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東漢哲學家

王充(公元27年—約公元97年),字仲任,漢族,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上虞)人。東漢思想家。

年少時就失去了父親,後來到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班彪為師。

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他的思想雖屬於道家卻與先秦的老莊思想有嚴格的區別,雖是漢代道家思想的主張者但卻與漢初王朝所標榜的“黃老之學”以及西漢末葉民間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八十五篇,二十多萬字,解釋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思想著作。

約公元97年去世,享年70歲。

人物生平


出身細族

王充畫像
王充畫像
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王充生於上虞。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王充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王充見班彪。時班固十三歲,王充撫其背對班彪說:“此兒必記漢事。”

受業太學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在縣,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見《自紀篇》)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離去。(見《後漢書·王充傳》)廢退窮居,舊故叛去,故閑居作《譏俗節義》十二篇。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閔人君之政,故作《政務》之書。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讀書,過目成誦,遂博通百家之書。

居家著書

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后,王充歸鄉里,屏居教授。王充喜好論辯,開始似詭異,最終確有實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

徙家避難

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王充徙家避難揚州,至丹陽、九江、廬江。(見《自紀篇》)入州為從事。(見《自紀篇》)刺史董勤闢為從事。
章和元年(公元87年)后,入為治中,材小任大,職在刺割,筆札之思,歷年寢廢。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罷州家居。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王充續《講瑞篇》稿。

病卒於家

和帝永元年間,王充年漸七十,時可懸輿,乃作《養性》之書,凡十六篇。(見《自紀篇》)病卒於家。(《後漢書·王充傳》)

主要成就


主張

王充是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天自然無為
王充塑像
王充塑像
王充認為天和地都是無意志的自然的物質實體,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無為的結果。他認為萬物是由於物質性的"氣",自然運動而生成的,“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生物間的相勝是因為各種生物筋力的強弱、氣勢的優劣和動作的巧便不同,並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麼有意志能禍福的人格神
天不能故生人
王充認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產物,“人,物也;物,亦物也”,這樣就割斷了天人之間的聯繫。他發揚了荀子“明於天人之分”的唯物主義思想。他說:“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他認為社會的政治、道德與自然界的災異無關,所謂“天人感應”的說法只是人們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擬天的結果。
神滅無鬼
王充認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於他有精氣血脈,而“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他認為人死猶如火滅,火滅為何還能有光?他對於人的精神現象給予了唯物的解釋,從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惡報應”的迷信。
今勝於古
王充反對“奉天法古”的思想,認為今人和古人相“齊”,今人與古人氣稟相同,古今不異,沒有根據說古人總是勝於今人,沒有理由頌古非今。他認為漢代比過去進步,漢在“百代之上”,因為漢在“百代”之後。這種見解與“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

局限

王充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戰鬥的無神論者,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王充的哲學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限性。
王充雖然反對神學目的論,但他不了解造成吉凶禍福和貧富貴賤的社會原因,因而主張命定論,強調“命”的絕對權威,認為“命當貧賤,雖富貴之,猶涉禍患矣;命當富貴,雖貧賤之,猶逢福善矣”。而決定生死夭壽和貧富貴賤的命運,是由天和各種星象施氣造成的,“天施氣於地以生物,人轉相生,精微為聖,皆因父氣,不更稟取”。甚至造成社會治亂的原因也取決於“時數”,而否認人的作用,“年歲水旱,五穀不成,非政所致,時數然也,昌衰興廢,皆天時也,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人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只有聽憑命運的擺布。在這裡,王充不僅遠遠落後於荀子,也不及墨子,甚至不如孔子。
王充雖然反對“天人感應”,卻又宣揚“瑞應”。他說:“凡人稟貴命於天,必有吉驗見於地”,“善祥出,國必興;惡祥見,朝必亡”。例如,宣帝、光武、明帝、章帝等“仁君”出世,就有鳳凰、麒麟、芝草、甘露等吉祥之物出現。
王充也主張妖祥說,他認為儘管人死不為鬼,但鬼仍然存在。妖是一種氣化現象,“天地之氣為妖者,太陽之氣也”,“陽氣赤,故世人盡見鬼,其色純朱”。妖祥同瑞應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社會興衰的徵兆,“天地之道,人將亡,凶亦出;國將亡,妖亦見”。
儘管王充是用天道自然無為和“氣”的理論解釋“命”、瑞應和妖祥,似乎堅持了唯物論,但由於他的唯物論是樸素的,他的認識論是經驗主義的,因而在解釋社會現象時,陷入了唯心論。
雖然王充的思想中存在著諸多的局限性,但仍然達到了他的時代的最高水平,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致於後來的許多儒生對王充心有餘悸。
宋代黃震說王充“謂天地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之生蟣虱,欲以盡廢天地百神之祀”。清朝趙坦也說:“自古聖賢莫不畏天”,“使充之說行,則生人之理滅”。

個人作品


生平著述有《譏俗》《政務》《養性》《論衡》。其中《譏俗》《政務》《養性》現已失傳了。
《論衡》
儘管《論衡》書不可能擺脫當時時代的局限,用自然主義和直觀的觀察來描述世界,特別是在社會歷史觀上基本是唯心論的,但它產生在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即封建國家處於統一和強大、儒學與讖緯神學相結合,成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的時期,它敢於宣布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敢於不承認鬼神的存在,敢於向孔孟的權威挑戰,並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義體系,這在歷史上是起了劃時代的作用的。它對今後的唯物主義者、無神論者,諸如魏晉時期的哲學家楊泉南朝宋時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齊梁時的無神論者范縝、唐朝時期的劉禹錫和柳宗元、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軼事典故


市肆博覽

王充少年時父親早亡,家鄉人都稱讚他對母親很孝敬。後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拜扶風班彪為師。他愛好廣泛,瀏覽群書而不拘泥於某些段落和句子。由於家裡窮沒有書,王充就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因而廣泛地通曉了眾多流派的學說。後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史籍記載


後漢書·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第三十九》范曄

後世紀念


王充墓

王充墓
王充墓
王充墓位於浙江省上虞市章鎮林嶴村烏石山(今上虞章鎮濱筧槍山)上,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墓前立著一塊高約兩米的青石墓碑,上刻“漢王仲任先生充之墓,清咸豐伍年歲在乙卯桂月吉旦”字樣。王充墓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原址上重修的。墓不大,呈圓形,用條石砌築,坐南朝北,上覆封土,頂植翠竹。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攻之者眾,而好之者終不絕。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稱:“王充《論衡》實漢代批評哲學第一奇書。”黃侃在《漢唐玄學論》一文中說:“東漢作者,斷推王充。《論衡》之作,取鬼神、陰陽及凡虛言、讕語,摧毀無餘。自西京而降,至此時而有此作,正如久行荊棘,忽得康衢,歡忭寧有量耶”(《黃侃論學雜著》)?由此可見王充與《論衡》在近現代學者心目中的地位。

歷代評價

章太炎: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於今,亦鮮有能逮之者也。
胡適:中國的思想若不經過這一番破壞的批評,決不能有漢末與魏晉的大解放。王充哲學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轉機。他不但在破壞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掃除西漢的烏煙瘴氣,替東漢以後的思想打開一條大路;並且在建設的方面,提倡自然主義,恢復西漢初期的道家哲學,替後來魏晉的自然派哲學打下一個偉大的新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