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春松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紹興人,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研究領域:儒家思想研究和近現代思想文化研究。

社會兼職


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原道》編委,《國學新視野》編輯顧問。
2015年10月任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

個人論著


著作
1、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制度儒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神仙傳,東方出版社,2005
4、文化傳承與中國未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5、傳統與超越,華夏出版社,2000
6、王國維學術經典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7、現代化與文化選擇,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8、中國人百年(合著),新華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2001
9、中國社會心理分析(合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10、不竭的時代精神,社科文獻出版社,2001
11、中國哲學智慧(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2、寫給大眾的中國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3、儒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論文
1、一以貫之和生生不息,東嶽論叢,2005年第一期
2、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危機及重構,學術月刊,2005年第1期
3、近代以來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危機及重構,新華文摘,2005年第8期
4、直道而行的張岱年先生,光明日報,2005年5月19日
5、王國維與現代中國哲學的建構,人大學報,2004年第4期
6、清末民初孔教會實踐與儒家現代轉化的困境,齊魯學刊,2005年第3期
7、近代中國人的認同危機及重建,浙江學刊,2005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第3期
8、創造的綜合與文化創造主義,清華學報,2004年第4期
9、儒家研究的多元化趨向,光明日報,2006年3月
10、制度化儒家,問題與方法,哲學動態,2003年第7期
11、近代教育改革和儒家傳播體系的崩潰,學術界,2003年第3期
12、儒生的自我定位和公眾形象,人大學報,2003年第2期
13、從方法選擇轉向問題意識,江漢論壇,2003年第7期
14、國學,國家認同與學科反思,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15、知識與信仰的分途。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6期。法國《遠東遠西》,2011,春季號
16、王者無外與夷夏之防,中國哲學史,2011年1期。
17、儒家王道政治構想及其現實化困境,哲學研究,2011年4期。
18、花落春仍在。讀書,1999年1期。

個人觀點


干春松
干春松
甲午戰爭之後嚴酷的民族危機面前,在一部分中國人的內心深處已經意識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即必須在堅持自己的文化價值理想還是保存這個國家之間做出選擇。張之洞在那篇至今仍被廣泛討論的 《勸學篇》中,就明確提出了保種和保教保國之間的關係,他認為:“保種必先保教,保教必先報國。”但在張之洞那裡,國家、清王朝和儒家的文化價值之間是三位一體的,所以他說:“今日時局,惟以激發忠愛,求富強、尊朝廷、衛社稷為第一義”。在儒家成為政權合法性依據還未受到懷疑的張之洞那裡,報國和報教之間顯然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庚子事變后,在喪權辱國的恥辱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維模式的影響之下,民族的生存即保種問題已成為中國人關注的首要問題。對於清政府的失望導致了民族主義的情緒日益高漲,在《清議報》等報刊的宣傳之下,近代國家的概念開始被一些人所接受和推廣,認識到國民並非皇帝的奴僕,而是國家之主人。國土也非皇帝之私產,而是國民之“公產”。而梁啟超則進一步提出,國家和朝廷不能混為一談。這樣一來,便在理論上將忠君和忠於國家有效地區分開來。而這種思路的進一步發展就是激進主義者所持的民族主義立場,即以朝廷的非漢族身份來作為顛覆其統治合法性的依據。在鄒容的《革命軍》之後,排滿在青年學生中迅速傳播開來。以康有為的話來說:“談革命者,開口必攻滿洲”。對於建立在漢族中心基礎上民族主義本身的合理性引發了康有為和章太炎之間的激烈爭論。這種民族主義的觀念進一步成為革命的重要理由,種族革命成為社會革命的最大的凝聚點。“1905年,同盟會東京正式成立,國民革命更進一步有了統一的中心組織,並於是年11月26日,發刊《民報》,作為同盟會的喉舌中山先生在發刊詞中正式揭載民族主義、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這是三民主義見諸文字的開始。而且前此又有香港《中國日報》及上海《蘇報》作革命排滿的宣傳,使革命的意識深入人心,海內外對革命黨的看法,翻然改觀。革命的風潮,真是一日千里。至此外國政府也對對中國革命‘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