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孩兒草

中華孩兒草

中華孩兒草(學名:Rungia chinensis)為爵床科孩兒草屬的植物。分佈在台灣島、溪邊、生境:路旁以及中國大陸的香港、江西、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地,生長於海拔1,000米至2,600米的地區,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特徵


圖1 中華孩兒草
圖1 中華孩兒草
草本,成株,莖下部匍匐,節上生根,上部斜升或直立,高達70厘米。葉對生,橢圓形至橢圓狀長圓形,長2.5—8厘米,先端鈍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明顯有柄。穗狀花序較疏鬆,長1-3厘米,直徑約1.5厘米,頂生或生上部葉腋內,苞片橢圓形至匙形,長7-8毫米,疏生短柔毛,小苞片2,橢圓形,具膜質邊緣和睫毛,花萼5裂,長3-4毫米;花冠淡紫藍色,長約1.5厘米,2唇形,下唇淺3裂,雄蕊2,葯2室,葯室不等高,較低的1室具小距。子實 蒴果長約6毫米,開裂時胎座由蒴底彈起,內有種子4粒,種子橢圓形,兩側略扁,表面有瘤狀小凸點。較強壯的一年生草本,於下部節上容易生根。花果期春季至秋季。以種子繁殖
草本,基部匍匐,高達70厘米。莖纖細,4棱,具溝糟。葉具柄,柄長5-15毫米,葉片卵形,橢圓形至橢圓狀矩圓形,長2.5-9厘米,寬1.8-3厘米,頂端尖至近漸尖,基部寬楔形,側脈每邊5-6條。穗狀花序較疏鬆,長1-3 (-7)厘米,寬約1.5厘米,頂生或生上部葉腋,具總花梗,長1-2厘米,小穗在花序軸上互生,密集;苞片橢圓形至匙形,長7-8毫米,疏生短柔毛,覆瓦狀排列;小苞片2,橢圓形,長約5毫米,具膜質邊緣和睫毛;花萼裂片5,條狀披針形,長3-4毫米;花冠淡紫藍色,長約1.5厘米,2唇形,上唇三角形,下唇3裂,外面被白色柔毛;雄蕊2,葯室不等高,下方1室具小矩。蒴果長約6毫米,開裂時胎座由蒴底彈起,種子4粒。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坡地、村邊之草叢中。

分佈範圍


分佈於華東、華南和西南各省區。
產安徽(祁門)、浙江(龍泉、昌化)、江西(石城寧都修水黎川)、福建(長汀建寧)、台灣(花蓮、屏東、台東、南投嘉義)、香港、廣東(鼎湖、廣州、連山)、廣西(靖西、金秀)。生路旁和溪邊。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主要價值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長20-40cm。莖細而稍硬,有分枝,青綠色,直徑約2mm,表面有縱向紋理,近基部的數節基上著生細鬚根,節稍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骨部針孔狀。葉對生,青綠色,完整者展平后呈狹披針形,長3-5cm,寬1-2cm,全緣,具短葉柄。穗狀花序短,頂生或腋生,壓扁,形似蟑螂,青綠色。蒴果卵形或長圓形,長約3mm。每室有種子2顆。氣微、味淡。
以葉多、帶花穗;青綠色者為佳。
【性味】味微苦;辛;性涼
【歸經】肺;肝;脾經
【功能主治】消積滯;瀉肝火;清濕熱。主小兒食積目赤腫痛;濕熱瀉痢;肝炎;瘰癧癰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附方】治節腫,毒蛇咬傷:用孩兒草三至五錢,水煎服;並用鮮全草搗爛外敷,蛇傷敷傷口周圍。(《廣西本草選編》)
【各家論述】
1.《嶺南採藥錄》:消小兒食積,清肝火,與白芍功用相同。
2.《廣東中藥》Ⅱ:明目,止痢。
3.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平肝清熱,消積導滯。治小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肝炎,急性結合膜炎,感冒喉痛頸淋巴結結核癤腫

採收儲藏


夏、秋、冬季採收,洗凈,鮮勝或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