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槎村
黎槎村
黎槎古村落位於高要市回龍鎮北面的黎槎崗上。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南宋時期,由於該村沒有水利堤防設施,低洼地帶常受洪水淹浸,所以村民們多將房屋建於山腰上。因該山崗形體似鳳,故又名“鳳崗”。鳳必朝陽,所以村民們都選擇了鳳崗的東面或東南面進行居住,祈求村莊不斷發展壯大,期望族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黎槎村
仁興里
“九里一坊”10座門樓共有10副紅木刻制,書法藝術價值極高,體現儒家文化里仁思想深刻內涵的楹聯,給人以啟迪。
黎槎村
居住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不選擇在有仁厚風氣的地方,怎麼能說是明智呢?試想想,黎槎古村祖先以孔子的思想教育後人安居樂業和做人的道理,其實又是最顯淺不過並且非常實在的道理。
黎槎古井
南宋嘉定年間(1218年—1224年)和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有蘇姓、蔡姓兩族人分別從南雄珠璣巷遷至該村。蘇、蔡兩姓人開始住在村中的低洼處。由於當時沒有水利堤防設施,低洼地帶常受洪水淹浸,所以他們才紛紛把房屋建於村中的小山崗上。小山崗形狀酷似一隻美麗的小鳳凰,故又名“鳳崗”。鳳必朝陽,精研儒家文化和周易風水學的蘇、蔡兩姓村民便選擇鳳崗的東面或東南面居住,以祈族人丁財兩旺,不斷繁衍壯大……
修建房屋時,他們按照八卦形狀來修,房屋,村道分佈走向狀似八卦圖形。整個村莊呈大圍屋形狀,布局精巧玄妙。村民的意願是希望村莊如八卦一樣,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后是八八六十四卦,最終生生不息……蘇姓人靠近周姓而居於東北方,蔡姓人靠近蘇姓而居於西北方。從此,蘇、蔡兩族人口果然不斷增加,周姓族人則越來越少,最終漸漸失傳。後來,蘇姓人氏繼承了周姓人氏的所有財產,形成了黎槎村蘇姓居東,蔡姓居西的現狀。“周庄”之名也被“黎槎村”取而代之。
黎槎村
走進黎槎古村,一間間青磚瓦房,一座座精緻古樸的門樓,徘徊在窄窄的、長長的、彎彎曲曲、似通非通,曲折相連的深巷之中,你的思緒恍如回到漫長的歲月,彷彿看見煙雨迷濛的時間序數里,成群結隊而行外生謀生求生圖存,慎終追遠的村民,以及村民那若隱若現、稜角分明的臉……
黎槎古村原先是周姓人居住,又因具有江南水鄉特色,周姓人居住時故取名“周庄”。南宋嘉定年間和明代
一環通一環的巷道
傳說回龍鎮的宋隆河原本駐守著一條勇猛的蛟龍和一隻美麗的鳳凰。他們感情篤厚,龍鳳鸞鳴,保衛著回龍,使這一方水土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後來,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鳳凰趁蛟龍上天為百姓施雲布雨而悄悄離開,一去不返。蛟龍對鳳凰日思夜想,牽腸掛肚,飽償相思之苦。一天,蛟龍終於忍受不住相思的煎熬,長嘯一聲,置保衛一方水土和芸芸眾生的職守不顧,尋找美麗的鳳凰而去。
蛟龍走後,一條侍機已久的孽龍潛入宋隆河蟄居。孽龍在宋隆河裡上竄下跳,掀波翻浪,頓時,驚濤拍岸,岸上田地房屋,淹浸無數……
黎槎村
蛟龍與孽龍相遇,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搏鬥。一時間,河水翻倒,山搖地動,白浪排空,驚濤裂岸。大戰三百回合之合,孽龍慘叫一聲,最終命喪蛟龍利爪之下。為民除害之後,蛟龍與鳳凰決心在宋隆河長相廝守,一生一世守護當地百姓。於是,蛟龍變成亘古連綿的山脈,鳳凰則幻化成一座鳳形的小山崗,即黎槎古村的鳳崗。從此,龍鳳呈祥,當地風調雨順,物阜民豐,百姓安居樂業。為讓後人銘記蛟龍與鳳凰的功績,百姓把小山崗叫作鳳崗,當地鎮名改為回龍鎮,意即蛟龍回來鎮邪除惡的意思。
黎槎村
黎槎古村不但具有其他古村落的建築特徵,而且還有以下幾個與眾不同的特徵:一是以水為脈。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也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水為萬物生長之源,沒有水則難以生存。該村環村大道外圍的護村池塘,總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既可養魚,又可美化環境,調節氣候,更重要的是起護村抗敵的防禦作用。二是以屋牆為圍。自古以來,人們不論在開村還是建宅,都非常注重村界和宅界。過去人們在比較安全的地方建村,僅立界碑,而在一些容易受賊人滋擾或外族侵犯的地方則建圍牆來防衛。黎槎古村既不立界碑,也不建圍牆,而是以本村最外圍的一層周邊房屋臨環村大道一側的外牆作防護牆。即最外圍的一圈房屋的門口都往裡開,村民只能從“九里一坊”10座門樓進入。一個家族一個出入門樓,門樓里又分為各自獨立的小家;家與家、族與族之間既互相守望,又各自為政,當有賊人來犯,出口大門一關,就可以來個瓮中捉鱉。因此即使是在戰爭紛亂和社會動蕩的時候,這個村仍然能夠保持太平,大部分屋子還屬當年建造,損壞的並不多。三是以石為基。該村落的門樓及其附近的房屋和主巷道都是以石為基礎。在10座門樓中除“遂德坊”門樓外,多用花崗岩或紅砂石砌築房基;在門樓的內、外巷道上都用鹹水石或紅砂石鋪砌路面。
黎槎古村從建築規劃的布局到建築技藝的選擇,都體現了當地人生活習俗和宗教禮儀的延傳與融合,體現社會形態和經濟發展狀況,體現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很有保護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茶果節
“茶果”是用稻米粉蒸熟的點心。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瘟神(魔怪)作惡多端,經常晝伏夜出吞噬牲畜,施瘟布疫殘害百姓。人們為了送走瘟神,製作“茶果”供奉天神,祈求神靈驅除妖魔,保佑人間六畜興旺,人丁安康。久而久之,形成習俗,每年的正月初三成了全村的供奉日,因用“茶果”供奉神靈,便喚作“茶果節”。
村中的外嫁女在茶果節當日必回家探望父母兄弟。同時順叫家公家婆隨同而至吃茶果,以溝通感情。“茶果節”除文化大革命期間外,此風俗一直延襲至今。每年的正月初三,黎槎古村比過年還要熱鬧,現已發展成為探親訪友,增進友情的重要節日。
儀式有:放炮(即放鞭炮)。
內容:
1、全村集資買一串大炮竹燃放,響徹雲霄,聲名遠播。
2、去年生有男丁的家長用竹簡裝有領獎紙條,放進煙花筒射上天空,竹筒系著一個小降落傘,讓竹筒慢慢飄下,讓人去搶拾,誰搶拾到獎金就歸誰。
3、每家每戶擺酒宴請親朋好友,來的親朋越多,主家越高興,表示越有臉面。
花席
在椿榕樹頭、各里門樓前的空地上,擺放著很多大塊的黃臘石作“椿芏石”。有時會見到一群少婦站在石上,擺動著豐滿的身段椿芏。城裡的人,初見此玩藝肯定覺得好奇。椿芏是要把芏椿到匾而不裂開,技術要求非常高。首先石要大而平滑,椿柱圓而有一定的重量,椿芏時,先把芏成捆放在椿芏石上,人赤腳踩在芏上,再用雙手捧起椿芏柱垂直往芏里椿,椿了幾下后,用腳撥轉未椿的芏到椿的位置,如此反覆上百次。幾十斤重的椿芏柱要捧起椿下上百次才能把芏椿好,稍不小心腳指有可能被椿著,非重傷不可。因此,只有熟悉要領後方可椿好芏。
1、八卦“迷宮”巷道景點。黎槎古村的巷道布局理念是八卦狀分佈,一環一環由山腳向山頂梯級建築,但每
黎槎村
2、“九里一坊”門樓古文化景點。黎槎古村10座門樓,各具特色,加之每座門樓都有以門樓名稱為內容撰寫的楹聯,體現了儒家文化里仁思想深刻內涵,給人以啟迪。楹聯用紅木刻制,書法藝術價值極高,令人賞心悅目,值得細細品味。 3、以水為脈,以屋為牆、以石為基的建築景點。黎槎村布局是嶺南珠三角典型的水鄉建築特色,非常值得欣賞與研究。水在村四周的外圍,象瘦西湖繞村一圈。屋作圍牆,第一排房屋全部門口向內而的,屋背向外,整座村莊象一間大圍屋,也象一座城堡。鵝卵石、黃臘石、花崗岩石除作門樓門口側用外,全都作牆基,石基上砌著古色古香的青磚,實屬罕見。
屋檐底有灰雕、有封火牆(俗稱鍋耳),繪有鰲魚尾,是典型明清時期南方民居的建築風格。
4、古井文化景點。村中有周家井、木井、紹安井、遂德井4口古井。其中一口在村口間,位置很高,但四季泉水不竭。據村民介紹說,這是黎槎最古老的井,是周姓人開挖的,故名周家井。
肉鵝
2、肉鵝。黎槎村村民一直有養肉鵝的傳統。這裡養出的肉鵝,肉質鮮嫩,肥而不膩,是當地擺酒食用的佳肴。同時也是該村村民致富的好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