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思想概要
先秦諸子思想概要
《先秦諸子思想概要》是1955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杜國庠。本書主要收集了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成就。
先秦諸子思想概要 緒言
作者:杜國庠先生
《先秦諸子思想概要》這個標題,本來是蹈襲學者們向來常用的名稱,但細想起來,終嫌有點籠統,覺得應該申說幾句,把我所要說的對象搞清楚,把我的說話的重要交代明白,順便說明我為什麼要寫這本小書的緣由,好讓讀者預先有個準備。
這裡所要說的諸子,包括著自孔子到韓非子,就是從春秋末葉到戰國末葉,儒、墨、道、法、名這幾家的重要代表者,把孔子放在諸子的開端,在今天大概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一來,在當時並沒有把孔子怎樣特別看待,把《論語》算在“經”的數內,還是後來的事,在今天也沒有這必要。二來,把他看做諸子學的開山者,從學術的觀點看來是合理的,因為孔子確是把官學變成私學的第一人,可以當之而無愧。
這樣,整個的諸子時代,大體上包括了整個戰國時代,稱為“先秦”,只是說話上的方便,絕不是可以無限地把時代向上拉長的。
我說諸子“思想”,僅僅是因為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泛,不單限於哲學。大凡在思想史開端的時候,各家的思想大都無所不包,從哲學到政治,從修養到教育;並沒有專門化,也不可能專門化的。除了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階段所制限,他們在主觀上都想“以其學易天下”,並不是為思想而思想。如果用“純哲學”的眼光去衡量他們,結果必然要失敗:窺得一斑,失掉全豹。然而他們都有各自的哲學做他們思想的基礎,不過不是那麼死板板的學院哲學罷了。
他們就因為要以其學易天下的緣故,對於先行的及並世的其他派別的思想學說不能不有所批判。在那過程中,批判者也受了被批判者的影響,或多或少地使自己的思想體系染上了對方的色調。就這樣,整個的先秦諸子思想,在客觀上現出了一種好像有機的組織的樣子――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家和家之間,派與派之際,有著某些斬不斷的葛藤。研究諸子的思想,必須“知人論世”地從這些葛藤中間去找出它們的來龍去脈,才能正確地把握一家、一派、一人的思想的真面目。這本小書,就嘗試著著重這方面來寫,能夠做得到多少,不敢說,但我相信這樣的做法是對的。
讓我來舉幾個例子吧。儒、墨是先秦早期兩家相反的顯學。而墨學的創始者墨子卻是“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淮南子》《要略》篇)的。可是“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韓非子》《顯學》篇),遂至分道揚鑣,各自成家。稷下黃老學派宋?、尹文興起於儒、墨之後,而他們的思想中留下不少調和儒、墨兩派的痕迹。而他們的天道觀又給儒家孟、荀二子以極深的影響。孟子以之養其“浩然之氣”,走向神秘的唯心主義去;荀子以之建立“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形成先秦最富有唯物主義因素的哲學。韓非師事荀卿,而終集法家的大成。但細按荀子之書,顯然可以發見由“禮”到“法”的過渡形態。韓非的思想,不單是把老師的學說發展,而且經過了一番批判。荀子的法術思想,不僅僅是當時新興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且也是他的自然天道觀的一種必然的表現。名家者流,實際也不是專家。先秦諸子大都關心於名辯,擅長於論辯的。而被視為有名的辯者:惠施有道家的傾向;公孫龍的所謂“指”,不能說和惠施的“小一”沒有淵源;荀子正名,站在儒家的立場;《墨經》作者,則繼承墨家傳統,雖對於墨子學說有所修正或發展,但依然屬於墨家的體系。然而諸子“相訾”“相應”的結果,好像後浪推著前浪,自然而然地構成了一股發展的名辯思潮。這些,都是研究諸子思想的人應該十分致意的。
在中國學術的園地里,先秦諸子的思想,無疑的是第一批開出來的鮮艷美麗的花朵。這自然有著它的社會根源。因為那個時代,正是中國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變革時代。雖然這個變革開始於春秋中葉而完成於漢代,不過,它的重要階段確在戰國時代進行了的。學術史上的“百家爭鳴”,正好反映著社會史上的氏族貴族和新興地主階級的鬥爭。等到了西漢時候,社會變革完成,思想界也就發生了“尊崇儒術,罷黜百家”的事件,要是把它簡單地看做董仲舒個人所策動,漢武帝一時的高興,那就錯了,正如不能把諸子的思想,看做出自某些思想家的聰明一樣。
社會不會停頓的,思想也就不可能停頓,一切“異端”思想遇到環境對它不利的時候,它就會披著“正教”的外衣而出現,或者暫時進入伏流的狀態,等待著可以讓它奔騰澎湃的時機的到來。近五六十年來墨學研究的勃興,就是一個好例子。但是時代的落伍者,也慣會向古老的思想武庫中,找著他們所喜愛的長滿了銹的武器,拿來鍍點金,貼上“新”的商標,到處叫賣。因此,讀者如果不願上當,就必須有點思想發展史的常識,首先弄清楚先秦諸子的思想,尤其是它們中間的關係,才不至為那些漂亮的商標所貽誤。有興趣研究思想史的人,也必須養成這種辨析思想葛藤的習慣,才能透視包裹在“正教”外衣裡面的一些有價值的思想的真面目。在儒家經典支配了近二千年的中國,這種思想發掘的工作,實在需要人們多多努力去做的。
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諸子思想對於後來的思想,影響特別大。幾乎沒有一個思想家不或多或少地染上了他們中間的某些色彩。甚至以“衝決網羅”自命的譚嗣同,還替自己的哲學安上“仁學”的名稱。同是這個從人從二的仁字,有孔子“仁者愛人”的仁,有程明道“渾然與物同體”的仁,真是“見仁見智”,一樣商標,各種貨色,稍不注意,真會叫你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滿腦子牢記著哲學名詞,不但一點沒有用處,倒把思想弄糊塗了(發展的例子如王船山的“道器論”、戴東原的《孟子字義疏證》,思想比《易傳》、《孟子》進步,但還用著它們的術語)。很希望我們的學術界,編寫一部好的哲學辭典,詳詳細細地對於每一個術語,按著年代把各種意思一一還給原來使用它的主人,自可澄清思想界的混亂;但在沒有這樣一部辭典之前,就得靠讀者自己按著需要自己動手去做,我想先把源頭搞清楚,總是一種較簡便的方法。那麼,先秦諸子思想的認識,就不僅對於思想史的研究者有必要的了。
這就是我想寫這本小書而且這樣地寫的緣由。學力所限,時間和篇幅所限,能夠達到這個目的與否,自己不敢斷定,但總算盡了“拋磚引玉”的微意。
杜國庠(1889-1961),著名哲學家,歷史學家。曾用杜守素、林伯修等筆名。廣東澄海人。1907年赴日本留學。翌年考入早稻田大學留學學生部普通科,共讀4年。1916年參加李大釗等人組織的丙辰學社,進行反袁世凱運動。同年考入京都帝國大學政治經濟科。在京都帝大,他聽過日本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論家河上肇的政治經濟學課,由此接觸並信仰馬克思主義。先後結識了彭湃、郭沫若等人,並幾度與周恩來會晤,逐漸走上革命道路。1919年回國后,曾在北京大學等校工作。1925年參加革命。參加發起組織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曾任左翼刊物《中國文化》主編。1935年被捕,1936年西安事變后出獄。積極從事無產階級文化運動和學術方面的爭鳴活動,先後發表了《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先秦諸子思想概要》、《便橋集》等著作,為《中國思想通史》撰寫了墨子、荀子各節。他力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總結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研究問題重視資料的佔有、考證。在研究過程中,對新儒家(新理學)、“戰國策派”和蔣介石集團的文化專制主義進行了迎頭痛擊,對20世紀中國哲學歷史學科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等職,1954年被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遺著有《杜國庠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