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4條詞條名為有所思的結果 展開
有所思
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
《有所思》是唐代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而創作的一首遊仙詩。此詩寫求仙不得,寓理想抱負不得實現,壯志豪情不得抒展的情懷。全詩僅五十一字,卻把神仙世界描繪得神奇美妙,光彩奪目,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營造出一個空靈縹緲的境界,表達了詩人對仙道生活的景仰和追求,同時暗批現實,抒發詩人懷才不遇之憤。
前兩句“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東隅。 ”開門見山,點出所思對象及其所在地點。碧海在東海之東一萬里,而仙人又在碧海之東隅,可見其遠。碧海之水“甘香味美”,迥別於人間,可見仙人居處的奇異、優美。詩人於仙人不能不縈之於心,而於路途的遙遠、兇險亦不能不念念於懷,因而逗出下面數句。
后六句“海寒多天風,白波連山倒蓬壺。”說明欲至仙人居處的“碧海之東隅”的兇險程度。首先是氣溫低寒,其次是海風凶狂。風狂則浪大:“白波連山倒蓬壺”,更別提還有兇猛的怪物作祟了:“長鯨噴涌不可涉”。由於這層層險阻,詩人痛感無望的悲哀,於是只好“撫心茫茫淚如珠”了。去既不能,罷亦不忍,“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終竟是意難平。那麼,這一份惓惓之情便只有托那神奇的青鳥代為傳遞了。青鳥是西王母的信使,麻姑是傳說中的一位美麗的仙女,這裡,詩人請青鳥代為向麻姑(即篇首的“仙人”)表示歉意:他不是不想去,實在是去不成。
從李白的生平經歷來看這首詩,它的寓意相當明顯。可以說,它反映了李白追求美好的理想,雖遭權奸們的詆毀,而始終惓惓情切的真實處境,濃縮了這位偉大詩人一生的遭遇,是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遊仙詩看待的。
李白幼有大志,一直希望能夠“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天寶元年(742),他得到推薦,被唐玄宗召至長安;供奉翰林。但此時的玄宗,已由勵精圖治變為腐朽昏憒,不久,李白便蒙受讒言,被迫離開長安,從此遠離了政治中心。此詩當作於李白離開長安之後。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蕭士贇注云:“王僧虔《技錄》: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內有《有所思》。又漢短簫鐃歌二十二曲,其一曰《有所思》亦曰《嗟佳人》(注云:漢大樂,食舉十三曲,第七曰《有所思》。漢朝以此樂侑食)。李白此詩為遊仙體,以寄君國之思。”
李白曾經在天寶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離開宮中。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后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台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游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年),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后,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帶漂泊,於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
李白的作品想象豐富,浪漫奔放,意境獨特,才華洋溢,在詩歌的藝術成就被認為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巔峰。其詩作在全唐詩收錄於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