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逸夫

虞逸夫

虞逸夫,別署天遺,江蘇武進人。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官員,受聘為湖南省書法家協會、詩詞協會顧問。三十年代即以詩文書法著聞於時,為大學者、詩人、書法家錢振鍠馬一浮所稱賞,著有《鹿野堂詩稿》。近年有書學論文多篇刊於香港《書譜》,台灣刊物亦曾連載《虞逸夫詩選》。《二十世紀名家詩詞鈔》收入詩作五首。

生平


虞逸夫(1915-2011),別號天遺老人,萬有樓主。1915年生。初讀儒家書,中年於老莊玄學致力尤深,晚歲閱歷既多,志在怡養,篤好禪宗義學之超脫,頗有發悟。外此無他玩好,唯以書法自娛。童蒙時即不喜館閣書,以為學書當窮源競委,洞悉古今遞嬗流變之趨向,知所取捨,有所創穫,方能擺脫凡近,自致遠大。二十歲前專攻甲骨鐘鼎之文,稍長,繼之以秦篆漢分、章草,下及南北朝名碑妙跡而止,近又醉心於漢晉簡帛書,朝夕臨玩,參以新意,自成風格。早歲即以詩文受知於江南名儒錢振鍠先生,稱其:“下筆如倒三峽,真名世之傑,詩有干莫氣,將來主持陽湖風雅,我不及見矣。”三十年代避寇西蜀時,與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以詩相唱和。馬老稱其“書法文辭俱美,論詩甚有見地,尊稿麗而有則,蔚然成家,四言銘詩尤有玄致,知其所存者益進於道矣。”觀錢、馬二先生之品題,可以概見其學養文采之一斑。前期所著稿本,已成劫灰。近年所作詩文,部分發表於台灣、香港、北京、南京、杭州等刊物。現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顧問,長沙市博物館顧問,長沙市考古研究所顧問。

評價


虞逸夫作品
虞逸夫作品
虞逸夫先生早歲以詩文書法受知於江南大儒錢名山,少長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受教於“同黨體”創始人之一的陳石遺先生,指授詩法。三十年代避寇西蜀時與馬萬里謝稚柳等書畫界名流交情甚厚,常與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詩相唱和。他的國學功夫堪稱一流,馬一浮先生曾著文稱讚:“惠書文辭書法俱美,論詩甚有見地。”
虞逸夫先生的書法,處處散發著傳統文化的氣息。讀他的書法,有著動人的書卷氣,有著詩人的激奮之情。
少年時期的虞逸夫先生即以文才橫溢而名噪鄉梓。而立之年,其詩文已自成家數,名震一方。其駕馭文字的能力在當今湖湘藝壇罕有相匹者。他的詩,從天賦、氣質來看,凡事敏感而易動情,從他所作詩句“百年前後誰名我,七尺形骸強認吾。”(《自題萬有樓》)“薄酒解憂非小惠,殘書娛老有深恩。”(《遠遊歸來作》)“問天不語休饒舌,欲訪無懷共往來。”(《天問》)中,足證虞逸夫先生的曠世才情。

代表作品


虞逸夫
虞逸夫
虞逸夫先生不論是作詩還是書法,常常有靈光一現的奇絕。他的書法“喜作分行,於《石門頌》、《楊淮表記》、《張遷》、《衡方》等碑最為用意。所臨漢碑,每著意於其精神、意態,而不斤斤於點畫。特別是他大膽地將極靈動、極隨意的簡帛書的筆意融於分書,使所作筆姿生動而氣勢雄健。其大字書更如黃鐘大呂,聲勢奪人,風神煥發,最富藝術震撼力,其行草書先受錢名山先生影響,后又匯入馬一浮先生之意趣及簡帛書韻致,“行筆雖疾,但點畫沉著,筆姿潤清動、老練而灑脫。”(顏家龍評)

學習經歷


虞逸夫作品
虞逸夫作品
錢名山的書法啟蒙,是受科舉制度的影響,初學歐陽詢,能寫一手工整的小楷,繼學顏真卿蘇東坡,得雄渾雅健之貌;又喜王右軍《蘭亭序》,取其神韻和精緻,而棄其形貌,復取倪元璐的奇崛之勢。他早年的書法是以帖學為基礎的,這也是當時士人必走的路子。但當清政府在光緒末年廢除科舉制度后,書法不再成為士人進化的“敲門磚”,加上當時阮元的倡導,包世臣《藝舟雙楫》、劉熙載藝概》的鼓吹,到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的大聲疾呼,將社會變革和藝術創作一體觀,推行“變法變體”的書法觀,尊碑抑帖,這就大大的解脫了書法的桎梏。這政治的變革和書法的革命,無不影響著錢名山這位憂國憂民之士,他厭惡清廷保和殿取士的館閣體,認為此學千人一面,失掉了人的個性,是沒有價值可言的,於是他致力於漢碑和北碑。尤其是他歸隱后,遍學漢晉北魏石刻名跡,博採兼收,自出新意,書風一大變,遂成一家之面目。
虞逸夫先生的學書之路,與乃師有很多相通之處。童蒙時即不喜館閣書,以為學書當窮源競委,洞悉古今遞嬗流變之趨向,知所取捨,有所創穫,方能擺脫凡近,自致遠大。二十歲前專攻甲骨鐘鼎之文,稍長,繼之以秦篆漢分、章草、下及南北朝名碑妙跡而止,近又醉心於漢晉簡帛書,朝夕臨玩,參以新意,自成風格。
2011年9月2日20時48分在株洲醴陵王坊鎮清平村妙覺寺逝世,享年97歲。

書法特色


虞逸夫先生的書法藝術,是以韻致勝的,這種韻致並不以精熟的技巧和繁複的法度程序為最高境界,相反,崇尚的是那種言語不能傳達的意味,它同時啟示了詩中所含蘊的類似於詩的餘味,以及對簡樸到深遠的藝術手法的重現。書法是文人“聊抒胸臆”的“餘事”,所謂逸筆餘興,無所為方能有所為,這種心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才是高級的、超俗的、儒雅的,而虞逸夫先生的書法作品正是這種韻致的極品。
“韻”作為文化心理情結,使中國的藝術更為注重精神體現,表現出一種逍遙於天地間的快活情緒,因而,藝術也就成了躲避世俗風雨的避風港。藝術家很少去參政議政,他只是在放浪形骸、游心於天地間獲得快慰與滿足。虞逸夫先生在《自題萬有樓》中云:“萬有樓高塞太虛,函天蓋地外無餘。百年前後誰名我,七尺形骸強認吾。過眼繁華猶海市,忘心煩惱即真如。流光不住何今古,與物同歸色本無。”正是這種精神性的高標,使他的書法藝術得以獲得極高的成就。

虞逸夫遺墨展在長舉辦


2012年12月13日上午,由省參事室、省文史研究館主辦的虞逸夫先生遺墨展在長沙市博物館舉行,以紀念我國著名的國學家、詩人和書法家虞逸夫先生。省領導和老同志劉夫生、譚仲池、沈瑞庭、唐之享、張樹海、黃祖示,省政協秘書長歐陽斌出席。湖南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虞老先生的弟子汪涵主持開幕式並在紀念會上發言。社會各界人士700多人參加了當天的遺墨展開幕式和紀念會。
虞老的書法集已由榮寶齋出版社出版,詩文集已由中華書局出版。虞老生前念念不忘的那本《良心書》,已由嶽麓書社出版,在遺墨展舉行的同時對外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