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英租界
近代中國7個英國租界之一
廣州英租界,是近代中國7個英國租界之一(另外6個是上海英租界(不久併入上海公共租界)、漢口英租界、鎮江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天津英租界和廈門英租界)。同時也是廣州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廣州法租界,同在沙面島上,今為廣州市荔灣區沙面街道)。
1856年以前,廣州傳統的外貿區位於十三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被中國群眾燒毀。英、法兩國佔領廣州後,選擇十三行附近的珠江中的小沙洲,人工填築成沙面島,並且按照出資比例,將其西部4/5劃為 廣州英租界,面積約264畝。1861年,中英簽訂租約。其東部毗鄰面積較小的廣州法租界;北部為沙基涌,與華界分隔,其上設有一橋與華界相通。
在之後的大半個世紀里,英法兩國取得了在沙面島上的許多特權,政府相關機構與企業大量移入,主要的領事館和政治、金融組織都建立在此,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給予附近的中國人不公平的待遇,沙面島因此成為後來中國乃至附近國家民族解放運動人士抗議與攻擊的目標。如發生在1920年代的廣州市民多次反殖民,以及越南革命者范鴻泰(Pham Hong Thai)對沙面法國領事館的炸彈襲擊等等。
1942年,日本將對英國宣戰后佔領的沙面英租界交給親日的汪精衛政權。1943年,法國維希政權退出法租界,交給汪精衛政權。同年,堅持抗日的重慶國民政府另行與英國訂約收回英租界。二戰結束后,新成立的法國戴高樂政府正式宣布將沙面法租界交還中華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