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疆域志
十六國疆域志
十六國疆域志:五湖十六國,簡稱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
目錄
十六國疆域志,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后稱前趙)及成漢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他們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北魏史學家崔浩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五胡十六國”。在西晉時期,五胡居於西晉北方、西方的邊陲地區,對晉王朝呈現半包圍局面。由於晉廷的腐敗和漢官的貪污殘暴,五胡在八王之亂后紛紛舉兵,史稱五胡亂華。在西晉滅亡后,華北地區戰火紛飛,掠奪與屠殺不斷。經濟受到嚴重摧毀,影響了中國民族、文化、政治、軍事等發展走向。永嘉之禍帶給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難到涼州、遼東以及江南地區,使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漸漸繁榮。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皇帝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后,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北方各族的內徙促成民族大融合,在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各國的君主為了增強實力,也在各自的根據地上實行一些發展生產的政策,使得各地區在華北動蕩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穩定的局面。該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續到南北朝時期,最後於隋朝時期完全融合。此外,幾乎在同一時期,歐洲的西羅馬帝國也在經歷被日耳曼人、匈人等游牧民族入侵,史稱“蠻族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