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舍人還朝

送范舍人還朝

《送范舍人還朝》是宋代愛國詩人陸遊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開頭八句通過獨凄然、憂國淚和氣生癭的描寫,傳達出自己憂國憂民的熱忱及心頭的苦悶。后十二句寫金兵敗象已露,統一中國當為時不遠。全詩洋溢著強烈的忠君愛國之情。抒情線索環環相扣,層次連貫清楚,語句親切明白,如話家常。

作品賞析


賞析

詩共二十句,每四句作一層意思。
頭四句從平日喝酒用意說起。借酒送別,前人不乏其詩。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賈至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這都是借別酒,訴離情。陸遊在這裡唱的是別調,一起就從平時借酒澆愁引出憂國之淚,預示下面寫的乃是憂國的大文章。“憂國”是全詩感情的主軸。
“君如”四句,從憂國淚引入國恥,並扣送字題意。“東都”句,說出了憂國淚的具體內涵:半壁河山陷敵已久,豈可等閑視之!詩人寫此詩時已無實職,不能直接向皇帝上條陳。范既很快有覲見的機會,詩人感到非抓住時機向范進言不可。
“皇天”四句,承上意,勉范回朝後提出大舉北伐收復失地的建議。說“三年胡星失光芒”,並非輕敵,而是在戰略上藐視敵人;說“旄頭下掃在旦暮”,並非對宋孝宗馬上要下北伐之令的實際估計,而是用以鼓我士氣。這些地方,都說得非常策略。“嗟此”句,是以問訊的語氣,作肯定的建議:意為這樣的重任非您莫屬。這並不是詩人對范成大的期許特高,而實在是詩人自己希望北伐能討諸實現的心情極切。
“公歸”四句,詩人代為設謀划策,作北伐進軍路線的建議。北伐大業要先取關中,這是陸遊一貫的主張。他這個進策是吸收了南渡以來愛國志士多數人的主張,又是總結了歷史經驗而提出的。很多有名的抗戰派人物都重視關陝,以關陝為收復中原的根據地,如趙鼎就說過“經營中原當自關中始”的話,張浚也說過“中興當自關陝始”(見《宋史》的《李綱傳》和《張浚傳》)。詩人壯志凌雲,深具戰略眼光。這裡代范設謀划策,侃侃而談,豈是等閑之輩紙上談兵可比。
黃扉”四句,是希望范聯絡朝中諸友共進北伐之策。句中的“清虜塵”和前面的“旄頭下掃”是一回事,都指的是北伐大業。
這一首詩,接觸到南宋社會極其尖銳的民族矛盾,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能採納北伐建議的主觀願望,反映了詩人反對投降、堅持抗戰、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政治主張。這是一首熱情洋溢、鬥志昂揚的愛國主義詩篇。
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願望和請纓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是陸遊現存近萬首詩歌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思想主題。詩人在這首詩中,態度極為明朗,“旄頭下掃在旦暮”,北伐事業勢在必行,不容猶 豫;對抗戰前途也表樂觀態度:“此賊何能穴中國。”甚至對戰略部署也籌之已久:“先取關中次河北。”恨不能給皇帝耳提面命。這樣的詩篇,可以說正是詩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當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處於陸游這樣的地位,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實質性的問題不在於寄希望於皇帝是否有效,而應實事求是地看到,他所堅持的抗戰道路,是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的。歷史的悲劇在於,“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恰是南宋政府的寫照;朝廷正以在東南半壁殘山剩水間宴安苟活為得計,何嘗聽得進陸遊的半句話。梁啟超詩誰憐愛國千行淚,云:“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說到胡塵意不平。”(《讀陸放翁集》)可謂深知陸遊。
詩抒情性強,是這首詩在寫作上的主要特點以發牢騷開始,說自己平時喝酒是為了澆愁,初看似難理解,稍作考察,不難悟出這是詩人意在筆先、臨紙噴發而出的憤激之詞。抗戰之議,這何嘗是第一次,過去雖多次提出,朝廷依舊不採納。個人得無所謂,都比不上民族國家的前途。枕上憂國之淚,自己的本事卻沒有人了解。然而,面對“送”字的詩題,詩人馬上抑止住憤激之淚的繼續噴發,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老朋友馬上要朝見皇帝了,讓我再作一次嘗試吧。淳熙二年范成大為四川制置使,駐成都,與陸遊為文字交。這回范奉旨召對東歸,陸一直送到眉州,足見有一定交情。陸遊對這一次的嘗試抱著可能有效的希望,其情可憫,其志可嘉。“君如”句以下的詩句,就是循著這樣的感情線索,一反牢騷的口氣,變為對老朋友的熱情鼓勵,鼓勵他朝見皇帝時千萬提出北伐之議,鼓勵他聯合朝中志同道合的老同事一道干;甚至以相信范成大一定會採納意見的口吻,為范設謀划策,採取怎樣的進軍路線比較好一些。一路寫來,每一句建議的話都洋溢著熱情。而當他寫到敵人時,則既痛恨,又蔑視,另是一種聲口。
這首七言歌行,韻律上不取一韻到底,而是隨著內容的轉移更換詩的韻腳,使之與所表達的情感相諧調,並自然地形成段落。全詩二十句,每四句一轉韻,全詩五韻,兩平三仄。每四句中,第三句不入韻,其餘各句入韻,這跟七言絕句頗有類似之處,古體詩一般多用拗句,這首七言歌行卻夾用了不少律句。如“平生嗜酒不為味”四句,除第一句外,其他三句均系平仄節奏交替的律句。又如最後四句,“定知不作白頭新”、“早為神州清虜塵”這兩句也都是律句。全詩韻腳的轉換變化、拗句律句的交錯運用,使詩歌增強了音樂節奏感,有助於感情旋律的處理。

評價

安徽師範大學教授江守義《中國古典文學精品屋·陸遊》:該詩借題發揮,名為送范成大還朝,實為抒發自己的感慨,並由范成大轉交自己的政見。
江南大學教授張永鑫、江南大學教授劉桂秋陸遊詩詞選譯》:詩人從深厚的私人情誼著眼,更從收復失地的國家命運出發,希望范成大和朝中的舊友能倡議北伐,早日驅逐敵人。字字句句迴響著詩人的愛國心聲。

創作背景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招陸遊擔任參議官,兩人雖是上下級關係,但都不拘小節,經常詩酒往來,互相唱和,交情很深。淳熙四年(1177)六月,范成大奉召入京,陸遊從成都送他到眉州(今四川眉山),分別時寫這首詩,希望范成大於朝見皇帝及碰到朝中舊友時,能提出北伐的建議。

作者簡介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詞人。
陸遊出生時正值北宋滅亡之際,從小便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陸遊“年十二能詩文”,學劍,並鑽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複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將領王炎聘陸遊至幕府襄理軍務,使陸遊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之後陸遊歷經多次升降官職,在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之後的二十餘年,長期蟄伏在山陰老家農村。嘉定二年(1210年)陸遊去世,留絕筆《示兒》。
後人每以陸遊為南宋詩人之冠。陸遊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是中國歷史上自作詩留存最多的詩人。陸遊一生力主北伐,雖然屢受主和派排擠打擊,但是他的愛國情操至死不渝,作為一位愛國詩人,滿腔救國熱忱,他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詩人”。
著作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其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