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
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
殆:大概,恐怕。應:應承,回答。 [12]掖:扶持,扶植。
作品名稱: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
作品年底:清代
作者:姚鼐
文學體裁:散文
曩者,鼐在京師,歙程吏部,歷城周編修語曰:“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維盛清治邁逾前古千百,獨士能為占文者未廣。昔有方侍郎,今有劉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乎?”鼐曰:“夫黃、舒之間,天下奇山水也,郁千餘年,一方無數十人名於史傳者。獨浮屠之㑺雄,自梁陳以來,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聲相應和也。其徒遍天下,奉之為宗。豈山州奇傑之氣,有蘊而屬之邪?夫釋氏衰歇,則儒士興,今殆其時矣。”既應二君,其後嘗為鄉人道焉。鼐又聞諸長者曰:康熙間,方侍郎名聞海外。劉先生一日以布衣走京師,上其文侍郎。侍郎告人曰:“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劉生,乃國士爾。”聞者始駭不信,久乃慚知先生。今侍郎沒,而先生之文果益貴。然先生窮居江上,無侍郎之名位交遊,不足掖起世之英少,獨閉戶伏首几案,年八十矣,聰明猶強,著述不輟,有衛武懿詩之志,斯世之異人也巳。鼐之幼也,嘗侍先生,奇其狀貌言笑,退輒仿效以為戲。及長,受經學於伯父編修君,學文於先生。遊宦三十年而歸,伯父前卒,不得復見,往日父執往來者皆盡,而猶得數見先生於樅陽,先生亦喜其來,足疾未平,扶曳出與論文,每窮半夜。今五月望,邑人以先生生日為之壽,鼐適在揚州,思念先生,書是以寄先生,又使鄉之後進者,聞而勸也。
邁逾:超過。
浮屠:此處指佛教徒。㑺雄:才能出眾的人。“㑺”亦作“俊”。
肩背交:人與人肩背相接,形容人多。
蘊:積蓄。屬:歸屬。
殆:大概,恐怕。
應:應承,回答。
國士:一國之中傑出的人物.
掖:扶持,扶植。
聰明:耳聰目明。
編修君:指作者的伯父姚范。姚範字南青,號薑塢,乾隆進士,曾為編修官。
遊宦,在外做官。
父執:父之好友。
數(shuò朔):屢次。樅陽:樅陽鎮,舊屬桐城。
扶曳(yè葉):攙扶。曳:牽引。
勸:勉力,努力。
戴名世、方苞、劉大櫆俱為桐城人而文名滿天下,但他們都還沒有創為文派的意思。到了姚鼐時,桐城文派之名始著,這與姚氏繼承發展桐城文論,聚徒授文,以及以桐城文學相標榜是分不開的。此文揭出程晉芳、周永年“天下文章,其出於桐城”之說,井認為桐城“儒士興,今殆其時矣”,隱然以桐城散文為天下文章之宗。作者在文中持提方苞與劉大櫆的承接關係,以及自己與劉的師承關係,實際巳引出桐城文學派別的端緒。此文作為實際打出桐城文派旗號的作品,歷來為人所重視。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世稱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進士,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庫全書編修官。中年棄官,先後在江寧、揚州、徽州、安慶主持鐘山、梅花、紫陽、敬敷書院達四十餘年,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劉開等,都是他的著名弟子。早年曾向劉大櫆學習古文,繼方苞、劉大櫆等同鄉前輩之後,從事古文寫作與宣傳,影響遍及全國,桐城文派於是得以形成,姚鼐生活的乾嘉時期,
漢學大盛,這對姚鼐也不無影響,他認為考據不可少,但也不贊成漢學家的“祟尚鴻博,繁稱考證”,更不贊成以漢學排斥程朱理學,因而提出了義理、考證、文章三者不可偏廢的主張。對於古文寫作,他認為應該講究“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為文之精,“格、律、聲、色”為文之粗,二者雖有精粗之分,卻也不能偏廢。姚鼐的散文以“醇正嚴謹”著稱,一般文章都能寫得清通自然,簡潔明快,但由於他與現實很少矛盾,生活面也較狹窄,因而文章內容大都顯得貧乏,形式出過於拘謹,缺少風采。
著有等,所編《古文辭類纂》影響較大。《清史稿》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