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毛蟲類
鱗翅目毒蛾科動物
草原毛蟲類
我國青藏高原牧區的重要害蟲,別名紅頭黑頭蟲、草原毒蛾,屬於鱗翅目、毒蛾科。國內有草原毛(GynaephoraalpherakiiGrum-Grzhimailo)、青海草原毛蟲(G、qinghaiensisGhouetYing)、金黃草原毛蟲(G、aureataGhouetYing)、若爾蓋草原毛蟲(G、ruoergensisGhouetYing)、小草原毛蟲(G、minoravGhouetYing)。草原毛蟲發生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草原,主要分佈在青海、甘肅、西藏、四川等地區,在青海、西藏、甘肅大量為害的是青海草原毛蟲,尚有金黃草原毛蟲混合發生。在四川阿壩地區發生的是若爾蓋草原毛蟲和小草原毛蟲。草原毛蟲主要為害莎草科、禾本科、豆科、蓼科、薔薇科等各類牧草,嚴重影響牧草生長,造成草原缺草,從而妨礙畜牧業的發展。
.
成蟲雌雄異型。雄蛾體長7-9毫米,體黑色,背部黃色細毛。頭部較小,口器退化,僅留痕迹,被污黃色絨毛包被,不吃東西,觸角發達,羽毛狀。複眼卵圓形,黑色。前後翅均發達,前翅有一短徑室,R3與R4同柄,從徑室端角出發,R5也從同一點出發。后翅基室矛狀,M3與Cu1基部連合成柄,三對足均發達,具有污黃色長毛,跗節5節、各節端部黃色。雌蛾,體長圓形,較扁,體長8-14毫米,寬5-9毫米,頭部甚小,黑色。複眼、口器退化,觸角短小,棍棒狀。三對足較短小,黑色,不能行走,僅能用身體蠕動。前後翅均退化,僅留痕迹,呈肉瘤狀小突起,不能飛行。腹部肥大,全身被黃色絨毛。翅、足等均看不到。腹部末端黑色。由於雌蛾不能行走和飛行,在繭中不外出,一般在地面上見不到。卵:散生,藏於雌蟲繭內,表面光滑,乳白色,直徑1.3毫米左右,上端中央凹陷,呈淺褐色,接近孵化時,顏色逐漸變暗。雄性幼蟲6齡,雌性幼蟲7齡,初齡幼蟲體長2.5毫米左右,體乳黃色,12小時后變成灰黑色,48小時為黑色,背中線兩側,明顯可見毛瘤8排,毛瘤上叢生黃褐色長毛。老熟幼蟲體長22毫米左右,體黑色,密生黑色長毛,頭部紅色,腹部第六、七節的中背腺突起,呈鮮黃色或火紅色。蛹雌雄異型。雄蛹橢圓形,長7.6-10.2毫米,寬3.8-5.1毫米。背部密生灰黑色細長毛。腹部背面有3條淡黃色結晶狀腺體,腹部末端尖細。初羽化的蛹帶嫩綠色,經一日後變為黃褐色,兩日後呈黑色,翅芽,觸角遠較雌蛹為大。蛹外具繭,繭長12.0-15.7毫米,寬6.8-8.3毫米。橢圓形,灰黑色。繭由老熟幼蟲吐絲和脫落的毛組成,外觀似一粒羊糞。雌蛹紡錘形,較雄蛹肥大,長9.5-14.1毫米,寬4.6-7.1毫米。全身比較光滑,深黑色。背部具有稀疏的灰黑色毛。翅芽很小,僅見痕迹。蛹體也被繭包住,繭被雄繭大,長14.5-19.5毫米,寬7.5-11.3毫米。
草原毛蟲一年發生1代。第一齡幼蟲於雌繭內在草根下、土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開始活動。幼蟲第二個齡期長達7個月左右,其餘各齡一般是15天左右。5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3齡幼蟲盛期。7月上旬雄性幼蟲開始結繭化蛹,7月下旬雌性開始結繭化蛹,7月底至8月上、中旬為化蛹盛期。8月初成蟲開始羽化、交配、產卵。9月初,卵開始孵化,9月底至10月中旬為孵化盛期。孵化新的1齡幼蟲僅取食卵殼,不食害牧草,不久逐漸開始進入越冬階段。
1、幼蟲期:是草原毛蟲取食的營養階段,也是大量取食牧草的為害階段。第一:越冬和出土越冬1齡幼蟲有群聚習性,常數十條或上百條聚居一處。次年4-5月越冬幼蟲隨地層解凍氣溫逐日上升,從越冬場所向地錶轉移。臨時出土時,少數幼蟲常於暖和的中午外出活動,當氣溫降低時又鑽進越冬場所。一般出土比較齊,絕大部分幼蟲在1-2天內出齊。第二:活動與取食幼蟲自第二齡開始取食為害。隨其蟲齡增長,逐漸延長活動和取食時間,擴大活動範圍,迅速增加食量。5齡後進入暴食期,6月中旬至7月為害最盛。氣溫與日照對幼蟲活動與取食影響很大。低齡幼蟲晴天的中午前後活動與取食最盛,高齡幼蟲日出后氣溫升至7℃時開始活動,13-16℃時活動與取食很旺。13℃以下逐漸停止活動。由於氣溫的日升降變化,幼蟲形成兩個取食高峰,即上午8-11時,下午3-6時。20℃以上,活動與取食降低,大部分幼蟲爬行速度加快並表現焦急狀態。天氣變化對幼蟲活動也有影響。如陰雲天氣,降低活動強度,降雨、降雪停止活動,大風天植被動蕩甚快,幼蟲也不活動。草原毛蟲主要喜食小蒿草、矮蒿、藏嵩草、垂穗披鹼草、早熟禾、細葉苔、紫羊茅、洽草等牧草,與取食龍膽、棘豆、蒲公英、多枝黃芪的花。第三:脫皮幼蟲每次臨近脫皮時,鑽入草葉、石塊、牛糞下,停止活動與取食,經4-6天的休眠期開始脫皮,脫皮歷時一般為15-90分鐘,剛脫皮的幼蟲頭為白色(末齡時為紅色),經1-2天頭變黑色(部分3齡和4齡幼蟲),便出外活動取食。4齡以上幼蟲脫皮時,常吐絲或連結草葉等構成薄繭將自身包圍,待最後一次脫皮后,繭也就完成。第四:擴散與傳播雄蛾雖能遠飛,但離開雌蛾無繁殖能力,雌蛾既不能飛翔,也不能爬行。卵產於繭內,繭固著於草木叢中。因此,成蟲、卵或蛹均不能擴散與傳播,只有幼蟲能進行擴散與傳播。幼蟲爬行較快,在中午前後,每分鐘可爬行50厘米左右,末齡幼蟲爬行更快,對擴散起了很大作用,但一般不超過2-3公里。在牧區,草原毛蟲遠距離的傳播,主要靠牲畜馱運、放牧和牧民遷移等活動,把附著在牲畜身上、物品上的幼蟲帶到異地。據飢餓試驗證明,在帳篷里,光線充足,溫度較高,4齡幼蟲經1周后死亡;在室外,光線充足,溫度較低,20天後多數仍能正常生活。這種很強的耐飢能力,為其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流水也是毛蟲傳播的一條主要途徑。
2、蛹期:幼蟲老熟后,在草葉下、牛糞塊、石塊下及灌木叢中,停止取食,然後吐絲結繭,把自己包圍在裡面。幼蟲自吐絲開始至紡織成繭約需24小時。繭灰黑色,呈橢圓形、長把梨形、卵形。繭一般僅一層,也有兩層的。繭的鈍端是幼蟲或蛹的頭部,尖端是其尾部。鈍端一般有一小孔或繭層很薄。幼蟲做好繭后,體縮成弓形,毛脫落光,即進入前蛹期,歷時4天左右,幼蟲脫去最後一次皮,進入蛹期。在平均氣溫8.9℃、相對濕度79%的條件下,一般雌蛹期10天左右,雄蛹期25天左右。
3、成蟲期:是交配繁殖後代的階段。第一:羽化臨近時,雄蛹頭、胸部顏色變深,腹部伸長而顏色變淺。雌蛹體表變得乾燥,失去光澤,體重減輕。雄蛹羽化時,頂破繭之鈍端部分,爬出繭外,靜伏片刻,隨之尋偶交配。雄性羽化一般歷時10-20分鐘,以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最多,夜間較少羽化,雨後晴天羽化數量顯著升高。雌蛾羽化后,不能爬動,仍在繭內的蛹殼裡,頭上保留蛹的頭殼。雌雄性比為1:4至4:1不等,食料豐富,雌性比例大,中等質量草場,雌性略大於1。第二,活動與交配:雌雄蛾羽化后,不需要補充營養就能交配產卵。雌蛾不能爬行和飛翔,羽化後生殖孔不斷伸縮,以尾端將繭的鈍端頂破,同時散出一種性引誘物,引誘雄蛾由此鑽入交尾。雄蛾爬動迅速,飛翔力較強,高度一般不超過70厘米。飛行動作不同於一般蛾類,而像蝶類作跳躍或上下飛行。晴天的中午前後活動最盛,夜間或陰雨天靜伏在草叢中。雄蛾的活動以達到交配為目的。飛翔中的雄蛾發覺草叢中尚有未交配的雌蛾時,停止飛翔急速爬入草叢,鑽進雌蛾繭內進行交配。交配后,雄蟲約有半數死在雌繭內。外出者一般活動遲鈍,飛翔減緩。雌雄蛾一般只交配一次,個別的可交配兩次,交配歷時短者3-4分鐘,長者達6小時以上。交配活動在下午1-7時。一旦交配完畢,雌蟲生殖孔不再散發性引誘物,雄蟲不再來訪。雌雄均無趨光性。雄蛾有假死性,一遇驚恐,便假死不動,在自然情況下,雄蟲壽命2-7天,雌蟲壽命21-26天。第三,產卵:雌蛾交配后,一般經3-24小時開始產卵。產卵時雌蟲不改變其仰卧姿勢,產卵於腹部四周,蛾體隨產卵逐漸乾癟縮小,最後整個繭幾乎全被卵所充滿,雌蟲僅占很小的位置。產卵歷時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歷時期長,在平均溫度11.7℃和相對濕度62%的條件下,產卵歷期5-34天,一般為20-25天。雌蛾產卵量視條件不同而異。幼蟲期食料豐富,或早出者,幼蟲生長發育肥大,蛹重,則產卵量高;反之,產卵量低。每雌產卵少者30-40粒,多者300粒以上,一般為120粒左右。未經交配的雌蟲所產的卵不能孵化為幼蟲。潮濕、食料缺乏地區產的卵,容易發生雌蟲;乾燥、食料缺乏地區產的卵,容易發生雄蟲。
4、卵期是胚胎髮育階段。卵期長短受氣溫影響,在適宜濕度範圍內,溫度高卵期短,溫度低卵期長。8月初至9月上旬,平均氣溫7.7℃,相對濕度78%,卵期為30天;8月中旬到10月上旬,濕度相同,平均氣溫5℃時,卵期為40天。胚胎在卵內完成發育后,卵的顏色灰暗,側面出現一個黑點,一旦溫度、濕度適宜,幼蟲咬破黑點處的卵殼而出。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孵化較多。一般1頭雌蟲前期產的卵孵化率96%以上。後期產的低於80%,平均孵化率高於85%。初孵化的幼蟲十分的纖弱,在繭內活動並取食卵殼,經20天左右從繭內爬出。初出繭的幼蟲,群聚在繭下的草叢中,晴天中午前後在繭下遲緩活動,經過1周左右的聚集后,逐漸四周擴散,各自尋找越冬場所。
5、發生與環境的關係:青藏高原晝夜溫差大,無霜期短,氣候變化異常,冬季寒冷,草原毛蟲適應這樣嚴酷的條件,一年僅發生1代,而且1齡幼蟲有滯育特性,必需越冬階段的冷凍刺激到下年4-5月才開始生長發育。溫度影響卵期的長短,卵期溫度高,有利於卵的孵化。溫度也影響幼蟲出土早晚和牧草返青的遲早。4-5月溫度高,幼蟲出土早,溫度低則出土晚。羽化期溫度低於15℃時,雄蛾不能起飛,雌蛾不能適時交配,產的卵不能孵化,影響第二代發生數量。第二,降雨量毛蟲發生地區年降雨量約為400毫米左右,植被生長較好,為其生長發育提供了有利條件。毛蟲喜濕,充沛的降雨,有利於發生。4-5月降雨多,幼蟲出土整齊,牧草返青早,有利於毛蟲生長發育,其數量也多。如青海澤庫地區,1969年4月21日至5月10日降雨量40毫米,當年毛蟲大發生,而1969年和1970年同期降雨量分別為23.5毫米和25.8毫米,毛蟲數量大大降低,每平方尺僅有幼蟲6-10頭。毛蟲化蛹、羽化、產卵及卵的胚胎髮育均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7-8月間氣溫較高,為次年大發生提供了條件。1969年7-8月降雨量少,1970年蟲口密度低。但雨量過多,連續陰雨,雄蛾不能飛翔尋找雌蟲交配;濕度過大,也容易使卵發霉腐爛,均不利於其發生。如青海河南縣,1971年毛蟲密度達100頭/每平方米以上,當年8月中旬至9月初,連綿陰雨,致使1972年蟲口密度很底,僅為1-2頭每平方米。第三,天敵的多少是毛蟲數量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寄生於幼蟲或蛹體內的天敵有:寄生蠅(spoggosiaechinura)、黑瘤姬蜂(Coccygomimus)、格姬蜂(C.Gravenhorstica)、金小蜂(pteronalusgymaephorachinghaiersis)。取食幼蟲的鳥類有:角百靈、長嘴百靈、小雲雀、地鴉、棕頸雪雀、白腰雪雀、樹麻雀、大杜鵑、紅嘴烏鴉等。尚有一種紅蜘蛛捕食初齡幼蟲。寄生蠅是主要天敵,寄生率最高可達44.6%,被寄生的幼蟲一般不能化蛹,或化蛹后也不能羽化,個別即使羽化也不能產卵。兩種姬蜂對毛蟲寄生率低,作用沒有寄生蠅顯著。金小蜂寄生於蛹體內,寄生率最高達20%。鳥類中以角百靈的作用最顯著,一是其數量多,二是在6月至7月中旬恰是角百靈哺育雛鳥及幼鳥群飛覓食時期,往往可見上百頭左右鳥群捕食幼蟲。飼養觀察,一頭幼鳥每天可吃一百多頭幼蟲,對毛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藥物防治以3齡盛期最為適宜。因各地發生情況不同,一般在5月中旬、6月至7月上旬進行。
1.敵百蟲噴霧防治 敵百蟲噴霧的優點是成本低,不受幼蟲齡期限制,高齡幼蟲也有較高的防治效果;效果迅速,噴葯后2小時,就有大批幼蟲死亡;對天氣要求不嚴格,四級風影響不大,對人畜安全。(1)用90%敵百蟲300-1000倍液,進行人工噴霧(水溫40-50℃為宜)。(2)飛機噴霧,用2%(有效濃度1.8%)的90%敵百蟲液體(50千克水加90%敵百蟲1千克)每架次裝葯400千克,噴幅50米,長度2000米,防治面積150畝。防治效果在95%以上。
2.地面超低容量噴霧(1)90%的敵百蟲每畝100克,每畝液量250毫升(約為40%的濃度),防治效果在85-93%之間。(2)0.2%除蟲精超低容量噴霧,用10%除蟲精1千克,加水50千克,即稀釋成0.2%的濃度。每畝噴施藥250毫升,效果達80-90%。(3)80%敵敵畏乳油,每畝100毫升,效果為93%。
3.噴粉防治 用6%敵百蟲粉劑,每畝1.5千克噴粉,效果在90%以上。
4.微生物殺蟲劑應用技術簡介 目前我國研究應用的為草原毛蟲核形多角體病毒(Gynaephora ruoergensis chou et yin Nuchear polyHedrosis rirus),縮寫為Grnpr。屬DNA病毒,病毒粒子含脫氧核糖核酸,又稱多角體。利用Grnpr防治草原毛蟲的標準為蟲口密度為每平方米30頭,劑量50-60克,兌水10千克,調成懸液,噴霧;防治時間為7月中旬至8月上旬,以上午8-11時,下午3-6時為好,晴天、陰天、微雨天均可以。要防止日光曝晒,在高海拔地區要加光保護劑,一般以果綠或品綠為好,保護率在30%以上,菊酯類農藥對其有增效作用,一般可增效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