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醫曉護

達醫曉護

“達醫曉護”全媒體醫學科普品牌,寓意“通達醫學常識,知曉家庭護理”,是在中國科協指導下,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醫療健康專委會的臨床一線專家為主體的,集人才培養、作品原創、自媒體運營、實體基地打造、科普主題實踐和科普學術研究為一體的純公益醫學科普品牌,也是上海市科委、科協科普信息化建設的重點項目,是2016中華醫學科普十大新聞事件。其公眾號“大醫小護”是“科普中國”品牌。

團隊情況


“達醫曉護”團隊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湖南、四川、廣東等省市,絕大部分是臨床一線的醫學專家,其中有3位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團隊負責人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醫療健康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他也入選了“典贊2016”中國科協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候選。總編是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董健。目前形成了涵蓋原創科普作品創作、科普學術化研究和科普落地項目運行的系統團隊。團隊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精神,堅持由醫護人員自己利用業餘時間運營旗下的各個傳播平台,形成了一支權威、科學、客觀、公益的醫學科普隊伍。
“達醫曉護”醫學科普團隊成員名單
顧 問錢旭紅“973”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
顧 問江世亮文匯報高級編輯,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科普作協常務理事
顧 問王立祥中國武警總醫院急救醫學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顧 問郭樹彬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會長
名譽總編唐 芹中華醫學會科學技術普及部主任
名譽總編方秉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金獎獲得者,上海醫學倫理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黨委書記
總 編王 韜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急救復甦專委會常務委員
總 編董 健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上海市領軍人才,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骨科主任
總編辦公室主任孫 烽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門急診部副主任
總編辦公室副主任牟 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特別研究員
總編助理蔣 平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生化藥理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達醫曉護-黃手環家園(阿爾茨海默病科普)的項目負責人
總編助理馬璐璐普陀區中心醫院宣傳科
總編助理韓 蕊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急診內科主治醫師
專欄名稱專欄簡介專欄主編主編所屬單位
“椎”求健康雜誌宗旨是追求脊椎的健康,強健四肢的“關節”;目的是搭建醫患之間理解的橋樑,對付共同的敵人——疾病,實現醫患雙贏。董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談“骨”論“筋”雜誌針對骨與軟組織損傷、急性創傷、運動保健、骨病、骨腫瘤等骨科疾病預防與處理的科普專題。
居宇峰
李琦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
踏“血”無痕雜誌涵蓋血液系統、神經系統等為主的綜合性內科疾病及腫瘤的科普專欄夏樂敏上海市寶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
“腎”入人心雜誌為公眾的腎臟保健和與之相關疾病的預防與康復帶來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科普文章。簡桂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生“腎”不息雜誌普及中醫、中西醫結合知識,尤其是腎臟病的誘發因素和加重因素,以及如何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為老百姓保持身體健康、遠離腎臟疾病作出努力。何立群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泌尿與生殖雜誌關心百姓的生殖健康和泌尿專科疾病的預防保健,將“難言之隱”娓娓道來,為公眾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盛旭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
大開眼界雜誌以眼部疾病預防和治療常識為基礎,推廣眼衛生、眼保健,讓公眾科學用眼、科學護眼周行濤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女人如花雜誌專註女性健康,對婦科常見疾病的日常保健和常見困惑,孕前、孕期和產後的保健問題,育兒過程中的熱點問題等女性關注的健康話題進行科普宣傳,提升女性健康認知。戴雲上海申德醫院
白“膚”美健康雜誌介紹中醫藥治療皮膚病的優勢,以及一些日常皮膚護理經驗,提高大眾防治皮膚病的意識,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李福倫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骨健康在線雜誌關注中老年人骨關節疾病,特別是骨質疏鬆、骨關節炎、腰椎退行性病變、骨質疏鬆性骨折等相關嚴重併發症,希望通過早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積極預防和干預,保障有危險因素的人們擁有幸福、快樂的生活。程群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
針灸與健康雜誌圍繞中醫針灸科普和艾灸養生保健的傳播和推廣,通過向民眾提供經絡穴位自我保健和預防疾病的方法,達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防病治病的目的。常小榮湖南中醫藥大學
心理那些事兒雜誌從心理學、社會學等各學科的不同角度,以“助人自助”為原則,幫助人們認知、管理自己的情緒、心理和行為,面對挫折或困難,並對人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難題給出建議。駱艷麗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睡出健康雜誌以中醫情志病為理論基礎,關注公眾睡眠健康,對各種睡眠障礙答疑解惑,力求為百姓打造“睡出健康”的醫學科普品牌。許良上海市中醫醫院
上工治未病雜誌弘揚中醫藥的獨特優勢,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的醫學科普,推進中醫藥的繼承創新。方泓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心”欣向榮雜誌以中醫和西醫兩個視角,關注以心血管系統疾病為主的健康養生科普,授人以漁,教會公眾自我健康管理的手段,促進身心健康。崔松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Hello,早到的天使雜誌聚焦早產兒為主的高危兒,包括高危兒出院后的早期餵養,早期干預等,幫助年輕父母早期進入角色,擺脫焦慮,讓高危兒順利完成生長追趕。陳菲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萌寶養成雜誌致力兒童健康知識的傳播和推廣,講述關於萌寶養成的中醫適宜技術及養生保健方法、藥物使用指導,以兒童常見病、高發病為抓手,以看病就醫需求為導向,向廣大民眾提供科學、安全、有效、方便的兒童餵養、保健和防治疾病的方法,提高兒童身心健康。沈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追求“內”在雜誌圍繞成人常見易患的內科疾病展開,通過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幫助民眾認識疾病、預防疾病,與臨床醫生配合,更好的治療疾病、改善生活質量、節約醫療成本。韓蕊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
“腸子”久安雜誌圍繞多種因素導致的腸道疾病如腹脹腹痛、腸炎腹瀉、便秘痔瘡等,通過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及預防知識,改善生活幸福指數。周璐華東療養院
知音中西雜誌圍繞女性健康,從中西醫角度介紹常見婦科疾病的相關知識、常見誤區、養生及預防保健知識。吳勝男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胰腺與膿毒雜誌以公眾關心的內科疾病為基礎,特別關注胰腺等消化系統疾病的預防、發生、演進和併發症,為公眾帶來溫馨、貼心、用心的科普裴紅紅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麻醉與科普雜誌用風趣易懂的語言,介紹麻醉、鎮痛以及其他與手術室相關的科普話題。薄祿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
降“電”伏虎雜誌從社會大眾角度出發,關注電損傷,普及電損傷的基本概念,了解電損傷對人體造成的損害,如何應對處理電損傷,使普通人能夠避免電損傷,並把損傷控制在最小的程度。朱維平上海電力醫院
從“骨”至“筋”雜誌科普骨科常見疾病的防治,以及康復過程中的流程、規範、注意事項,從而讓公眾了解疾病、了解醫學、了解醫生。郭樹章新疆軍區總醫院
蝦米媽咪雜誌以母嬰健康為主旨的科普專欄,特別關注低齡寶寶的安全、健康及養育知識。余高妍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
“營”在健康雜誌聚焦老百姓最關注的“吃”的問題,通過提供專業的食品營養與安全知識,指導您如何吃得安心,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吳萍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有感而發雜誌聚焦各類感染性疾病的發生、預防和應對,立足國際最新感染性疾病防控的前沿,為公眾帶來及時有效的感染性疾病科普知識。盧洪洲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
“檢查”風雲雜誌檢驗醫學是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通過對各類體檢報告、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檢驗結果解讀,向公眾普及檢驗醫學的初步知識,使輕鬆解讀化驗單不再是一件難事。施佳華上海市黃浦區體檢站
6e藥師雜誌看病找醫生,問葯找藥師,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6e藥師,為您的安全用藥保駕護航。張劍萍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康復在路上雜誌關注腦血管病,特別是腦卒中(即“中風”)、腦外傷腦部腫瘤術后等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之康復,通過早期、及時、有效的康復科普,力爭讓更多的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吳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緊急呼叫120雜誌旨在院前急救科普,普及公眾現場急救知識,分享急救經驗,指導院前急救資源的合理使用,增近醫患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周國忠雲南省急救中心
急急如令雜誌聚焦危急重症的預防保健、意外傷害的現場處理、突髮狀況的家庭急救、急診處置的合理流程。劉欣天津市天津醫院
急中生“治”雜誌以社會急救為主題,圍繞常見急性病症,利用貫通中西醫學的深厚學術背景和豐富的科普教育經驗,把預防急性病症的科學知識、面對急重病症的正確應對方法和準確有效的基本急救技能傳授給公眾,積極傳播傳統醫藥學的精髓,提升普通百姓的健康內涵。熊旭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新聞透視雜誌根據社會新聞、焦點事件,挖掘其中相關的健康養生元素或防病治病內容,加以深度分析和解讀,為公眾提供及時有效的醫學科普知識。桂嵐上海和平眼科醫院
科教電影雜誌與上影集團科教電影製片廠合作,由資深科教電影導演、製片人帶來的最新最好醫學科普電影或紀錄片的精華片段徐傑上海大學電影學院
科普教育雜誌綜合性醫學科普板塊,重點強調護理和預防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並把本品牌的各類線下活動的信息和情況及時與公眾溝通、交流、反饋,讓醫學科普走進現實生活和百姓身邊。魏薇萍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Daily Health雜誌關注日常健康及醫學小知識,特別是兼顧在華的廣大外籍人士的醫療保健需求,推出英文醫學科普文章。蔣本然百匯醫療(中國)
醫筆醫畫雜誌通過科普漫畫的形式,向公眾講解醫學科普,讓醫學變得活潑生動,使健康變得通俗易懂,同時展示醫務工作者的別樣光彩。陳海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醫路詩心雜誌醫生,對生死有極深的感悟,所以醫生具有詩人和哲人的氣質。本欄目旨在以詩為載體,與人們分享生命中一切的美好。陳篁上海市浦東人民醫院
養“聲”雜誌利用聲音改善人們的情緒,激發人們的感情,振奮人們的精神;同時消除心理、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鬱、恐怖等不良心理狀態,提高聽者的應激抗壓能力,實現“聽出健康”。白賓上海電視台財經頻道
行為與健康雜誌以“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靈魂,行為健康是健康的基石”為指導,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傳播“行為決定健康”的科學理念。楊志寅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前任主委
灰飛煙滅雜誌致力於宣傳“行為決定健康”的科學觀念,以及珍愛生命、遠離煙草與保護環境的健康理念,讓不吸煙、早戒煙和保護環境成為新的健康時尚;科普肺癌相關知識以及煙草、環境污染與肺癌的關係。趙曉剛上海市肺科醫院
幸福銀行雜誌以志願者義工服務為抓手,延伸健康服務,促進醫患協作,弘揚醫學人文科普,傳播醫學科學精神,實現患者幸福,社會健康。
王雙苗
岑偉強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廣東醫科大學
男護士手札雜誌聚焦男護士這個新興的職業群體,從他們工作、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出發,呼喚醫學人文科普,交流醫學倫理心得,推動醫患雙方互相理解,傳播弘揚醫學科學精神。葉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仁懷仁術雜誌從社會學及心理學角度出發,關注疾病以外的社會、家庭以及人文科普,在教育患者重視健康的同時,真正做到以人為中心的人文關懷。徐仲卿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醫患心橋雜誌將臨床醫生在工作中與病人、家屬接觸的真實感受,以及醫患互信、醫患合作娓娓道來,旨在加強心靈溝通,消彌觀念鴻溝,建設正能量的醫患關係,推動醫學人文科普,傳遞醫學科學精神。徐靈敏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
社區衛生服務雜誌圍繞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為切入口,向社區居民宣傳分級診療制度,引導居民合理、有效、便捷就醫,讓居民了解和信賴社區衛生服務。施建華上海市田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醫保筆記雜誌就百姓看病過程中的政策與制度實務,參保人利益的維護,醫保基金合理使用等,提供詳細答疑解惑。讓參保人盡享政策福利,免除奔波的煩惱。鄭峻上海市醫療保險檢查監督所
就醫助手雜誌聚焦公眾日常健康事務與就醫問葯所必需知曉的政策、制度、流程、給予相關指導與貼士,讓老百姓足不出戶,看病無憂。夏萍廣東省中醫院
醫學傳播雜誌通過融合藝術、科技、文化等多種元素,服務與促進醫學教育的教與學,將醫學知識以科普的形式向社會傳播。助力將醫學傳播打造成為學生創新創業的孵化基地,將醫學文化推向社會。葉馨廣東醫科大學
成長學堂雜誌面向年輕的三口之家,以爸媽們的育兒煩惱為線索,用有趣的視頻形式解讀兒童成長中的健康科普知識。石琰科普電視專欄資深編導
金牌阿姨雜誌體現“照顧者指導”理念,由基層家政護理人員參與,面向上海家政從業者和家庭照顧者的居家護理康復科普專欄。方磊上海市婦女兒童活動指導中心
走進西藏雜誌以藏區地理、環境和人文為基礎,漫談西藏獨有的健康相關問題,尤其關注來到青藏高原旅遊、探秘者的身體健康,為藏區人民和訪客的身心愉悅保駕護航。劉漢斌西藏軍區總醫院
菁菁校園雜誌以大學生健康科普為主要方向,聚焦大學生關切的健康問題,特別是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傳播疾病預防保健知識,重視疾病信號,加強自我健康管理,推進校園健康事業的發展。趙珂漾上海交通大學學生聯合會
楊秉輝專欄著名健康教育學家,任上海醫科大學中山醫院院長20年,內科學教授。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名譽主委,中華醫學會肝病學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理事,上海市抗癌協會常務理事。楊秉輝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名譽主委
醫院採訪見聞雜誌以醫院內採訪患者的真實故事為腳本,以近年流行的敘事醫學模式,展現醫生對患者的關愛,患者對醫生的信任,醫患互相理解共同努力戰勝疾病,傳播正能量。故事強調疾病早期表現、可防可治。王孜北京衛視《養生堂》節目主編
健康新“食”尚雜誌民以食為天,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吃”不僅是果腹之需,也是社交之理、養生之道,然而,在傳統和聽聞中的“怎麼吃”的信息,還有不少誤區,通過識別常見的飲食誤區,給“健康吃”增加色彩和樂趣,吃得健康也可以吃得精彩。朱珍妮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控所
智斗傳染病雜誌以普及大眾普遍恐懼害怕的傳染病常識為主要內容,如各種傳染性病毒性肝病、痢疾、肺結核、艾滋病、小兒發熱出疹性傳染病及世界各地各種新發傳染病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科普這些疾病的流行病學、疾病特點、治療、預防等,使大眾能夠科學認識防範傳染病,消除其恐懼心理,智斗各種傳染病。王方蘭州軍區總醫院
居家護理達人雜誌主要圍繞家庭照護所涉及的健康知識、照護技能和急救護理等方面,大家一起聊聊關於您身邊的朋友或家庭中的養老難題。結合文章、圖片、臨床實景、專家討論和實踐操作項目等方式,幫助讀者成為護理達人,為“家庭照顧者科普”體系建設添磚加瓦,助“護養結合”養老模式一臂之力。章雅青上海交通大學護理學院
神秘的ICU雜誌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ICU(重症監護病房),大部分人肯定選擇“神秘”。那扇似乎永遠關著的大門,以及門後面戴著口罩帽子忙忙碌碌的醫生護士,他們到底在忙什麼,我的親人在裡面過得還好嗎?現在讓我們推開這扇門,看看裡面發生的故事。王學敏上海松江區中心醫院
內分泌點點通雜誌圍繞與生命、生活息息相關又神秘強大的“內分泌代謝”系統,和您一起聊聊那些正常、異常的生命和疾病現象,還有這些現象後面動人的調控本質。透過“內分泌”,您會對“平衡”有更深入的認識,對“健康”有更全面的理解,帶著“由內而外”的期望走上您從容的自我健康管理之路。李穎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創作情況


團隊原創內容包括科普文章、漫畫、歌曲、人體彩繪、相聲、小品、微電影等,形成了39個專欄,不僅幾乎覆蓋了大部分醫學專業領域(如“急急如令”-急救,“大開眼界”-眼科);還宣傳衛生政策(如“醫保筆記”,“社區衛生服務”);更重要的是加強醫患溝通、傳播科學精神(如“幸福銀行”,“男護士手札”),並且做到預防、醫療、護理、康復相結合。
團隊注重新媒體創新,由醫護人員自編、自導、自演,用“追蹤輻射式”的科普,延伸醫學服務的時間與空間。

傳播情況


目前,團隊專家線上科普作品的年閱讀量已經超過一億。在此基礎上,團隊著力打造“達醫曉護”全媒體醫學科普品牌,除了共同運營“大醫小護”公眾號外,還在人民網、科普雲、騰訊大申網擁有“達醫曉護”菜單頁和主頁面,在《新華每日電訊》、新華社手機客戶端、《新民晚報》、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app、天天快報、網易上海等傳播平台擁有專欄,總閱讀量超過3000萬。2017年4月11日,“達醫曉護”在北京與人民網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目前團隊還在建設“達醫曉護”科普門戶網站。

科普落地情況


團隊已經建成上海市婦女兒童活動指導中心、上海電力實業公司、上海匯泰大樓、廣東醫科大學“達醫曉護”科普服務總隊、廣東省遂溪縣百歲老人服務基地等實體科普基地。其中,上海徐家匯路的匯泰大樓成為首個由“達醫曉護”授牌的“科普示範樓宇”。目前,團隊已經累計開展科普講座與健康諮詢超過300場,受眾超過5萬。

人才培養情況


團隊已經建成上海交通大學學生科普社團和網路工作室,廣東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螞蟻傳播工作室”,在大學生、特別是醫科大學生中發現和培養科普人才,並嘗試“醫學傳播學”在高等醫學院校的創立。

科普學術研究


團隊已經獲得多項省部級科普課題和政策課題,在核心期刊發表多篇科普研究論文,並在湛江市倡議發布了我國第一部《健康科普傳播框架公約》。2017年8月31日,“達醫曉護”聯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第七屆醫學科普專委會、中華醫學會科普分會、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人民網、健康時報、中國網健康頻道、健康界等主流學術團體與媒體共同成立了國內首個“中國醫學傳播智庫”,期待形成新的醫學傳播學術理論。

社會評價


團隊或其作品先後獲得“騰訊優秀民生賬號”稱號,上海市醫學會青年科普能力大賽一等獎,上海市醫學倫理科普優秀成果,江蘇省公益廣告大賽入圍獎,“山東科協星”杯科普公益廣告大賽優秀獎,“健康中國,美麗上海”科普公益廣告大賽銀獎,上海醫務系統“星光計劃”三等獎,上海市科技成果,騰訊科普“最佳運營自媒體獎”, 2016年“中華醫學科普十大新聞事件”等殊榮,並獲得中國科協“科普中國”品牌授權。
團隊事迹獲得了人民網、《文匯報》、《新民晚報》、《健康時報》、《上海科技報》、《解放日報-上海觀察》、上海電視台、上海廣播電台等主流媒體的數十次宣傳報道;中華醫學會、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科協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還共同指導召開了“達醫曉護研討會”。
2016-7-5 解放日報-上海觀察,不用組團崴腳,網紅醫生就在這裡等你
2016-10-26 上海科技報頭版,讓人民健康站到衛生舞台中央----記“科普達人”王韜和他的“達醫曉護”
2016-12-15 人民網,“大學生骨健康論----壇暨上海交通大學達醫曉護學生社團成立儀式”舉辦
2017-1-24 文匯報,微信公眾號“大醫小護”發展為全媒體醫學科普品牌“達醫曉護”-----一線醫生做科普是一種能力
2017-2-14 健康時報,擼起袖子搞科普
2017-2-17 人民網,匯泰大樓揭牌儀式在滬舉行
2017-3-4 人民網,我國首部《健康科普傳播框架公約》在湛發布
2017-4-12 文匯報,《急診室故事》里的網紅醫生走進社區開展科普
2017-4-12 解放日報-上海觀察,從《急診室故事》到“大醫小護”: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科普
2017-4-12 新民晚報,上海交通大學成立“達醫曉護”學生社團
2017-4-15 上海新聞廣播(今晚-聽新聞),報道達醫曉護
2017-4-16 上海新聞廣播(990早新聞),報道達醫曉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