友”奏響了瓷藝文人畫的新樂章,那麼從藝60年的王大凡,乃樂章中最強勁的音符之一。他的作品榮獲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金質獎章,使景德鎮陶瓷在世界藝術舞台上登堂入室;他研究發明的“落地粉彩”陶瓷技法,帶來了對陶瓷顏料的革故鼎新,使中國畫的風格和技巧在陶瓷上的運用遊刃有餘;他致力於“陶瓷文人畫”藝術的開拓,深化了陶瓷藝術的表現空間,為景德鎮陶瓷裝飾藝術樹立了又一座里程碑;他培養的幾代藝術大師均從事陶瓷藝術創作與研究,真正可謂瓜瓞綿綿,光耀藝壇。其子王曉帆為著名陶瓷美術家、輕工部陶瓷研究所籌備小組核心人物;其女王筱蘭,仕女人物畫家,50年代的工藝美術師;其侄王錫良,乃改革開放后國務院第一批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關門弟子李進,系l996年國務院授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其孫王懷俊系第九、十兩屆全國政協委員,1985年被授予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而王大凡的第三代、第四代家族成員,更是群星璀璨。
王大凡在淺降彩的基礎上,獨創了“落地粉彩”技法,很符合改革了淺降彩的設色,使淺降彩法畫起畫回生。王大凡在長達六十年繪畫生涯中,兼工帶寫,構思嚴謹,用筆流暢,飄逸,其代表“布袋羅漢”,形態逼真,神情莊重慈祥,其動感飄逸,用筆如吳帶當風,行雲流水。把一個放下包袱何等自在逍遙的和尚刻畫的惟妙惟肖,出神入化。
王大凡是將國畫藝術和詩、書、畫、印運用到陶瓷裝飾上的傑出代表,其傳世的近千幅藝術作品,充分體現了以詩入畫,以畫孕詩,詩畫結合的藝術風貌。如果說他早年的作品用畫筆向人們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那麼他中年的作品就是傳達一種禪意,晚年的作品則表達了一種精神境界。中國畫大家林風眠、潘天壽、周昌谷、吳山明等稱王大凡是一位藝術修養極高的“陶瓷文人畫大師”,如果不是當時景德鎮環境閉塞,缺乏宣傳, “大凡先生人物畫藝術造詣可以與海上大家相媲美。”吳山明觀賞了王大凡的原作后稱:“王大凡的人物畫與徐燕蓀、張大千、傅抱石的人物畫相比亦毫不遜色。”然而他始終是畫品與人品的完美結合者,其懸於畫室的座右銘“繪畫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業首重精勤”,乃是其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人生信條的寫照。王大凡生前,全國政協、中國美術家協會等部門曾邀請《人民中國》、《人民畫報》、《人民日報》聯合採訪了這位對中國陶瓷藝術作出傑出貢獻的陶瓷美術家。《人民中國》、《人民日報》還專門撰文介紹了身為輕工部陶瓷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美術家協會理事的王大凡先生的藝術生涯和藝術成就,對其的歷史性貢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瓷畫鑒定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畫多是富貴壽考、伏虎羅漢、八仙圖等,晚年的人物畫以木蘭從軍、聞雞起舞、岳母刺字等內容為多,注重作品的時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紀30、40年代的人物畫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從王氏人物畫筆墨特點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是用筆用線遒勁,似傳統線描法中的高古遊絲描、鐵線描一類,多是中鋒用筆,樸拙、厚實、圓潤,章法別緻,有裝飾味,這是王大凡與王琦側鋒用筆畫人物畫的最大區別。而模仿品勾線難學其骨,少圓潤勁拔之韻味,有的中、側鋒並用,不得要領。
二是人物臉部刻畫細膩,講究明暗變化,有西畫中的素描關係和光影變化,暈染手法獨特,立體感強。王氏畫仕女以“丹鳳眼”、“櫻桃嘴”冠之,特點鮮明,並形成一種慣用的程式。
三是人物畫背景多勾描蔥鬱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綠翠綠、深綠幾個層次明顯,筆法一絲不苟。從王氏作品設色來看:一是畫面絢麗照人,光彩艷發,畫場面大、人物多的作品,總是根據主題需要,主角多用鮮艷奪目的色料(如胭脂紅、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黃、藍色陪襯;二是填色較厚實,人物畫在雙勾白描稿的基礎上,多用濃重、深沉、艷麗的色彩,作多層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層次和冷暖變化,有傳統工筆重彩的藝術效果。模仿品設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陰陽層次變化,色調過渡生硬,少潤澤之感。
另外,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畫法,不用玻璃白填底色,直接將色料填繪在瓷胎上,再罩雪白、水綠之類料色,簡化工藝,畫意更濃。
題識印款
王大凡書法以行書為佳,俊逸秀美,平淡見精妙,精審且遒麗。題款時多是在詩文後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見落款為:“黟山大凡王堃作於希平草廬”、“黟山樵子大凡寫於昌江之希平草廬”、“黟山大凡王堃畫於昌江”、“黟山王大凡畫”、“希平居士昌江客次”、“王堃畫”等。
常見印款為:“大凡”、“王堃”、“王大凡作”等篆款。底款為“希平草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