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僰
西僰
目錄
西僰,古族名。春秋 前後居住在以僰道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東一帶。
漢代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南夷 之君,西僰 之長,常效貢職,不敢墯怠。”基本詞義段注說文□第八卷□人部 標題:僰bò 註解:楗為蠻夷也。楗各本作犍,今依漢碑從木。司馬相如傳曰:唐蒙使略通夜郞西僰中。文穎曰:夜郎、僰中皆西南夷,后以為牂柯、楗為二郡。按楗為郡有僰道縣,卽今四川敘州府治也,其人民曰僰。王制:屏之遠方,西方曰僰,東方曰寄。鄭注:僰當為棘,棘之言逼,使之逼寄於夷戎。按記文僰字,鄭不以為西南夷,故易為棘。經傳之棘多訓亟也,故曰棘之言逼,使與寄字一例。釋文云:棘又作僰。於此知記本作僰,鄭易為棘也。唐初本已誤。從人棘聲。蒲北切。一部。文獻記載最早見禮記王制篇作"棘",【禮記·王制】屏之遠方,西方曰僰,東方曰寄,終身不齒。【註】僰,偪也,使之偪寄於荒遠也。【漢 揚雄·長楊賦】羌僰東馳。 【漢 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南夷 之君,西僰 之長,常效貢職,不敢墯怠。” 【漢 說文】犍爲蠻夷也。【田汝成·炎徼紀聞】僰人在漢爲犍爲郡,在唐爲於矢部,蓋南詔東鄙也。【史記 卷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夜郎西僰中”。【集解】:徐廣曰:“羌之別種也。音扶逼反。”【索隱】:夜郎、僰中,文穎曰皆西夷。後以為夜郎屬牂柯,僰屬犍為。音步北反。【漢書 卷五十七下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前漢紀 前漢孝武皇帝紀二卷第十一】“夫卬莋西僰之人。與中國不並也。其已久矣。仁者不能以德來。彊者不能以力並。意者殆不可乎。”【北史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范)子粲累遷南兗州刺史。齊天保初,封西僰縣男。后卒於豫州刺史,謚曰忠。”【清史稿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是役也,續遣滿洲、索倫、鄂倫春、吉林、西僰、厄魯特、察哈爾,及自普洱調赴騰越之滿洲兵,共萬餘人;”{其他文獻}【曲海總目提要 卷九】“中郞將唐蒙通夜郞西僰。使萬人轉運。民不堪命。遂至激變。詔相如諭蜀。皆就撫。”【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官常典忠烈部之6】“古夜郎西僰也萬曆間播平始入版圖民性慓悍樂刃而懼笞。”【使蜀日記】“東魚復,西僰道,北漢中,南夜郎,形勝要地也。”【禹貢長箋】“敘州【古僰國漢置犍為郡唐曰戎州宋改敘州其地負山枕江舟車之沖】重慶【周巴子國秦置巴郡漢因之隋唐曰渝州宋改恭州陞重慶府其地東魚復西僰道北漢中南夜郎】”【雲南通志】“且夫邛笮西僰之與中國並也歴年滋多不可記已仁者不以德來強者不以力並意者其殆不可乎"關於僰族的說法①“僰人”之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 ,為“西方之戎”,屬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國,在今四川宜賓地區。秦略通“五尺道”,買賣僰人為奴隸,史稱“僰僮”。漢初設僰道(縣),那裡已很少有僰人。漢武帝通西南夷,滇(今雲南滇池地區)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區)兩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稱“滇僰”和“邛僰”,他們都梳椎髻的髮型,種田,有聚居的村落。據1955年晉寧縣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文物考察,已進入早期奴隸制。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滇池地區僰人首領若豆、孟遷起義,反抗王莽暴政。漢末以後,“僰”的名稱不見於記載。漢晉間出現了“叟”,而南北朝與隋代又出現“爨”,都是與僰相對應的稱謂。“僰”、“叟”、“爨”是在不同時代對西南氐羌族群中比較漢化者的族稱,故史書也稱為“氐僰”、 “氐叟”、“爨氐”。唐代稱“西爨白蠻”或“白蠻”,為南詔文化的中堅。宋代大理國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繼續稱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後稱“民家”。他們都是白族的先民。②元以後也稱傣族先民“白夷”為“僰夷”,最早見於《元史·泰定帝紀》。一般稱“白人”為“僰人”,稱“白夷”為“僰夷”,有所區別。③有些記載也有襲用“僰人”舊名稱四川南部古僰道地區各族,如稱“懸棺葬”墓為“僰人墓”、“僰棺崖”等。而元李京《雲南志略·諸夷風俗》認為,這是川南、滇東北“土僚”族的墓葬,僰人(白人)未發現有這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