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竹派

湖州竹派

中國畫流派之一。畫竹原以唐代蕭悅、五代丁謙最有名,但無畫跡傳世。

介紹


文同 墨竹圖
文同 墨竹圖
元豐元年(1078)文同奉命為湖州(今浙江吳興)太 守,未到任,病故陳州(今河南淮陽);蘇軾接任湖州太守,未幾坐獄貶黃州。他們雖籍隸四川,但畫史上皆謂為“湖州竹派”始祖。
米芾論及:文、蘇畫竹特點:“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元代畫竹成風,李衍、趙孟頫高克恭、吳鎮、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繼承者,對後世影響很大。明代蓮儒撰《湖州竹派》一卷,凡二十五人,系輯錄《畫史》、《畫繼》、《圖繪寶鑒》等書而成。

始祖文同


文同 北宋畫家。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世稱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舉進士,歷官邛州洋州等知州,元豐初出知湖州,未到任而卒,人稱"文湖州"。操韻高潔,能詩文,善篆、隸、行、草、飛白,初學草書十年,未得用筆之法,后見道上斗蛇,遂悟其妙。尤長於畫竹,畫竹葉創深墨為面、淡墨為背之法,主張畫竹必先"胸有成竹"。重寫生,洋州有篔簹谷,多竹,時往觀察,畫竹益精,有"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的美譽。蘇軾和他是中表親,畫竹受其影響,嘗題贊與可《梅竹石》:"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文而丑,是為三益之友。"說他下筆"能兼眾妙"。黃庭堅題其《竹上鸜鵒》有"功破造化窟"之語。後人畫竹多宗之。元代吳鎮,搜集學文同畫竹技法的宋元畫家二十五人小傳,編成《文湖州竹派》一書。亦善畫古木老槎,具"槎牙勁削"之致。偶寫山水,黃庭堅謂:"瀟灑大似王摩詰,而功夫不減關仝。"傳世作品有《墨竹圖》軸,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墨竹圖》卷,絹本,書款"與可",元人曾將其與蘇軾《枯木竹石圖》卷裝幀成合卷,現藏上海博物館;又《墨竹圖》軸,絹本,無款,有二印:"靜閑室"、"文同與可",藏廣東省博物館。著有《丹淵集》。

傳承與發展


起源

竹畫是中國繪畫所特有的專科,歷史悠久。在中國畫中,竹畫有兩種方式:一為設色竹子,屬花鳥畫;一為墨竹畫,以墨竹為主,四君子畫中的竹畫為墨竹畫,是典型的文人畫。
對於中國墨竹畫的起源,一直沒有定論。唐代白居易在《畫竹歌》中說:“植物之中竹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由此可見,在白居易以前,早就有竹畫了。由於那時的竹畫沒有流傳下來,故不知是設色還是墨竹。
唐代畫竹已為獨立題材,開始出現專門畫竹的名家如簫悅。他工於畫竹,一色而有雅趣。這裡的“一色”可能是純用青色或綠色,而非墨竹畫的黑色,但已開始對竹進行藝術抽象化,是工筆設色竹畫走向墨竹畫的關鍵的一步。蕭悅很珍重自己的藝術,有人求他只畫一竿一枝,求了一年還未求到。有一次,他卻畫了十五竿竹,送給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感謝他的厚意,也讚歎他的藝術,寫下了上述的《畫竹歌》。

形成

文同,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東)人。少時用功讀書,20歲左右便才學出眾,受人稱讚羨慕。他先後出任邛州、洋州等知州,但他“看畫亭中默坐,吟詩岸上微行。人謂偷閑太守,自呼竊祿先生”。他無心於功名,只是喜愛讀書作畫。元豐初,61歲的文同被任命為湖州知府,沒有到任就在陳州過世了,人稱文湖州。文同善詩書,工書畫。篆、隸、行、草、飛白無一不精。文同尤其喜愛畫墨竹。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又是詩文書畫方面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在一丈多長的絹上畫設色偃竹送給蘇軾。蘇軾專門寫了《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闡發文同的墨竹畫理論,提出了“成竹於胸”的著名論斷。
文同墨竹畫,大大超過了前人,所謂“黃鐘一震,瓦釜失聲”。蘇軾形容文同畫竹,“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似乎文同畫竹屬寫意一派。然而,細察文同流傳下來的墨竹畫,他的畫風還是比較寫實的。文同所畫的竿、枝、葉、節,都很像真的竹子。文同尤其善於畫竹葉,“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文同的一些墨竹畫,所畫竹葉,正面用濃墨,反面用淡墨,正反濃淡錯落有致。不僅如此,文同還把葉梢風翻轉折都一絲不苟地畫出來,畫竹節是勾描渲染而成,由於文同畫竹,把中國書法的抽象美和布局美引入墨竹畫中,使墨竹畫脫離了工筆設色花鳥畫而自成一派,故其墨竹畫寫實而不繁瑣,形神兼備,大受歡迎。同時代的蘇軾等人都學習他的畫法,其後的追隨者就更多了,中國畫壇由此形成了“湖州竹派”,文同也就成了一代宗師。

代表人物

文同、蘇軾、趙孟頫、吳昌碩四大家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趙孟頫、吳昌碩是湖州本地人,文同、蘇軾均在湖州當過知府,為此,以地名來稱呼的畫壇流派只有“湖州竹派”,也是歷史最久遠、影響中國整個繪畫史的重要畫派,明代蓮儒撰《湖州竹派》一卷,現今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了馮超著的“湖州竹派”。
蘇軾,也在湖州當過知府。他生平愛竹,“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所以他畫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一次坐在公堂上,一時興起,隨手拿起毛筆蘸著朱墨,畫了一幅朱竹。有人說:世間只有綠竹,哪來的朱竹?他便反問:人家都用黑墨畫竹,世間哪有墨竹?據說由於他的首創,後來文人畫中便流行畫朱竹了。蘇軾向文同學畫竹,同時在繪畫理論上給予文同極大的幫助和影響。文同死後半年,蘇軾看了文同畫的《篔簹谷偃竹圖》,睹物思人,對畫痛哭,帶淚寫下了《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總結文同的畫竹理論,提出了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的主張。
蘇軾畫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不像常人一節節地畫竹竿。米芾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他回答道:“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他針對當時只重形似輕神似的繪畫傾向,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見解。

四大家之一

趙孟頫夫婦
趙孟頫
趙孟頫
到了元代,畫壇上文人墨戲成風,墨竹大家輩出,形成了中國墨竹畫的頂盛期。趙孟頫、管道升、柯九思、吳鎮、顧安、李息齋父子都是畫墨竹的高手。
特別是趙孟頫,作為一個全能的畫家,人物、山水、花卉、竹石,無所不能,畫馬尤其有名。趙孟頫畫墨竹,能以飛白作石,金錯刀作墨竹。所畫竹石,虛實結合,相映成趣。趙孟頫夫人管道升,能書善畫,始創晴竹新篁。同樣用飛白作巨石,管道升所繪巨石層次更為豐富,晴竹竹葉用濃墨繪就,亭亭如生。管夫人還畫過懸崖朱竹一枝,楊廉夫題云:“網得珊瑚枝,擲向篔簹谷。”,而管道升道創的“巢竹” ,成為“湖州竹派”的代表作。趙孟頫提出“書畫本同”,上接歷代“書畫同源”的傳統,倡導“以書入畫”,就是以書法性用筆來表現個人的性情;他又提出著名的“古意論”,其實質是重溫晉唐意趣、開創時代新風的“借古開今”。

明代墨竹畫

明代的宋克王紱、夏昶等人,基本上是繼承宋元人的畫法。
宋克,字仲溫,家長洲南宮裡,自號南宮生。擅長草書,所畫墨竹大都是細竹,擅長畫叢篁,寸崗尺塹,布置稠密,而又帶雨含煙,意境深遠。曾經在試院牘尾,用硃筆掃竹。張伯雨有“偶見一枝紅石竹”之句,便是指宋克的朱竹。
王紱,字孟端,號友石,又號九龍山人,無錫人。王紱墨竹畫深得文同、吳鎮遺法,聞名天下。王紱所畫墨竹,能於遒勁中見姿媚,縱橫外見灑脫。方寸間的畫幅,具有瀟湘淇澳,透出種種臻妙來。王紱畫墨竹,講究創作靈感,須興到落筆。喜歡他的畫的人,送來金帛強求,他便閉門不納。有一天,他曾在月下聽到悠揚的簫聲,一時興起,寫了一幅《竹石圖》,第二天帶了這幅畫去尋找昨晚的吹簫人,送上畫作。那個吹簫的是個商人,一向仰慕王紱的畫名,收到《竹石圖》,喜出望外,趕緊回贈一張紅色地氈,請他再畫一幅,好配成一對。王紱笑道:我為了簫聲才來尋訪你,本想用作簫的竹子回報,想不到你是這樣庸俗的人。說罷,王紱要回《竹石圖》,把它撕了。
夏昶,字仲昭,號自在居士,又號玉峰,崑山人。夏昶畫墨竹,師法王紱,能得其妙,當時推為第一。他所畫的墨竹,偃卧、挺立、濃淡、煙姿、雨色都頗具章法,是一位講求法則的畫家。他的作品還名揚國外,當時就有這樣的歌謠:“夏卿一個竹,西涼一錠金。”
魯得之,錢塘人,僑寓嘉興,字孔孫,號千岩。書法精妙,善於寫墨竹,自稱得到吳仲圭筆畫,而上承文湖州。晚年右臂得病,改用左手書寫字畫,風韻尤佳。據說他寫蘭竹,當初自己並不貴重,人人可乞,但當他寫成了最得意的作品,就自己珍藏,並對人說:“吾將留以自驗少壯生熟進長之不同也。”
徐渭(1521——-1593),字文長,號天池,又號青藤,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明代嘉靖萬曆時期具有革新思想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一生坎坷不平,卻充滿浪漫主義的激情。他的詩、書、畫、音樂、戲曲甚至劍術,都是第一流的。他創水墨大寫意畫法,加上詩詞題跋,融為一體,創文人畫的新格。影響所及,促成石濤、八大、鄭板橋李鱔、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家的崛起。鄭板橋甚至刻一印,自雲“青藤門下走狗”。

清代墨竹圖

明末清初的石濤(1640——-約1718),原名朱若極,生於亂世,原是桂林晴靖王的子孫,出家為僧,更名原濟、元濟、超濟、道濟,字石濤,號大滌子、清湘老人、清湘陳人。石濤畫竹,筆意縱恣,脫盡窠臼,開墨竹寫意畫風氣之先。石濤畫竹多用生宣紙,用筆奔放,水墨淋漓,濃淡乾濕,千枝萬葉,一氣呵成,縱筆直寫,略無滯塞,歷代沿襲之宮苑庭園氣象,都被他的如椽大筆掃蕩殆盡,而驟雨狂風之勢,滴露籠煙之態,則一一奔來筆底,人稱“野戰”。石濤天資極高,所畫墨竹,不拘泥於形似,以勢取勝,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揚州八怪,也都是墨竹畫的行家裡手,尤其是鄭板橋,畢生精力專攻蘭竹,功力之深,也非他人所能比及。由於他能時時由熟返生,具有藝術感悟的陌生化能力,故能在墨竹畫方面永葆旺盛的創作生命力,數十年的墨竹畫生生不息。自石濤開創墨竹畫的大寫意畫風后,鄭燮又開創了小寫意畫風,他的墨竹畫秀勁簡遠,透出一股清剛之氣。

近代傳承

吳昌碩以粗枝大葉、筆勢縱橫為特色,喜歡用生宣紙和羊毫軟筆,筆中含水量大,容易取得“潑墨”的效果,而枯筆飛白處又容易厚重,生墨趣味特彆強烈。兩人的墨竹,乘興隨意,水墨淋漓,自然天成,成為別開生面的新畫風。吳昌碩又強調金石入畫,以篆書筆法寫竹,功力極為深厚。

網路興起

湖州市擅長墨竹創作的畫家不在少數,其作品已在海內外產生了影響,我市一批民間“竹友”為繼承、弘楊“湖州竹派”的傳統文化,自發組成了畫壇上的“F4”,通過網路宣傳和傳播,他們創辦的網頁,網上閱覽達到一百多萬次,成為網路畫壇“明星”並得到百萬網友支持,被網路畫壇稱為“畫竹三劍客”,在全國和世界上產生了影響力,這三劍客均不是專業美術創作人員,但從事墨竹繪畫創作都超過三十年,自成一派,並通過網路傳播這個平台,通過自已的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湖州竹派”和他們的表現,他們的作品早期是畫換畫、50元/幅轉讓,而今天他們的畫均達到每尺2000元的價格,是傳統文化和現代網路造就了新一代的“網路畫家”,2013年6月20日至22日在湖州圖書館首次展出墨竹圖100幅,其中有四尺八幅聯裱、四尺四幅聯裱、四尺三幅聯裱,這些作品均吸收了傳統並有所創新,展出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