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敷書院
敬敷書院
敬敷書院,原名培原書院,后又改稱安徽大學堂,安徽高等學堂。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安慶師範大學菱湖校區內。座東朝西,磚木結構,現存建築東西長70.7米,南北50米。南北兩側各築講堂五組,保存完好。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敬敷書院示意圖
1901年,清廷實行教育維新,下詔改全國書院為學堂,敬敷書院停辦,與求是學堂合併,產生了安徽省近代第一所高等學堂——安徽大學堂,開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
“敬敷”之詞,語出《尚書》,意思為“恭敬地布施教化”。
敬敷書院
1652年在安慶城內建成,初名為培原書院,1733年奉旨改為官辦,1736年定名為敬敷書院,“敬敷”之詞,語出《尚書》意思是恭敬地布施教化。
1897年遷到現址(安慶師範學院內)。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廷實行教育維新,下詔改全國書院為學堂。由此,興辦250年的敬敷書院停辦,與求是學堂合併產生了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大學---安徽大學堂,開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也就是後來名震一時的“國立安徽大學”的前身。
原在安慶府儒學內,清順治九年(1652年)巡撫李日芄創建,原名培原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撥巨款增修,乾隆初改名敬敷書院。道光二年(1822年)巡撫陶澍曾率屬捐廉置新生洲(后改名崇文洲)官產一半為書院學田,歲課銀800兩,為學生膏火費,又倡捐書籍。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改為求是學堂,后又改稱安徽大學堂,安徽高等學堂,並在百子橋另建新舍。
敬敷書院
現存考棚於1998年安慶師範學院百年校慶時進行了重修,近百塊高級黑色大理石上鐫刻著歷代名人“名帖書畫”,鑲嵌在書院周圍長廊潔白的牆壁上。院東南隅小庭院內,亭、台、橋、榭,布局講究,參天古樹環繞,襯以花台、草坪,顯得格外清幽雅緻,洋溢著濃郁的書卷氣息。
敬敷書院的學生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已通過“院試”的秀才,為進取“鄉試”、考舉人而入院進修。另一類是“童試”及格者或“民間俊秀及官員子弟年十五以上已讀孔孟四書者”,即有一定基礎但還未中秀才的童生。
從清初到清末,在書院兩百餘年的辦學中,著名史學家全祖望、桐城派“三祖”中的劉大櫆和姚鼐、著名學者王寬吾、“江南大儒”汪宗沂等諸多著名學者擔任過山長或主講。這些大師學識豐富,德高望重。他們執著地秉守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時代才子,如國畫大師黃賓虹、著名教育家房秩五等都是從敬敷書院走出的莘莘學子。
1901年,清廷實行教育維新,敬敷書院改為安徽大學堂;1904年改為安徽高等學堂。從清末到全國解放,安徽近代第一所軍事專科學校安徽武備學堂和陸軍學堂、安徽第一所女子職業學校、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分科大學江淮大學、安徽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省立安徽大學、國立安徽大學等相繼在安慶師範大學這塊熱地上辦學。著名學者、翻譯家嚴復,著名革命家徐錫麟,著名法學家光明甫,著名教育家王星拱,數學大師何魯,著名文史學者劉文典、楊亮功,著名經濟學家陶因等曾在此擔任校長;著名文學家郁達夫、蘇雪林、朱湘、馮沅君、蘇曼殊、許傑,桐城派末期大師姚永朴,著名學者陳望道,著名經學家周予同,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著名化學家丁緒賢等曾在此傳道授業。雖然校名更迭,但是這些教育先賢無不秉承了文化育人的“敬敷”文脈。
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里,他們身上所具有的以人為本、崇尚學術、服務經濟、重視道德教育、塑造社會風尚的諸多理念以及特有的人文品格、人格魅力、教學情懷和教學智慧,更是為“敬敷精神”融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杏林春雨孕育了無數篤學報國之士,發動馬炮營起義的熊成基、范傳甲,廣州新軍起義領袖倪映典,焚燒英國鴉片的愛國名將柏文蔚,抗日名將方振武,漢藏語言學界的一代巨擘邢公畹,宋代文史研究著名學者孔凡禮等等無不是這一時期的畢業生。
說起敬敷書院就不得不提桐城派: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廣、綿延時間久,文學史所罕見。桐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制。古縣名始於宋,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讚譽。桐城派,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錢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論和創作實踐上,初步體現桐城派的某些特徵,是桐城派前驅。桐城派,有1200餘位桐城派作家、2000多種著作、數以億字的資料---這些數字就是崛起於200餘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200餘年間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桐城派”奠基人---戴名世(1653~1713);方苞(1668~1749)。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三祖”。“姚門四傑”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姚瑩,曾國藩,吳汝綸,馬其昶。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
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他們的許多散文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在文風上,是選取素材,運用語言,只求簡明達意、條例清晰,不重羅列材料、堆砌辭藻,不用詩詞與駢句,力求“清真雅正”,頗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順通暢,尤其是一些記敘文,如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論點鮮明,邏輯性強,辭句精練;寫景傳神,抓住特徵,細節盎然,寄世感嘆;傳狀之文,刻畫生動辭;紀敘扼要,流暢時晰。平易清新,是整體流派特點。散文名篇有:方苞《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記》。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評價道:“桐城古文運動,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繼續、發展、終結。”。
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主要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姚瑩四人之外,還有方氏門人雷□、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陳大受、李學裕,劉大櫆門人錢伯□、王灼、吳定、程晉芳等,姚鼐門人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等。追隨梅曾亮的還有朱琦、龍啟瑞、陳學受、吳嘉賓、鄧顯鶴、孫鼎臣、魯一同、邵懿辰等。道光咸豐年間,曾國藩鼓吹中興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諸老,氣清體潔”,“雄奇瑰瑋之境尚少”,欲兼以“漢賦之氣運之”(吳汝綸《與姚仲實》),承其源而稍異其流,別稱“湘鄉派”。
桐城派的“載道”思想,適應清朝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義法”理論,也能為“制舉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長盛不衰。他們在矯正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方苞《書柳文後》)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編選《古文辭類纂》,流傳尤廣。
敬敷書院
書院,書院,
墨香醉賢儒戀。
敬敷長卷千年,
冬逝春菲換顏。
顏換,顏換,
人傑文興日燦!
註:三台令又稱調笑令。
最佳旅遊時間書院屬於亞熱帶沿江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5°C—16.6°C,年平均降水量1300mm—1500mm。但夏季悶熱,冬季乾冷,因此最佳旅遊時間為春秋兩季。交通可以乘坐1、4、5、9路公交車到師範學院下車,然後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