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百科大辭典

元曲百科大辭典

《元曲百科大辭典》,是一套多角度、跨學科、全方位地研究元曲的大型工具書,反映出古今中外研究元曲各方面的成果。

內容要點:總目、凡例、元曲百科大辭典·序、目錄、正文、附錄等部分。

簡介


1、所屬類別:中國文學百科辭典系列
2、編輯人員:
總主編:王洪
顧 問:王季思吳曉鈴周定一祝肇年
主 編:卜鍵
副 主 編:門 巋 吳 敢 周續賡
分部主編、副主編:
語 詞:李崇興(華中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江藍生(審稿,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典 故:呂薇芬(《文學遺產》副主編、副研究員)
楊世偉(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
作 家:顧建華(北方工業大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副教授)
戈紀敏(副主編、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雜劇作品:周傳家(中國戲曲學院文學系主任、副教授)
散曲精析:門 巋(天津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散曲學會秘書長)
典 籍:彭久安(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朱建新(副主編 《文學評論》編輯部)
文 物:王 鋼(中國散曲學會副秘書長、河南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
藝人演出:王 鋼
張綿君(副主編 西安藝術學校)
美學 筆法:朱德才(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鄭培珍(副主編 北京圖書館善本部)
掌故 逸事:周續賡(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萇玉琳(副主編 中央戲劇學院)
專有知識:高芮森(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副主任、副教授)
李 新(副主編 中國戲劇出版社)
元代官制:朱聯群(中央戲劇學院圖書館副館長)
齊迎平(副主編 中國戲曲學院
社會文化背景:周育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副主任、副研究員)
越 寧(副主編 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
國內研究:寧宗一(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
田桂民(副主編 南開大學對外漢語教學中心)
海外研究:王麗娜(北京圖書館副研究員)
周發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
《元曲百科大辭典》
《元曲百科大辭典》
領銜撰稿人:
王嘵平(日本福岡大學研究員)
寧宗一(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
江藍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羊春秋(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
朱德才(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李明濱(北京大學俄語系主任、教授)
蘇國榮(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所長、研究員)
撰稿人名單:
卜 萍 門 巋 王 剛 王麗娜 王若皓 王金地 王 珏 王星漢 王曉平 王 源 韋海英 戈紀敏 尹 利 田守真 田 紅 田桂民 艾 雨 史禮心 寧宗一 傅希堯 朴時春 呂薇芬 劉文峰 劉同軍劉真倫 劉益國 江藍生 許並生 羊春秋 孫乃修 朱建新 朱聯群 李漢秋 李明濱
李昌集 李崇興 李 新 杜維沫張月中 張玉聲 張樹英 張綿君 蘇國榮 沈福身 陸 林 陳 紅 陳榮霞 周發祥 周傳家 周育德 周續賡趙義山 趙鑫虎 楊世偉 易麗君胡明偉 范小寧 季國平 鄭永曉 侯 會 胥惠民 顧建華 高芮森 翁曉芹 錢林森 越 寧 黃樹先 黃澄培 曹廣順 梁 燕 喻學才曾昱晗 謝真元 賴橋本 蔡錫明 熊澄宇 濮文起(編纂人員名單均依姓氏筆畫為序)
責任編輯:張光勤 孟 光 曾 胡 徐建軍
封面設計:王 堃
版式設計:姚 建
要點:總目 凡例 元曲百科大辭典 ·序 目錄 正文 附錄

凡例


一、本書為“中國文學百科辭典系列”之一。所謂“元曲”,包括元代的散曲和雜劇。編纂時兼顧到學術性、知識性、普及性和實用工具書的綜合要求。
二、本書正文部分共收入 6012條,共 15個分部,分上、下兩編。每分部又根據具體情況,或再細分為若干門類。
三、本書在編排上以類相從,正文前有分類詳目,正文後有附錄和筆畫索引,以備檢閱。
四、對歸屬不明或不便歸入一類的辭條,允許交叉或重見,唯側重點不同。如趙孟,既入“作家”分部,又重出於“社會文化背景”的“畫家”和“書法家”兩類。
五、釋文以平實簡明為目的,凡屬仍有爭議的學術問題,均以客觀闡述為原則,不作是非的論定。
六、“語詞”分部選釋元曲常見辭彙共 2386條,多為其專有辭彙。因有些詞難以歸屬,不再詳分為“漢語詞”和“蒙古語詞”兩項,目錄以漢語拼音為序。
七、“典故”分部收錄在元散曲和雜劇中出現的歷史典故1006則,各條均詳註出典之處並有若干語例。
八、“作家”分部共收入雜劇作家 90人,散曲作家236人。凡有雜劇作品傳世的一般收入“雜劇作家”類,然個別雖有劇作流傳,但以散曲名世者如喬吉邾經,則歸入“散曲作家”。有些元代將帥如伯顏張弘范、不忽木者,本書入於曲家之列,蓋專論其曲作,而略其文治武功也。
九、“雜劇作品”分部共選釋雜劇 324種,側重於本事出處、內容梗概、影響流變及版本存佚情況的介紹。有傳本者亦簡述其藝術特色。
十、“散曲精析”分部凡 251則,涵括所有元散曲的名篇佳作,品析者大多是教授或研究元曲的中老年學者,選擇角度雖各各不一,然皆厚積薄發,情文並重。
十一、“典籍”分部 235條,再分為“戲曲集”、“散曲集”、“史料專著”、“音韻曲譜集”、“戲曲故事集”諸項。歷代有關元曲研究的專著或筆記雜著,則入於“研究分部”。
十二、“專有知識”指元曲所特有的如“體式”、“對式”、“雜劇類別”、“腳色行當”、“音樂”等,計 194條。
十三、“社會文化背景”包括“宗教”、“民俗”、“藝術”等門類,共收入 219條。
十四、“研究”分部共436條,旨在介紹國內元曲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分為“歷代元曲研究”、“元曲研究精華”、“歷代元曲研究家”、“歷代元曲研究論著”諸門類。
十五、“海外研究”分部共 157條,旨在介紹中國大陸以外的世界各國和我國港台學者對元曲研究的貢獻,有“研究概況”、“綜合研究”、“作家作品研究”、“研究家”等類。
十六、“散曲精析”分部各條正文中均在宮調、牌名前置作者姓名,而目錄、索引中為排版方便(避免文字過長),略去作者名。
十七、本辭典附錄有:1.元雜劇傳本繁簡名對照表;2.全元散曲詳目;3.元代大事簡記;4.元代官品封號及章服簡表;5.元曲家任元代官職摘要一覽簡表。其他如 《西廂記》及 《西遊記》雜劇的版本系統,同類辭書或有關專著中多有詳列,本書不再收入。
十八、本書詞條均署撰稿人姓名。“語詞”和“典故”分部在最後總署撰者。其餘各分部相連多條,如為同一撰者則在末條署名,以免贅累。

總序


執筆

內容

中國文學,是一條浩瀚無涯的長河、一座恢弘瑰奇的藝術寶殿、一個令人神往錯愕的宇宙。千百年來,這個神秘的世界吸引著無數騷人墨客沿波源、顯幽燭微,卻又無人能窮盡其源——一部部提要鉤玄的辭書問世,卻還有著更多、更好的作品在醞釀、萌生,正如中國文學自身所具有的魅力一樣,對中國文學的研究、探討也具有永恆的價值。
儘管每一部辭書的誕生,都向著更高的境界邁進了一步,但仍不可避免地帶著歷史的局限。就今天我們所在的歷史點上而言,對於這種局限可否這樣認識:傳統的文學工具書,大多囿於作家、作品及一般文學知識的介紹,然而,文學是在人類語言、歷史、文化的具體氛圍中產生的,是人類語言、歷史、文化等與文學內在規律結合的晶體。因此,在文學作品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諸多學科。如果研究文學的工具書只含有文學自身的內容,就勢必不能立體地、全面地反映出文學的原貌,自然也就不能滿足讀者多方面的需求。我想,今天已經到了對中國文學,特別是中國古典文學,進行全面整理總結的時代,到了各學科學者之間可以密切配合、協同作戰的時代。
這樣,搞一套多角度、跨學科、全方位地研究中國文學的大型工具書,反映出古今中外研究中國文學各方面的成果,就成為我們編纂這套 《中國文學百科辭典系列》的宗旨與理想。這是一項規模浩大的工程,迄今為止,已有:《古詩百科大辭典》(先秦至隋詩)、《 唐詩百科大辭典》 (以上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唐宋詞百科大辭典》 、《元曲百科大辭典》 、《古代散文百科大辭典》 、《古代小說百科大辭典》(以上學苑出版社出版)、《宋詩百科大辭典》 、《元明清詩百科大辭典》(以上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八部大典在編纂或排版之中。中國文學的其他部分,也擬在近期補齊。此套系列辭典囊括中國文學中的詩歌、散文、小說、戲曲諸體裁,涉及語言、歷史、宗教、民俗、藝術、文學等諸多學科,試圖“從社會、歷史的宏觀角度出發”,將中國文學“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傅璇琮 《唐詩百科大辭典 ·序》)加以考察、研究。系列中的每部大典之間,具有大致相似的框架而又根據各自的特點加以調整。譬如,同為詩歌體裁,唐詩卷中的“文化”分部,在唐宋詞卷中分為“音樂”、“民俗”、“宗教”三個分部;古代散文卷將“語詞”分為“尺牘用語”、“描寫用語”、“古文虛詞”三個分部,此外增設“古文寫作”分部,意在對今人之寫作有所助益;古代小說卷則將語言與文化結合,設“市井俗語、飲食服飾、民情風俗、占卜星相、酒令遊戲”等欄目,又增設“人物形象”、“情節欣賞”等分部,這是由小說的特質所決定的。其餘元曲諸卷亦然。
由於此套辭書具有跨學科、跨時代、跨體裁的特點,我們分別邀請的海內外在該學科、該體裁研究上享有盛譽的學者為顧問和領銜撰稿人,各分部均設置分部主編(主要由學有專長的中年學者擔任)。迄今為止,已有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文學所、歷史所、宗教所)、中國藝術研究院、山東、河北、寧夏、江西、天津等省(市、區)的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大、北京師院、中國新聞學院、山東大學、山東師大陝西師大上海師大南京師大浙江師大中華書局人民文學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北京圖書館等幾十個科研、教學、出版部門的數百名專家學者參加了編撰工作。海外如日本、美國、加拿大、蘇聯以及台港的一些學者也為這套辭書撰寫了一些寶貴的詞條、提供了一些寶貴的資料。
在此,謹向參與這項工程的海內外諸位先生和同仁致以誠摯的謝意。唐圭璋王利器吳曉鈴、傅璇琮、郭預衡等先生分別為各部辭典撰寫了精彩的序言,在此一併致以深深的謝意。正如人們站在宏偉的殿堂之前常感到自身的渺小一樣,當我們以近乎宗教的虔誠將這套凝結著數百名學者心血的辭書奉獻給學界與讀者時,我們頗感自己學識的淺薄。尤其是我本人,忝為總編,深感惶愧。如果說,這套辭書還有可取 之處的話,其功在老前輩的鼓勵、支持和指導,功在幾十位分部主編的無私奉獻,功在幾百位學者的積極配合與共同努力。全套書約十部而逾一千五百萬字,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望諸位專家不吝賜教;全套書由幾家出版社分別出版,在裝幀形式上,實難統一;而每部辭書內部,由於各分部特點有異,有時也只能保持分部內的統一,這些都是遺憾之處。“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時惟歲暮,爆竹聲里,獻上我最美好的祝願:願這套系列辭書能對人類的文化事業有所裨益,但願她能得到您的喜愛。
初稿於一九八九年歲暮修定於一九九○年早春


執筆

吳曉鈴

內容

元代——特別是成宗鐵穆耳元貞和大德期間(1295~1307年),是雜劇和散曲的雙峰對峙的極端繁榮時期。
所謂“極端繁榮時期”,
一是指作家輩出,這裡既包括案從作家王德信,也包括在構肆與倡優合作的通俗文學作家關漢卿
二是指有好作品。所謂“好作品”,即在當時傳頌於市坊間,如王德信被譽為“如玉環出浴華清,綠珠之採蓮洛浦”的“花間美人”的“天下奪魁”的 《西廂記》。又如:被譽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的關漢卿的 《感天動地竇娥冤》和 《關大王獨赴單刀會》;
三是“在當時傳頌於市坊間”還是有其時間的局限性的,它必須能夠經受無情的、不舍晝夜的歲月的考驗,歷久而益新。
這就是我們常用的“保留劇目”一詞。“保留”談何容易!關鍵並不掌握在劇作家和演出者的手裡,而是在讀者和觀眾的手裡。
即以前舉王、關兩大家的撰作而言,其能亘七百餘年而以原型或移植的變型在全國不同劇種的歌樓舞榭上傳唱不息,主要是由於他們做為庶民的代表者激發出時代的強音,因此不單在當時起到了震聵啟聾的作用,即在七百年後仍不時閃爍著現實性或針對性的光輝。拿這兩位作家做為代表,是足以說明元代戲曲的繁興了。這就難怪王靜安(國維)先生對日本青木正兒先生說元代以後沒有戲曲的論調。
因此,我國的讀者,特別是戲曲工作者亟需有一部全面分析和詮釋元代雜劇和散曲的作家和作品的專著問世,而這樣的專著是很不容易寫出來的。最近得到一個契機獲讀 《元曲百科大辭典》的原稿,它是由幾十位對於元代雜劇和散曲研究有素的風華正茂的中年學者們合寫而成的。眾志可以成城,我慨嘆於很不容易寫出來的專著已成了書,是一件很有意義的貢獻,同時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
這部著作分做上、下兩編。以上編而言,其“語詞”和“典故”部分就極需功力,因為“語詞”主要是方言俚語,“典故”則大都是俗典,從字書里是查不出的。以下編而言,不單向讀者提供了有關各方面的知識,如,元代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官制之類,而且還開拓性地提出了“美學”和“筆法”的探討。至於單列一項“海外研究”則是擴大讀者的視野,含意至深。年來體衰多病,幾硯廢棄已久,然而讀到好書,還是頓興“不亦快哉”之感,因略述所得,以為芹獻
庚午七夕,綏中吳曉鈴於京華宣南之雙棔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