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賽龍舟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圖書
- 端午節活動
賽龍舟
端午節活動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
賽龍舟
賽龍舟
• 紀念曹娥
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
• 紀念伍子胥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賽龍舟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龍舟競賽作為一項水上運動,經歷了功利性、紀念性和競技性三種基本形態。
功利型的龍舟競渡,是指起始萌生階段的龍舟競渡,從時間上講,大致在先秦。原始時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撈、渡水勞動,特別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爭鬥中,爭相競渡。
賽龍舟老照片
競技型龍舟競渡,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其發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此後,龍舟競賽成為現代體育項目,熱潮席捲全球3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龍舟運動基本上是一種競技型的體育項目。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睛)。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爾後,湖南省汨羅市便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舉辦國際龍舟節。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湖南省沅陵縣,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貴州省銅仁市、鎮遠縣聯合申報的“賽龍舟”入選,列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項目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莞龍舟月,是東莞影響面最廣、參加人數最多的傳統文化活動。東莞人賽龍舟,不是一兩天,而是一個月,故稱龍舟月。龍舟月的主要活動是龍舟競渡。從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開始,東莞就開始為期一個月的龍舟競渡,東莞市水鄉片及東江沿岸地區各鎮(街),根據當地潮汐大小,定出本村龍舟景觀的日子。設標的稱競渡,即比賽;不設標的叫趁景。 [民國] 《東莞縣誌》記載:“五月朔(初一),飲菖蒲雄黃酒,以辟不祥。食角黍,為龍舟競渡。至五日,會者益眾。以節物薦於家祠。自朔至望,競渡最盛,龍舟長至十餘丈。中為錦亭,畫船雲集,首尾相銜,乘潮下上。日暮管弦未歇,鼓鎮內為巨觀。”
明末清初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八記載:“五月時,洪流滂濞,放於百里。鄉人為龍舟之會,觀者畫船雲合,首尾相銜,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龍舟長十餘丈,高七八尺,龍髯去水二尺。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倍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枻者,不下七八十人。競渡則驚濤湧起,雷雨交馳。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斯亦游觀之至侈者。廣中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鄉鄉有之。如彭峽者可紀也。……廣中(珠江三角洲)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從初一到三十),鄉鄉有之。”
[民國] 《東莞縣誌》記載:“五月朔(初一),飲菖蒲雄黃酒,以辟不祥。食角黍,為龍舟競渡。至五日,會者益眾。以節物薦於家祠。”“邑人多紉小香囊,曰午時袋。”“自朔至望,競渡最盛,龍舟長至十餘丈。中為錦亭,畫船雲集,首尾相銜,乘潮下上。日暮管弦未歇,鼓鎮內為巨觀。”
自宋以來,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開始,到五月三十日,東莞人們划龍舟,洗龍舟水,趁龍舟景,吃龍舟餅,食龍船飯,唱龍舟歌,沿襲至今,稱為龍舟月。每年農曆五月初一,萬江舉行大型龍舟錦標賽,被譽為“東莞龍舟第一景”,有詩歌雲“五月初一龍抬頭,萬江河上賽龍舟”。 “東莞龍舟第一景”之後,各地互相約定,定出自已的龍舟景日子如五月初四“汾溪景”、五月初十“新城景”、五月十四“新村景”,萬江區內各村舉辦龍舟競渡,各具特色、全民參與,直至月底,萬江人民即以“東莞龍舟第一景”為榮,保持至今,定為傳統日。
龍舟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紮、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
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中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
漢族的賽龍舟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划槳前進。
傣族的賽龍舟在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后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划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苗族的賽龍舟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以慶祝賽龍舟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由一長者任鼓頭,一名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划槳前進。
關於正式競渡,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誌;而龍舟則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賽龍舟歷史悠久,龍舟已成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號。2009年,銅仁市(今碧江區)被授予“中國傳統龍舟之鄉”,2011年,銅仁賽龍舟作為傳統體育項目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舟基地位於大明邊城景區(Ming Paradise)內,龍舟基地依託錦江而建,風景如畫,不僅展現出錦江景區山水風光的魅力,更將作為展現地方特色龍舟文化的一個載體,以“端午活動體驗和端午養生文化等主題活動傳承龍舟文化,吸引遊客,打造新興的旅遊體驗項目。遊客可以隨時在這裡體驗端午節的樂趣,參與親手包粽子、編五彩繩、祭龍、划龍舟、端午潑水節等具有地方濃郁特色的端午活動。
大明邊城--水師龍舟訓練營
龍舟基地區位:貴州 · 銅仁市(碧江區).大明邊城景區
到達線路:
1、大明邊城景區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水晶閣),距離銅仁市火車站3公里,距離銅仁高速出口(南)2.5公里,距離銅仁鳳凰機場20公里,距離湖南鳳凰古城50公里(高速),可十分便捷的到達景區。
2、公交線路:銅仁市區有旅遊觀光1號線直達大明邊城景區(票價1.5元)。
漢堡龍舟賽
漢堡龍舟賽
隨著華人華僑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西方國家也漸漸興起了端午熱,在歐美國家華人華僑以及中國文化愛好者中間,端午慶典主要以龍舟競渡的方式展開,與西方國家的體育競技文化相結合,在德國,端午節被翻譯為龍舟節(Drachenbootfest),漢堡內阿爾斯特湖上2016年龍舟賽鼓聲咚咚,圖為GrandElyseeHamburg龍舟隊參與活動。
賽龍舟也是很多文人捕捉靈感、展示才華的大好機會。千百年來,關於端午賽龍舟的詩詞佳句不計其數,展現出端午習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詩詞都從不同的側面描寫了賽龍舟的熱烈場面,為後人留下了一幅幅競渡美景。在劉禹錫《競渡曲》中,詳細刻畫了沅江賽龍舟的場景和奪標的壯觀場面。劉禹錫把勝者歡欣,敗者沮喪以及賽後人們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準確詳實地描繪出來。宋朝著名詩人黃公紹的《端午競渡榷歌》十首,也詳細描寫了杭州西湖賽龍舟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