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
公告
《關於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落實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築面積比例不低於10%的規定,做到社區商業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和同步交付。落實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支持地方用好就業補助資金,對符合條件的商戶按規定落實就業補貼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按規定給予失業保險穩崗返還。
目錄
一、總體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逐步推開的思路,建立部、省、市、區、街道聯動機制,以城市為實施主體,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推動科學優化布局、補齊設施短板、豐富商業業態、壯大市場主體、創新服務能力、引導規範經營,提高服務便利化、標準化、智慧化、品質化水平,將便民生活圈打造成為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服務保障民生、推動便利消費及擴大就業的重要平台和載體。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把人民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便民生活圈便民利民惠民的重要作用,不搞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堅持因地制宜。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作用,遵循市場規律,不搞“一刀切”,聚焦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推動設施配套化、服務多元化,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提升居民消費體驗。
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發展與環境的關係,推動便民生活圈商業網點科學布局,商業設施與公共設施聯動,商業運營與社區治理貫通,業態發展與居民需求匹配。
堅持守正創新。回歸商業本質,以滿足消費需求為核心,在提升實體商業服務質量與水平的同時,充分利用新技術推動業態和模式創新,線上線下融合,滿足即期消費,激發潛在消費。
三、主要任務
(一)科學優化布局。加強統籌設計,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圍繞便利消費、便民服務,明確便民生活圈商業網點規模、布局、業態結構和服務功能,與居民數量、消費習慣、經濟水平等要素相適應。合理優化網點,重點對城鎮老舊小區、新建居住區、城鄉結合部小區加強商業網點布局,滿足居民便利生活和日常消費需求。推動商居和諧,落實相關規劃和標準,引導住宅和商業適當分離,商業設施和社區風格相協調,基本保障業態和品質提升業態相結合。
(二)補齊設施短板。結合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開展廣泛調研和排查,摸清底數,制定方案,明確新建和改造提升項目,推動便民商業設施進社區,打通“最後一公里”。支持盤活分散的社區空間資源,因地制宜配齊商業設施,通過標準化改造提升質量標準、環境衛生、服務品質。支持智能信包箱(快件箱)、箱式移動早餐售賣車、蔬菜直通車等便利設施進社區。支持有條件的社區改造提升商業中心、鄰里中心等各類綜合服務設施,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務功能。鼓勵有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向養老、托育、家政、郵政快遞、前置倉等領域延伸,推動“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提升消費便利化、品質化水平。
(三)豐富商業業態。鼓勵商業與物業、消費與生活、居家與社區等場景融合,實現業態多元化、集聚化、智慧化發展。優先配齊基本保障類業態,支持與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便利店、綜合超市、菜市場、生鮮超市(菜店)、早餐店、美容美髮店、洗染店、藥店、照相文印店、家政服務點、維修點、再生資源回收點、郵政快遞綜合服務點、前置倉等進社區,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採取“一點多用”、服務疊加等方式發展微利業態,保障生活必需。因地制宜發展品質提升類業態,鼓勵發展特色餐飲、運動健身、保健養生、新式書店、教育培訓、休閑娛樂、老年康護、幼兒託管等品質提升類業態,促進商文旅融合,拓展社交化、特色化功能,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提升生活品質。
(四)壯大市場主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促進集聚式發展。鼓勵大企業輸出品牌、標準、管理和服務,發展社區便利店、超市、理髮店、餐飲店(早餐、快餐)等直營連鎖,對形象標識、門店管控、設施配置、服務標準、商品採購、物流配送實行“六統一”。鼓勵企業以大帶小,在做好自營商超的同時,開放供應鏈、物流渠道及門店資源,為傳統夫妻店、雜貨鋪提供集採集配、統倉統配等一站式服務,通過商業特許經營方式實現品牌化、規範化發展。支持菜市場、生鮮超市(菜店)標準化改造,推廣先進冷鏈技術和設施設備,加強供應鏈管理,實行超市化、連鎖化經營。鼓勵數字化賦能,引導第三方技術服務商把大數據應用到開店布局、進銷存管理、物流配送、商品追溯等各個環節,促進模式創新和市場要素精準配置。推動平台企業為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服務,堅持發展與規範並重,為社區商戶提供營銷、信息、流量、數字化工具等免費或讓利服務,將實體店作為供應鏈合作的一環,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店配宅配融合,加快配置社區團購必備的冷鏈等設施設備,健全管理制度,保障食品安全和公眾利益。
(五)創新服務能力。增強服務便利,鼓勵“一店多能”,搭載代扣代繳、代收代發、上門服務、租賃等項目,通過跨界經營提高便民服務能力。提升服務品質,推廣專業化託管、連鎖經營、農超對接、店倉配一體等成熟模式,引導差異化、特色化經營,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供給能力。拓展智能體驗,鼓勵應用5G、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驅動發展無接觸交易、智能結算、網訂店取(送)、直播帶貨、自助售賣等創新模式,拓展便民生活圈應用場景。優化信息服務,支持依託智慧社區信息系統,構建城市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務平台(小程序或APP),整合本地商戶資源,接入購物、餐飲、休閑、文化、養老、托育、家政等線上功能,提供周邊商品和服務搜索、信息查詢、生活繳費、地理導航及線上發券、線下兌換等免費服務,打造集約式發展生態圈,推動接入智慧城市和基層管理服務平台。
(六)引導規範經營。發揮商協會作用,鼓勵制定相關標準,開展技能培訓,規範商戶經營和服務行為。完善管理制度,整合街道、社區、物業、商戶等各方力量,強化誠信經營和守法意識,通過共建共管加強環境整治和自律規範。引入專業運營商,鼓勵整體規劃、統一招商、統一運營、規範管理,完善購物、服務、休閑、健身、文化、社交等功能。照顧特殊群體,完善必要的無障礙設施,張貼便民生活圈導視圖,鼓勵設立為老年人服務的專櫃和體驗店,保留實體店鋪面對面人工服務,支持現金和銀行卡支付,提供簡便易行、滿足老年人基本需要的服務方式,提高便民服務的“溫度”。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結合實際把便民生活圈建設納入政府保民生重點工程,作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有效手段。鼓勵實行市長(區長)負責制,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設專項規劃,在用地、用房、財政、金融、營商環境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點解決居民消費難點痛點問題。推動開展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加強部門聯動,商務、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重點加強工作指導,發展改革、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文化和旅遊、稅務、市場監管、金融、郵政管理等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落實支持政策,加強監督管理,優化營商環境,共同推動便民生活圈健康發展。(有關部門,各地方人民政府負責)
(二)強化政策保障。
結合舊城改造和城市更新,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推動土地複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房屋設施,增加商業網點用房供給,有條件的商業網點周邊要實行人車分流,完善無障礙設施。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在保障安全、徵得業主同意的前提下,在居住區設置共享倉,為商戶和居民提供物品臨時存放場所。(民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按職責分工負責)
鼓勵共享辦公、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模式新業態新服務發展,加大支持微利業態經營的力度,清理規範用電環節不合理加價行為;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制定房租減免、補貼政策,推動降低社區店鋪經營成本。(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對行業主管部門推薦的為老服務、應急保供等名單企業(含信用信息)依法依規提供信貸、保險優惠政策,創新消費信貸服務,為社區提供專業、便捷、貼心的金融服務。(銀保監會負責)
把智能信包箱(快件箱)納入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郵政局,各地方人民政府負責)
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便民生活圈商戶購買的財產險、食品安全險、職業責任險等適當補貼,提高商戶經營的抗風險能力。(各地方人民政府負責)
落實國家關於養老、托育、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稅費優惠政策。落實生活性服務業增值稅加計抵減及普惠性減稅降費政策。落實推動品牌連鎖便利店加快發展的有關政策。(民政部、財政部、商務部、稅務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優化營商環境。
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優化企業開辦服務,推廣電子證照應用,支持各地加大住所與經營場所登記改革力度。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對違法情節輕微、無違法後果或後果較輕的,在法律法規允許的幅度範圍內給予適當從輕、減輕或免予處罰,指導和幫助市場主體整改。(市場監管總局,各地方人民政府負責)
簡化社區店鋪開業程序,裝修施工、招牌設置實行備案承諾制,公眾聚集場所投入使用、營業前消防安全檢查實行告知承諾制。(各地方人民政府負責)
堅持發展和規範並重,建立健全社區電商(含社區團購等)領域市場准入規則,劃清底線、加強監管、規範秩序,促進公平競爭,反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加強規範和監管,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穩定,督促平台企業承擔商品質量、食品安全保障等責任,落實社區團購“九不得”規定,維護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完善消費糾紛解決機制和消費者反饋評價機制。(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夯實工作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