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
航空技術研究所
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主要承擔技術基礎研究工作,是航空工業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電子信息基礎部標準化研究中心,航空生產力促進中心,航空綜合環境重點實驗室,航空標準件檢測中心、國家二級安全生產培訓等機構設在本所,同時是ISO組織航空航天技術委員會的中國歸口單位,承擔ISO/TC20/SC1秘書處的工作。現有職工460餘人,其中高級研究人員112名。配備各類先進的試驗、檢測、鑒定設備和儀器、儀錶1000餘台(件),館藏國內外標準資料30多萬項。
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下設五個分部:標準化分部負責研究制定航空工業標準,協助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開展國防科技工業標準化,國家軍用標準化研究工作;環境與可靠性研究試驗分部集環境工程基礎和應用研究、環境與可靠性試驗及環境標準研究於一體,是總裝備部和空軍認可的環境與可靠性鑒定實驗室,承擔國家高新工程及其它產品的綜合環境試驗、鑒定任務;質量管理與適航性研究分部從事質量及適航性理論和應用研究,受委託以第三方身份對航空設計製造單位進行質量評審和監督;科技成果管理和新技術應用研究與推廣分部負責評審航空科技成果,開發新技術,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應用研究分部負責信息技術的預先研究,承擔國家軍用標準、航空工業標準全文資料庫,國防科技工業標準文件編輯器系統的改進和維護工作。
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
40年,301所已建設成為國內最大的標準化專業研究機構。質量工程在環境與可靠性、質量管理、質量審核等專業基礎上,拓展了宏觀質量評價、軟體測評、測試性、裝備綜合保障、檢測等專業,集質量管理、質量生成、質量控制、試驗與評價於一體,形成了“大質量”的整體格局和集成能力,在國內首先推出了環境工程的理念,針對航空電子產品的高可靠性要求提出了基於故障物理的可靠性設計分析方法和可靠性綜合評價技術,服務領域從航空延伸到國防和國民經濟大市場。
40年,301所發展成為了國內最大的航空裝備環境與可靠性鑒定試驗室;信息化成功與金航數碼公司整合,成立了新金航,秉承推進產業信息化,實現信息產業化的發展宗旨,形成了管理信息化、工程信息化、綜合保障信息化、IT運維與管理、系統集成與信息安全、信息化諮詢六大主營業務,實現了研發、諮詢、實施、營銷、運營“一條龍”。
40年,301所發展成為了航空行業信息化實施的主力軍;適航性80年起步,經歷了發展、輝煌、萎靡,進入21世紀,把握住了民機發展的有利時機,奮力開拓民機適航性業務,成為了工信部和國家民航局的“民用航空器適航技術研究與管理中心”。成功實現將適航性技術向軍機領域拓展,用新思路、新方法保證裝備安全性。
40年,301所建設成為了國內適航性的權威研究機構。經濟規模2010年預計實現收入8億元,利潤9000萬元,十年間收入翻了三番,從航空行業內規模實力較小的研究所發展成為航空行業中等規模的研究所,已經成為國內技術基礎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究所。科研成果截至2009年累計取得了560多項,其中國家級14項,部級228項,集團級141項。2008年進入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行列。
組織能力變為了組織發展的重點,對員工能力、員工治理、員工思維模式進行了同步塑造,實施了人本管理戰略,組織能力構建的軟實力得到了彰顯,構建了301所的核心競爭力。
2008年經中央批准與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合併組成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簡稱:中航工業,英文名稱: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由原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重組整合而成,是一家由國家出資設立,受中央管理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公司實行母子公司(事業部)管理體制,註冊資本640億元,擁有企事業單位近200家,擁有上市公司21家,其中3家在香港上市。
研究機構
301所 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北京)
303所 中國航空精密 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機械技術研究所(北京)
304所 中國航空計量技術研究所(北京)
601所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
602所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景德鎮)
603所中航第一飛機研究院,原西安飛機研究所(西安)
605所 中國特種飛行器研究所(荊門)
606所瀋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
607所中航雷達與電子設備研究院(原雷華電子技術研究所內江607所與蘇州長風有限責任公司171廠合併成立)蘇州。
608所 株洲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
609所中國航空附件研究所(南京)
610所中國航空救生研究所(襄樊)
611所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612所 014基地,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洛陽)
613所洛陽電光設備研究所
614所 中國航空動力控制系統研究所(無錫)
615所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上海)
618所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
620所 中國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北京)
621所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622所 北京航空工藝研究所
623所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西安)
624所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綿陽)
625所 中國航空工業製造工程研究所(北京)
626所 瀋陽空氣動力研究所(併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院)
627所哈爾濱空氣動力研究所(與627所合併成立中國空氣動力研究院)
628所中國航空信息中心(北京)
629所 結構熱強度研究所 (長安)
630所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西安)
631所 中國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西安)
633所 上海航空測控技術研究所
634所 北京長城航空測控技術研究所
637所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
640所上海飛機研究所(併入中航第一飛機研究院)
648所貴州飛機設計所
649所 貴州航空發動機設計所
650所 南昌飛機設計研究所
發展歷史
在57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航空工業管理體制歷經12次變革。
1950年
1月5日 重工業部代部長何長工與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聯名向中央提出《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意見》。建議成立航空工業建設委員會,成立航空工業管理局以及設立研究院等。
1951年
29日,周恩來總理簽發中央人民政府文件,正式批准航空工業局成立,局址在瀋陽。
1954年
7月3日 新中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南昌飛機廠試製的初教5(雅克-18)教練機首飛成功,通過國家鑒定。8月1日,毛澤東主席為此親筆簽署了嘉勉信。
8月18日 株洲航空發動機廠試製愛姆-11(M-11)發動機成功。10月25日,毛澤東主席也給該廠親筆簽署了嘉勉信。
1956年
1958年
7月26日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噴氣教練機殲教1,首次試飛成功。8月4日,葉劍英元帥參加了在瀋陽飛機廠舉行的慶功大會。
12月14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直升機,7噸級直5直升機在哈爾濱首飛成功。
1963年
1964年
1980年
運10飛機是中國自行設計的大型客機,於1980年9月26日首次飛行,也是第一架首先飛越世界屋脊的中國製造的飛機。
1998年3月23日
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戰鬥機----殲十飛機首飛成功,於2004年7月19日被批准設計定型。
1999年10月3日
2000年3月12日-14日
新舟60飛機給國家領導人做了彙報表演,得到了吳邦國、李嵐清、鄒家華等的稱讚,被認為是適合我國支線航空運輸的飛機。
2000年6月
中國民航適航部門批准新舟60(MA60)飛機型號合格證,同時正式批准將改進后的運7-200A飛機定名為“新舟”60(MA60),列為產品型號。8月3日,首架“新舟”60飛機交付四川航空公司,8月12日正式投入運營。
2007年2月27日
中航工業、中國兵裝重組中國長安
2007年12月21日
ARJ21-700新支線飛機首架試飛機按計劃如期完成總裝下線。
2008年6月29日
國產新型渦槳支線飛機新舟600飛機在西安總裝下線,新舟家族再添“新生兒”。
2008年10月10日
新舟600飛機在西安首飛成功。
2009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