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長史府

東漢年間的官署名

西域長史府,官署名,東漢開始設置西域長史,是魏晉兩朝在西域的前哨陣地,西域長史行政機構的組織形式和職能非常完備,對地區實行著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建制沿革


西域長史府,西漢末年,竇融見“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帶河為固,張掖屬國精兵萬騎,一旦緩急,杜絕河津,足以自守,此遺種處也。”乃得為張掖屬國都尉。融大喜,即將家屬而西。既到,撫結雄傑,懷輯羌虜,甚得其歡心,河西翕然歸之。東漢初年河西竇及涼州馬歸漢,107年東漢罷西域都護府,123年以班勇為西域長史,此後三通三絕,西域一直以長史行都護之職,治柳中城(今新疆鄯善縣西南魯克沁)。三國魏移治海頭城(今新疆若羌縣東北羅布泊西北岸樓蘭遺址)。轄境相當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北、塔里木河流域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以南、塔什干以東地區。三國魏時,蜀漢諸葛亮欲西征西域,南下南中孟獲,東聯遼東公孫氏,姜維亦欲西征《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注·諸葛亮集》:“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
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繼滅蜀后又滅吳國,統一中原,繼而投入西域的經營。西晉對西域的管轄沿襲了曹魏舊制,仍在樓蘭設立西域長史府,還有戊已校尉和宜禾都尉協同工作,管轄西域;在高昌設立戊已校尉,領導屯田戍守。西晉在鄯善置鄯善郡,樓蘭文書還顯示,鄯善則有"長史、司馬、主簿、功曹、錄事、兵曹、書佐、門吏諸稱"。西域長史府設有長史、司馬、主薄、從郎中、錄事、兵曹、功曹、倉曹、水曹等官職。西域長史向西域各國轉達中央政府和敦煌太守的命令,迎送並保護中央派往西域去慰問各國的特使,反映西域各國情況,迎送西域各國進京朝貢的使者,維護西域南道與中道商隊的安全。
晉武帝死後,先後發生“八王之亂”,因司馬懿屠遼東,內置并州等錯誤戰略,慕容鮮卑、南匈奴乘機南下,后又滅西晉,中國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涼州刺史張軌以竇融為榜樣建立河西前涼政權,前朝在樓蘭的西域長史歸順前涼。不久,前涼發兵征討割據高昌的戊已校尉趙貞,並在高昌設郡,成為高昌首次出現與內地相同的郡縣制,也是中原漢人政權在高昌正式設郡之始。高昌郡下設高昌、田地、橫截、高寧等縣,縣下設鄉、里,各設督郵、嗇夫等職。前涼還保留了前朝西域官職,西域長史(或稱西域都護)、戊已校尉、伊吾都尉、玉門大護軍,與敦煌郡、晉昌郡、高昌郡同屬前涼沙州刺史統轄。前涼還派涼州大馬先後征服鄯善、龜茲、焉耆、尉犁等,西域並降。鄯善王元孟獻女,號曰美人,張駿迎娶元美人封為前涼妃,於闐、車師前部恢復遣使進貢。
376年,氐族苻堅建立的前秦滅了前涼,西域隨之歸入其統治。此後西域動蕩不已。前秦對西域採取安撫之策,使西域10餘國前往前秦長安朝貢,其中鄯善、車師前部王“請依漢制都護故事”,願引軍安定動蕩的西域。383年,漢氐混血呂光率大軍赴西域,恢復前朝對西域的統治。期間,因前秦攻東晉,肥水大敗,中原大亂,前秦王被殺,呂光在返還至河西時,便在姑藏(今武威)建立後涼政權。此政權命短,於403年亡於後秦,國土三分為北涼、南涼西涼。西涼王李暠在前秦時官拜高昌侯,西涼建立后據有高昌郡,並於高昌郡置五經博士。今在高昌古城遺址出土有418年的遺物,寫有“高昌郡高昌縣都鄉孝敬里民韓渠妻”,可為一證。后又出現了由沮渠蒙遜後裔建立的后北涼和以張軌為榜樣的漢人李暠後裔建立的后西涼政權,兩者相互攻伐並爭奪西域的局面。
由於東晉偏安江南一隅,真正管理西域的只有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和北涼五個地方割據政權。從329年前涼在高昌設郡始,到430年北涼稱臣於北魏,前後100餘年。十六國北涼段業置西戎校尉府。

西域長史


東漢後期統領西域諸國的長官。秩祿未詳。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以軍司馬班超為西域將兵長史,假鼓吹幢麾,西域長史始於此,時未置西域都護。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又以班超為都護,以徐斡為長史,長史之職略如副都護。安帝永初元年(107),都護、長史皆罷。東漢延光二年(123),復以班勇為西域長史,治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執行都護任務。自此遂以長史行都護職,至靈帝時連任不絕。其姓名見於史冊的,章帝時有班超,和帝時有徐斡、趙博,安帝時有索班、班勇,桓帝時有趙評、王敬,靈帝時有張晏。長史駐地不一,班超、徐斡駐疏勒,索班駐伊吾,班勇駐柳中,趙評、王敬駐於闐,余不詳。以後魏、晉、前涼也有李柏等人任此官,治樓蘭故城(今新疆羅布泊西北)。

歷史


漢朝西域長史府
漢朝西域長史府
東漢的班超在保持西域政權穩定、交通暢達,維護祖國統一方面作了很大的貢獻。他的兒子班勇從小在西域長大,也是東漢 時期在西域的著名活動家。公元123年,班勇出任西域長史,先是率領500名兵士屯駐在柳中城(今吐魯番境內),第二年,班勇又率士卒駐屯樓蘭。
樓蘭古城發現的大量魏晉時期的漢文木簡和漢文文書中,最早的年號是三國時魏少帝曹芳嘉平四年的,即公元252年;屬於曹魏時期的木簡還魏元帝曹奐的景元四年、五年和咸熙二年、三年、五年等木簡(相當於公元263~268年);西晉時期的木簡有泰始二年、四年、五年、六年(相當於公元266~270年);最晚的是建興十八年(公元330年)的,此外還有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的。可以確認魏晉時期在西域地區仍設有西域長史,負責處理這一地區的行政、軍事事務,樓蘭城則是西域長史府的所在地。
西域長史府,是魏晉兩朝在西域的前哨陣地。西域長史府的規模,可能是介於郡、縣之間,同時又具有軍屯的特點。出土的木簡簡文中記錄的西域長史府下的屬官有:長史、主簿、功曹史、兵曹史;還有錄事掾(yuàn)、倉曹掾、功曹掾、監量掾、監倉掾;鎧曹、水曹、帳下將、伍百、馬下、領下、消工等。上述的官職中,有些是專管屯田的官吏。
西域長史在行政上隸屬於涼州刺史節度。但由於涼州州治(武威)相對樓蘭較遠,實際上是受敦煌郡直接管轄。到了前涼時期,將西域長史歸入沙州,成為內地行政組織的一部分了。
在西域長史治所內,有完整的行政機構,其衙署在樓蘭城內佔據中心的位置,規模較大。西域長史對樓蘭城和樓蘭地區的居民實行戶籍控制,設司法刑獄,建立郵行網,社會生活有明顯的漢族色彩。
西域長史府下設有軍隊,除屯田外,還負責維護社會治安。總之,西域長史行政機構的組織形式和職能非常完備,對這一地區實行著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魏晉時期,在樓蘭屯田的規模很大,士卒們開墾荒地,修渠築壩,種植各類作物,使當年樓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相當的發展。由於引水灌溉是維護乾旱地區農業生產的命脈,所以那時常以兵士守堤防衛。在樓蘭城外,考古隊員們在樓蘭古城外邊找到了人工渠道的痕迹,並且在城外密集的雅丹地形中發現了古代的農田和灌渠。只是星轉斗移,滄海桑田,昔日的農田和綠洲,已完全淪為荒漠了。

考古發現


中國考古工作者還曾得到了這樣一枚木簡,其正面文字是:
將張僉部見兵廿一人
大麥二頃已截廿畝
下糜九十畝溉七十畝
小麥卅七畝截廿九畝
禾一頃八十五畝灌廿畝莇九十畝
背面文字是:
將梁襄部見兵廿六人
大麥六十六畝已截五十畝
下糜八十畝溉七十畝
小麥六十二畝溉五十畝
禾一頃七十畝,莇五十畝。
溉五十畝。
這枚木簡記載的是屯田將張僉領士兵21人,共種田512畝;將梁襄部領士兵26人,共種田379畝;所種的糧食有:大麥、小麥、禾(即粟)、糜。簡文中還清楚地寫明了這些農田已灌溉過的有多少,已鋤過的有多少等等。
樓蘭城中發現的木簡中,年代最晚的是建興十八年(公元330年)的木簡。"建興"是西晉愍帝司馬鄴的年號。"建興"年號只用了4年,而樓蘭城中卻出現了建興十八年的木簡。在新疆的吐魯番地區還發現過建興三十六年和建興四十八年的柩銘和木簡。西晉在公元316年便被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前趙政權滅亡,西晉皇室司馬氏南遷,建立了東晉政權,立司馬睿為皇帝,改元建武,大興。中國北方則形成了各路豪強割據一方的局面,包括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吐魯番、樓蘭地區等都在原西晉涼州刺史張軌建立的前涼政權的勢力範圍內。張軌及其子張實仍保留了建興的年號,考古工作者在樓蘭、吐魯番等地發現的建興年號的實物,就是這一歷史的反映。

隸屬敦煌


“又常日西域雜胡欲來貢獻,而諸豪族多逆斷絕;既與貿遷,欺詐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勞之。欲詣洛者,為封過所,欲從郡還者,官為平取,輒以府見物與共交市,使吏民護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稱其德惠。數年卒官,吏民悲感如喪親戚,圖畫其形,思其遺像。及西域諸胡聞慈死,悉共會聚於戊己校尉及長吏治下發哀,或有以刀畫面,以明血誠,又為立祠,遙共祠之。”

出使羅馬


班超轉戰於西域時,曾於公元97年,遣屬吏甘英出使大秦。甘英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西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大宛(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大月氏至安息(即波斯帕提亞王國,今伊朗境內)都城和櫝城,后歷阿蠻、斯賓、於羅,而抵條支(今伊拉克境內)。到達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灣)沿岸,欲渡。安息西界船人對他說:“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一二歲者,故入海皆賚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海上女妖塞壬),數有死亡者。”安息國王一口咬定說到羅馬必須渡海而且正常出海要坐三年船並且各種危險,因輕信當地人之言論,甘英聽罷放棄西行,甚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