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
以人民為中心
以人民為中心(People-centered)“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共迎2016年元旦的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如此強調。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就曾鮮明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人民信念、人民理念,是黨的宗旨所在,是貫穿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主旨主線。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重要命題的豐富內涵作了深入的闡述: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宣言》(下稱《宣言》)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根本遵循。
1848年2月底在倫敦正式出版的《共產黨宣言》,在人類歷史上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在理論上,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第一個偉大的綱領,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公開問世。在實踐上,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共產主義同盟“公布的完備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2頁),標誌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此開啟。
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強調:“《共產主義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同上,第379頁)為了科學論證這一任務,《宣言》“以天才的透徹而鮮明的語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觀,即把社會生活領域也包括在內的徹底的唯物主義、作為最全面最深刻的發展學說的辯證法以及關於階級鬥爭和共產主義新社會創造者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論。”(《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構成這個“新的世界觀”核心的基本思想包含三個要義:
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論綱。即:“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頁)這就是關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
二是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理論。即: “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鬥爭的歷史”。(同上,第385頁)
三是無產階級歷史作用的思想。即:“這個階級鬥爭的歷史包括有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鬥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同上,第385頁)即:無產階級的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不可分離,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就必須解放全人類。
這三個要義構成一個嚴密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一個要義講的是共產主義理論原理的根本性質,共產黨人改造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根本依據;第二個要義講的是推進人類歷史即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共產黨人改造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根本道路;第三個要義講的是改造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根本目的即落腳點:“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同上,第422頁)
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就是對《宣言》基本思想第三個要義的根本遵循和創造性發展。它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原理,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蘊含著共產主義運動最本質的內容。
《宣言》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共產主義運動。“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413頁)
這個重要論斷表明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運動的兩大根本特點:一是它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它不是為少數人謀利益的,而是為廣大群眾,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二是它認定的依靠力量。“工人階級的解放應當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事情。”(同上,第385頁)即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依靠力量,是工人階級及其廣大群眾,是絕大多數人。這是因為無產階級是大工業本身的產物,是最革命、最先進的階級。資本主義社會的最下層,如果不炸毀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建築,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無產者沒有什麼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所以他們不僅自己是最革命的強大有力的階級,而且能夠代表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受壓迫的群眾,包括那些中間等級即農民、手工業者、小工商業者等的利益,受到他們的擁護,從而彙集起偉大的革命力量。我們黨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教育人民群眾,使其認識自己的利益,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的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正是淵源於這個根本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像一條紅線貫穿於黨和國家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中。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此作了全面概括,從多方面作出了說明。如,在論及“發展”時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論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時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在論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時說道,“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在論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時要求,“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改革發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前進。在論及“建設美麗中國”時指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論及“全面從嚴治黨”時強調:“人民群眾反對什麼、痛恨什麼,我們就要堅決防範和糾正什麼。”所有這些戰略安排和戰略目標,還包括此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依法治國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等等,都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的體現,在人民生活各個方面的現實展開。歸根究底,其根本遵循都是《宣言》的核心思想。
1.《宣言》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踐行指出了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
《宣言》在論述共產黨的綱領時指出,它的長遠的奮鬥目標,是要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建設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同上,第422頁)即共產主義社會。恩格斯描述這種共產主義新世界的光輝前景時說:“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這就是廢除私有制的主要結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309頁)馬克思則進一步作出概括說,這樣一個聯合體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崇高、最美妙、最理想、最瑰麗的社會,是人最高的發展狀況,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最完美的實現。秉承《宣言》的旨意,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2.《宣言》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指明了實現的步驟。
《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或“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並且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421頁)
這就是說,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第一步是進行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政治前提;第二步是利用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制度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集中在國家手裡或勞動群眾手裡,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經濟關係。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確保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經濟基礎;第三步是大力發展生產,為社會的全面進步造就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同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不斷推進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完善和發展。顯然,我們新中國建立以後所走的正是這樣一條基本道路。
3.《宣言》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提供了戰略指導。
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5頁)造就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必須有正確的戰略指導。《宣言》在這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共產主義原理》指出,所有制問題是反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中的基本問題。在所有制方面,“無產者只有通過消滅競爭、私有制和一切階級差別才能獲得解放”。這裡講的消滅私有制不是一般的所有制,《宣言》解釋說這是“要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同上,第298—299、414頁)因為這種所有制是以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沒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所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佔有的所有制。共產主義廢除資產階級的所有制,“並不剝奪任何人佔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佔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自然這要歷經一個過程,“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今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後,才能廢除私有制”。(同上,第416、304頁)在政治制度方面,將消滅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建立民主的國家制度,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因為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同上,第304、402頁)不消滅它,無產階級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擺脫被壓迫被奴役的地位。
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即民主的國家制度才能按照人民的意願管理和治理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造成消滅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存在的條件。這是共產黨人在一定歷史階段必須堅持完成的任務。從長遠的未來說,當無產階級的民主國家制度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時,社會的公共權力就將失去政治性質,進入“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在文化上,共產主義革命“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上,第421頁)揭露和批判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的種種思潮,抵制和清算它們對工人階級的影響,以促進工人階級精神的發展,在全社會確立無產階級思想體系的統治;在社會方面,要使教育擺脫資產階級的影響。對所有的兒童實行公共和免費的教育,把教育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通過產業教育,將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
4.《宣言》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提供了實踐指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根本保證在黨的領導。黨的領導的卓有成效在於黨的政策和策略的正確。《宣言》在這方面提供了實踐指南。這裡僅列舉三點:
一是完全自主的原則。《宣言》在1892年波蘭文序言中指出:“歐洲各民族的真誠的國際合作,只有當每個民族自己完全當家作主的時候才能實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5頁)共產主義運動是國際性的運動,堅持國際主義是共產黨人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但是要做到堅持國際主義必須每個民族在自己國家完全自主。這個思想為中國共產黨人指明了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今天我們能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正是有了獨立自主這個前提。
二是共產黨人同各國社會民主黨的關係。 “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同上,第434頁)所以在同各國反對保守的和激進的資產階級、反對專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反動性的政黨聯合行動時,不忽略對他們痼疾的批判。
三是對待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宣言》指出: “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同上,第435頁)但是共產黨人一分鐘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儘可能明確地意識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
這些策略指導原則為實現“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提供了實踐指南和機動靈活的策略方針。
《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同上,第376頁)這裡指明了把精神轉化為物質、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根本原則。列寧曾針對國際共產主義工人運動中的“左”的錯誤傾向,進一步闡發了這個原則:“只要各個民族之間、各個國家之間的民族差別和國家差別還存在(這些差別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以後,也還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國共產主義工人運動國際策略的統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運用共產黨人的基本原則(蘇維埃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時,把這些原則在某些細節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地適應於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針對這些差別正確地加以運用。”(《列寧選集》第3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頁)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上述論斷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各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用學理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態度去對待,不從各國的客觀實際或僅憑可能性出發,只能造成理論和實踐的分離,導致失敗。中國共產黨97年來在以人民為中心,為中國人民謀解放、謀幸福的鬥爭中,成功秘訣和光榮傳統就是不斷同“左”的和右的錯誤干擾作鬥爭,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核心。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運用於中國,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有許多偉大創造,對豐富發展《宣言》制定的共產主義原則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一是在政治方面,我們根據《宣言》中無產階級爭得民主、建立無產階級統治的思想,實行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
把“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頁)鮮明地展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特色。在政治建設中,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依法治國, “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體現了人民民主的真諦。
二是在經濟方面,我們黨遵循上述《宣言》的原則,結合中國社會發展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實行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與之相應的實現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堅持兩個“堅定不移”、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明確提出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原則,為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奠定了日益強大的經濟的物質基礎。
三是在文化方面,我們黨遵循《宣言》提出的共產主義革命“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的思想,“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道德情操和行為習慣,建設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同時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批判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儒化中國”等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的、封建主義殘餘思潮,抵制其對群眾的錯誤影響。又以文化自信、海納百川之氣概,充分批判利用國外文化資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促進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發展,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信念和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
四是在社會方面,《宣言》作出的預想,有的我們早已實踐,有的正在不斷推進的過程中。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包括脫貧攻堅、補齊民生短板,提升發展質量,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上不斷取得新成效。這正是今天我們黨的執政基礎穩如泰山、堅如磐石的力量所在。
通過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制度體系,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英國一家媒體選取了一個觀察中國的視角。報道稱,由於營養改善,中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身高和體重都比40年前有所增加,男性平均體質指數(BMI)從1975年的20.9升至24.3,女性平均值也從21.3增加到23.6。烏干達一家媒體也引用中國諺語“人勤地不懶”,描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依靠辛勤的勞動、技術、創新與合作實現了長足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時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績世界矚目,一條重要經驗就在於,我們確立了一套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通過提出並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牢記初心和使命,需要通過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制度體系,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
紮根基層,依靠人民群眾,回應人民群眾需求,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出發點,也是發展的動力源泉。40年來,中國大地上湧現的大量民主政治創新實踐,都與緊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力有關。比如,浙江台州溫嶺市的幹部群眾聚在一起,在民主懇談會上通過“參與式預算”的方式,管好政府“錢袋子”;浙江紹興楓橋鎮的老民警、老支書和德高望重的鄉賢,通過網際網路平台與產生矛盾糾紛的村民談心、聊天,讓“楓橋經驗”煥發出時代感;四川成都的居委會和社區組織一道,組織居民對每年政府撥款的使用規劃進行討論,讓決策更“接地氣”。正因為有了群眾的參與和智慧,基層民主政治實踐才能迸發出新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確保人民依法享有廣泛充分、真實具體、有效管用的民主權利。”從實踐來看,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不僅需要了解老百姓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還要以靈活的方式加強與群眾溝通,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尤其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藉助網際網路平台,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公共監督、專項聽證等,是新時代善用群眾工作方法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舉措。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體現,才催生出改革開放的磅礴力量。40年後的今天,我們積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遇到的問題更加複雜,只有紮根基層,才能了解真需求、真難處,才能找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也唯有紮根基層,汲取來自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得以豐富和發展,並不斷指導著日新月異的實踐,讓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