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武術
崆峒武術
崆峒山是中國武術發祥地之一,中國第一部辭書《爾雅》中就記載說:“空同之人武。”崆峒武術既崆峒派武術是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齊名的五大武術流源之一。崆峒武術與道教文化緊密相連,神秘奇詭,風格獨特,實為我國武術奇葩。
崆峒武術
崆峒派武術的飛龍門是初級門,套路有先天十八羅漢手、飛龍拳、飛龍掌、飛龍刀、飛龍槍、飛龍劍、飛龍鏟、飛龍棍、飛龍雙鞭等。追魂門和奪命門與飛龍門內容相似,只是一級比一級技高一籌。醉門是功夫較深的一門,有些功夫屬於絕技,如醉雙劍、“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有躍、翻、撲、騰等高難動作,變化莫測,複雜驚險,不易掌握。神門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實,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功夫。
崆峒派武術無論內外功,都有獨到之處。內功主要練氣,即道家的導引術“趺坐習靜,以靜制動”之法。以意念控制氣,意行而後氣動,氣到而後勁到。久經鍛煉,氣才能收斂入骨,意氣相互增長,達到強身健體之效。外功主要練力,又有軟功和硬功之分。軟功較難練習,練功的人外表看來與常人無異,受人打擊,若擊棉絮,卻並無損傷。如以術擊人,撫掌意指,數丈之外,人已倒地,其術狠毒,故稱“陰功”。飛行功、貼牆功、輕功等都屬軟功;金鐘罩、蛤蟆功、仙人掌、鐵臂功屬硬功。崆峒武術另一特點是“奇兵”(奇特兵器),不屬於十八般兵器之內,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勝。
崆峒派武術的習練分八大門,從初級到高級依次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拳、神拳門、花架門、奇兵門和玄空門。每門有十五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包括馬上刀槍,步下拳術,每門套路都有幾樣奇兵。除此,還有一套先天十八羅漢手。相傳此拳是達摩所創的少林母拳,崆峒派武術先祖飛虹子在少林寺學得此拳,他把先天十八羅漢手作為崆峒派武術的基本功傳授與弟子。
崆峒派武術的飛龍門是初級門,套路有先天十八羅漢手、飛龍拳、飛龍掌、飛龍槍、飛龍刀、飛龍劍、飛龍棍、飛龍鏟、飛龍雙鉤、飛龍雙鞭等,追魂門和奪命門與飛龍門內容基本相似,只是一級比一級技高一籌。醉門是崆峒派武術功夫最深的一門,有些功夫屬於絕技,如醉劍,是雙劍,主要拳套是“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變化莫測,複雜驚險,不易掌握。神拳門是崆峒派武術高級武功,可拳打不實,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傳人必備的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功夫。花架門是在神拳門的基礎上脫穎而出,結合敦煌畫上的飛天造型而創立的一門集攻擊與欣賞為一體的上乘功法,其造型優美,攻擊巧妙,尤適於女性習練,花架門中有桃花扇、花架拳、花架槍、花架劍和龍鳳雙鉤十幾個套路。奇兵門是崆峒派武術最具特色的一門,其特點在於所用兵器短小及排兵布陣以陣法,其中兵器有風火五行輪、風火扇、挎虎籃、飛爪、佛塵、九齒鐵耙、連枷、鐵琵琶、分水娥媚刺、翻天印、太統法鈴等。陣法有太極陣、八卦陣、十二生肖陣、二十四天魔陣、三十六游龍陣、四十八降妖陣、六十四卦齊天陣、八十一通天奇門遁甲陣、七星回天陣、二十八宿造天陣、十套陣法等。玄空門是崆峒派秘傳之寶,多以歷代掌派獨修之功法。其內容有古太極八式(崆峒太極)、無相神功、和達摩神功等,以此修鍊內功。以針灸,中藥、易經、氣功結合而成的療病方法《易通療法》,是崆峒山鎮山之寶,其中針灸取用《靈龜法法》,《子午流注》之時辰、穴位、脈絡,藉以《易經》之卦相推斷,配合氣功引導助力,在用幾尾中草藥服用,達到療病奇效;以藏傳佛教密宗之咒語,手印為主的修心之法,歷來為崆峒派所重視,是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必修法寶。此法以《金剛七句》《一切如來陀羅心秘密咒》及《蓮花生大師咒》為主課,每咒以八十萬遍為階梯,直至心空如宙,體同大宇為止。達到大智大勇,大慈大悲,大徹大悟,大雄大力的佛之境界;在做人處世上講求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大法度。在修性上以道家所精釋的道法自然,空同如如要述,達到無我無相,無執無著的境界,玄空而玄空,意空而識空,乃至真空,方顯神通,為蒼生服務。
經初步調查統計,今天的崆峒武術內容包括崆峒山道家流傳下來的武術套路和北派武術的十二個拳種(查、華,花、炮、洪、紅、通臂、通背、八極、太極、形意、八卦掌)、三百多個武術套路,深受群眾喜愛。較為流行的套路有六十多個。徒手有彈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錘,八步轉,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燕青拳,小洪拳,大洪拳,關東紅拳,劈掛拳,翻子拳,八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陳式小架,大架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等;棍術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槍棍,八虎棍,進山棍,四門棍,四明棍,西域條子棍,水箱條子棍,盤龍棍、鐵牛棍,蒲曇棍,子棍等;刀術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龍刀,六合刀,劈掛刀,滾躺刀,雙刀等;劍術有二、四路查劍,青萍劍,龍行劍,串龍劍,青龍劍,雙劍,陳式太極劍,太極十三劍等;鞭桿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換手鞭、纏海鞭等;槍術有鎖口槍、五虎斷門槍,高家槍、趙家槍、梨花槍、金槍、六合槍等;軟器械有二節棍、三節棍、九節鞭、流星錘、繩鏢,在農村還流行有大連枷、小連枷、雙連枷等;對練有四、五、九路查拳對解,單雙刀進槍,棍進槍,雙拐進槍,朴刀進槍,板凳進槍,槍進槍,棍打醉漢,對刺劍等。
崆峒武術創始於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崑崙並稱為我國著名五大武術流派。始祖飛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學藝,后隱居崆峒山習道研藝,其第十代掌派燕飛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國武術觀摩賽時獲冠軍。97年隨中國武術團出國緬甸表演,獲劍、槍、拳、掌和拂塵五項冠軍。1959年離開崆峒先後在新疆、上海、南京、無錫、廣州等傳授弟子,名揚海內外。崆峒武術傳統源遠流長,據《爾雅·釋地》載:“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詩:“世傳崆峒勇”、杜甫詩:“崆峒足凱歌”。道教武術講究關係密切。它以保護宗教和強身健體為宗旨,經代代相傳發展至今。崆峒武術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強功力為目的,其拳路有五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花架門、奇兵門和玄空門八大門,每門又有十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還有留傳下來的各種秘譜,為進一步弘揚和發展崆峒武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據《陝西通志》記載:“平涼地接邊荒多尚武節。”李白有詩曰:“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宋代游師雄吟道:“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北宋慶曆二年(1042),宋軍與西夏軍大戰於鎮戎軍(今固原縣)北邊定川寨,宋軍大將葛懷敏陣亡,全軍覆沒。西夏軍乘勝南下,長驅抵渭州(今平涼)焚盪廬舍,屠掠民畜。崆峒山明慧禪院主持僧法淳,率眾僧與西夏軍大戰,抗擊西夏軍擄掠,守護了崆峒山御書院並保護數萬藩漢人民生命財產。十二月,仁宗皇帝降旨獎賞。明成化年間(1465——1487),著名道人內家拳開山祖師張三丰來崆峒山,隱居5年,傳授功法奧妙。其後,為避朝廷詣宣,留詩崆峒而遁去。清乾隆年間,巨虹子曾在少林寺學藝,藝成后,闖蕩江湖,尋訪名師高手。他學得一手好“青英劍”,後來隱居崆峒山,繼承和發揚崆峒武術,使其流派大成。第三代雲離子,號飛天綏。第四代黃衫客,號飛雲子。第五代眉姑,是崆峒派武術惟一的女掌派人。眉姑曾在四川峨嵋山上帶髮修行,習練峨嵋武術,崆峒派武術中的鐵扇、拂塵及器械由她傳入。第六代曲一洪,號飛塵子。第七代陸塵子,號飛遠。第八代袁一飛。第九代胡惠明。崆峒派武術掌派人從第四代起離開崆峒山。
從有關崆峒武術的相關史料看,武術與崆峒山有關的就是宋·《續資治通鑒長編》。記仁宗慶曆時,葛懷敏定川砦之敗,西夏之兵南下搶劫,崆峒山的僧人法淳等師徒曾在崆峒山保護了附近的群眾及御書院,朝廷賜法淳等人紫衣。這是惟一的根據。以後崆峒山數起數落,明初已很荒涼,初為西德王所有,以後轉給韓王才有大規模的修建。清代王輔臣之亂以後,龍門派進入崆峒山,才由僧轉道,而在各代換代之際,遺憾的是對崆峒武術再無傳載。
清道光至同治年間,在社會穩定、經濟逐步繁榮的情況下,一些武術家不拘於在本地傳藝,而是到各地學習交流傳藝,有些來到平涼授徒。陝西涇陽人王復盛,擅長拳腳、串子(擒拿),其孫王麟武10歲習武,1956年又拜崆峒山韓道士為師,學得猴拳、棍術、鞭桿各一套。
民國初,從河南桑坡來平涼定居的回族拳師郭景華、丁鴻奎老拳師,精查拳、槍術,刀術、技擊、散打;武藝精湛。陝西涇陽人楊振綱擅長棍術。陝西人王耀東精通紅拳、炮拳、棍術,在平涼授徒頗多。
抗日戰爭前後,來平涼定居的有河南桑坡回族拳師馬恆福、馬培文、白良青以及甘肅臨夏人居世安、陝西西安人童天祥(回族)等。特別是馬恆福、居世安、童天樣三位老先生武藝精湛,武德高尚,為發展崆峒武術作出了傑出貢獻,已被列人中華武術名人錄。
馬恆福(馬明星之父)擅長查拳、炮捶、技擊,套路內容完整豐富,其中包括基本功十路彈腿,查拳十路,炮拳十五路,槍、刀、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耙等兵器及徒手,器械對練。集體演練套路各為十路,演練起來結構緊湊,剛勁有力,瀟灑大方。居世安擅長紅拳、六合燕青拳、槍術、棍術,尤其陳式太極拳小架,得河南溫縣陳家溝名師陳鴻烈真傳,演練起來剛柔相濟,美觀大方。童天祥擅長華拳、花拳、劍術、棍術,80餘歲時表演一套八仙拳,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其中高難動作朝天瞪,單雙叉十分到位,令人折服。 3位老先生來平涼定居,一生授徒眾多,為崆峒武術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時,在平涼授徒傳武的,除前面提到的外,還有蘇寶珊、魏琦、張學義。
抗日戰爭時期是平涼武術向前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它為崆峒武術的發展奠定了新的武學內容,近30年在平涼傳授武術的有潘生龍、劉長有、童世英(回族),孫聯英、馬明星(回族)等,授徒眾多。頗有建樹的為童世英、孫聯英、馬明星(回族)。經初步調查統計,今天的“崆峒武術”內容包括崆峒山道家流傳下來的武術套路和北派武術的12個拳種(查、華、花、炮、洪、紅、通臂、通背、八極、太極、形意、八卦掌),300多個武術套路,深受群眾喜愛。較為流行的套路有60多個。徒手有彈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捶、八步轉、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燕青拳、小洪拳、大洪拳、關東紅拳、劈掛拳、翻子拳、八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陳式小架、大架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等。棍術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槍棍、八虎棍、進山棍、四門棍、四明棍、西域條子棍、水箱條子棍、盤龍棍、鐵牛棍、蒲曇棍、子棍等。刀術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龍刀、六合刀、劈掛刀、滾躺刀、雙刀等。劍術有二、四路查劍、青萍劍、龍行劍、串龍劍、青龍劍、雙劍、陳式太極劍、太極十三劍等。鞭桿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換手鞭、纏海鞭等。槍術有鎖口槍、五虎斷門槍、高家槍、趙家槍、梨花槍、金槍、六合槍等。軟器械有二節棍、三節棍、九節鞭、流星錘、繩鏢。在農村還流行有大連枷、小連枷、雙連枷等。對練有四、五、九路查拳對解、單雙刀進槍、棍進槍、雙拐進槍、朴刀進槍、板凳進槍、槍進槍、棍打醉漢、對刺劍等。
崆峒武術中,武林英傑輩出,除了楊振綱、郭景華、居世安、童天祥等老一輩外,當代有建樹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慶平、馬繼良、拜少寶、孫聯英、馬明星、陳燕青、李廣、姬伊哲、黃志麟等,均參加過國家級武術運動會和觀摩運動會,其中:童世英、拜少寶名譽武壇。童世英、馬明星為我市國家級武術六段。張學義、李振虎、馬明星1983年被國體委授予全國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潘生龍、祁有仁、李俊發、朱廣明、朱沛霖、李小芳、張存柱、張國良、馬衛紅、者紅霞、於金龍、蘭明哲等多次代表平涼市參加省級武術運動會,取得了好成績,為平涼人民爭得了榮譽。崆峒武術是祖國古老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武術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和探討崆峒武術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要全面深入地挖掘整理這一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富的文化遺產,不但需要市上有關部門大力協助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組建成立“崆峒武術館”,並儘快相應組建民間“崆峒武術研究會”和“崆峒武術協會”群眾團體,旨在弘揚崆峒武術,把崆峒武術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從而為我市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
現任崆峒派掌派人白義海,91年在平涼開了第一家平涼崆峒武術館,后隨師父燕飛霞習武十年,傳承掌派,到廣東和各地、東南亞等宣傳崆峒武術,進一步加大了崆峒武術的宣傳力度。
第一代 飛虹子 唐朝末年 甘肅
第二代 飛綏子 宋朝 甘肅
第三代 雲離子 元朝 甘肅
第四代 黃衫客(號飛雲子) 明朝 甘肅
第五代 眉姑(女) 清朝 四川
第六代 曲一洪(號飛塵子) 清朝 四川
第七代 陸塵子 清朝 湖南
第八代 袁一飛 清朝 廣東
第九代 胡惠民(胡飛子) 民國 廣東
第十代 燕飛霞(王進)吉林
第十一代 白義海 甘肅 平涼
花舞影(女) 日本 東京(日本崆峒派掌派人,師承燕飛霞,亦是燕飛霞的妻子)
崆峒武術作為中華武術的一個流派,曾頗為盛行過,然而其有關歷史淵源、內容特點、拳緣關係與拳承所及,由於歷史的變遷和崆峒山幾遭劫難,這方面的專著遺文極少,只能從有關的歷史資料中撿到片言碎語,很難反映出崆峒武術在歷史上或某一個時代的全貌和詳細情況。真正的崆峒武術應源於崆峒山下,涇河兩岸,隴東大地。流傳至今的五大門派十二個拳種,三百多個武術套路,各有師承,名人輩出。據宋代鄭文寶《蕭關議》載:“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制五原”。崆峒山一代兵家必爭,自古以來在山下發生過多次戰爭。晉太元十九年,符登與姚興戰鬥,引兵馬入屯山;五代十六國時期赫連定居平涼,攻於可蘭(現在的寧夏);唐劉昌和後唐段秀實守彈箏峽,拒吐蕃,都是為了在軍事上取勝而藉助這一天險的。李白“世傳崆峒勇”,杜甫“崆峒足凱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帶世為顯武之地。有碑文記載的當數崆峒區白水大潘和白廟賈家窪,在清乾隆年間出過武舉。因同治年間西北回民暴動,史料毀於一旦,現無詳細資料可考。但白水大潘武舉傳人朱文芳(因排行老五,後人稱朱老五),1956年在北京參加全國武術觀摩會獲優秀傳統項目獎,其徒潘生龍、劉長有現在平涼授徒頗多。賈家窪武舉傳人賈萬忠,解放后在平涼授徒眾多。
崆峒武術中,武林英傑輩出,代代有傳人,除了上面提到的楊振綱、郭景華、馬恆福、居世安、童天樣等老一輩武術名家外,當代有建樹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慶平、馬繼良、拜少寶、孫聯英、李恆達、馬明星等均參加過國家級武術運動會和觀摩運動會。童世英、馬明星為平涼市國家級武術六段。張學義、李振虎、馬明星在1983年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潘生龍,祁有仁、李俊發、朱廣明、朱沛霖、李小芳、張存柱、張國良、馬衛紅、者紅霞、於金龍,蘭明哲等多次代表平涼市參加省級武術運動會,取得了好成績,為平涼人民爭得了榮譽。2005年8月,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主辦,甘肅省體育局、平涼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崆峒杯第五屆全國武術館(校)武術比賽”,在平涼崆峒區隆重舉行。這是平涼首次舉辦的全國體育大賽,有19個省市、44支代表隊參加比賽,平涼武術館和崆峒文武學校分別組隊代表平涼市和崆峒區參賽。經過三天緊張激烈的角逐,平涼武術館辛靜竹獲得女子南拳第一名、刀術第二名、傳統拳術第六名;胡毅獲得女子長拳第二名、棍術第三名。崆峒文武學校袁春和王龍分別獲得男子65、60公斤級冠亞軍;韓紅娟獲得女子劍術第六名,使來自全國各地的武林高手目睹了崆峒武術的風采。
馬恆福擅長查拳、炮捶、技擊。套路內容完整豐富,其中包括基本功10路彈腿,查拳10路,炮拳15路,槍、刀、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耙等兵器及徒手、器械對練、集體演練,套路各為10路。演練起來結構緊湊,剛勁有力。
居世安擅長紅拳、六台燕青拳、槍術、棍術。尤其是他的陳式太極拳小架,得河南溫縣陳家溝名師陳鴻烈真傳,演練起來剛柔相濟,美觀大方。
童天祥擅長華拳、花拳、劍術、棍術,八十餘歲時表演一套八仙拳,惟妙惟肖,其中高難動作朝天瞪、單雙叉十分到位,令人折服。三位老先生來平涼定居,一生授徒眾多,為崆峒武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在平涼授徒傳藝的,還有蘇寶珊、魏琦、張學義。抗日戰爭時期是平涼武術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它為崆峒武術的發展奠定了新的武學內容。近30年,在平涼傳授武術的有潘生龍、劉長有、童世英(回族)、孫聯英、馬明星(回族)等。
燕飛霞
1995年底,受原平涼市委、市政府邀請回國講學,成為平涼市榮譽市民。之後10年間,先後4次偕夫人及日本弟子拜謁崆峒山。
李文俊,男,回族,生於一九四九年五月三日,系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人,初中文化。一九六六年參加工作。曾在蘭州市棉紡織廠,平涼地區汽車改裝廠工作。
他從小酷愛武術,並勤學苦練,1989年12月9日被平涼地區體育運動委員會授於貳級裁判員。1992年申請拜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一指禪主持人王瑞亭為師,經考查,同同意納為本師門正式入室弟子。1993年經平涼地區氣功協會聘請為少林內勁一指禪輔導教師;1994年8月20日獲少林內勁一指禪“氣功按摩師”職稱,同年獲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委員會(中國。北京):中國少林內勁一指禪<氣功師證>1999年7月29日獲99屆甘肅省“崆峒懷”武術比賽暨演壹等獎;同年,獲中國武術協會國家體育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的《武術段位證書》授於武術五段稱號,2002年評為平涼環球藝校武術專業優秀教師;2004年8月特聘為平涼穆斯林文化培訓中心武術教練;2006年六月五日獲中國共產黨崆峒區委員會、崆峒區人民政府武術<崆峒傳統武術套路〉在“華煤杯”第七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暨2006’中國平涼崆峒文化旅遊節廣場文化周文藝展演中獲得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