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韋
北京石韋
北京石韋植屬水龍骨目,水龍骨科,拉丁學名為Pyrrosia pekinensis (C. Chr.) Ching。分佈在河北、山東、湖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北京石韋 Pyrrosia pekinensis
屬種: Pyrrosia pekinensis
屬名:石韋屬 Pyrrosia
科名:水龍骨科 Polypodiaceae
屬種名定名: Pyrrosia pekinensis (C. Chr.) Ching
植株高5-13(25)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1.5-3.5厘米,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2-3.5毫米,漸尖頭,邊緣略有微細齒,褐色至暗褐色。葉近生或疏生,一型;葉柄長2-5.5厘米,粗1.5-2毫米,淡綠色,基部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並以關節著生於根狀莖上。向上被有星狀毛,葉片梭狀披針形,長4-8(20)厘米,寬4-10(15)毫米,向兩端漸變狹,基部下延於葉柄,全緣,革質,幼時表面疏生星狀毛,老則無毛,有凹點,背面密被黃棕色星狀毛,星芒分枝長0.3-0.7毫米,宿存,葉片干後有時邊緣反卷,葉脈不明顯,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小脈頂端,沿主脈兩側排成多行,成熟時密接,無囊群蓋。
《本經》
為水龍骨科植物石韋,廬山石韋、氈毛石韋、有柄石韋、北京石韋或西南石韋的葉。
多年生草本,高13~30厘米。根莖細長,橫走,密被深褐色披針形的鱗片;根須狀,深褐色,密生鱗毛。葉疏生;葉柄長6~15厘米,略呈四棱形,基部有關節,被星狀毛;葉片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2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略下延,全緣,革質,上面綠色,有細點,疏被星狀毛或無毛,下面密被淡褐色星芒狀毛,主脈明顯,側脈略可見,細脈不明顯。孢子囊群橢圓形,散生在葉下面的全部或上部,在側脈之間排成效行,每孢子囊群間隔有星狀毛,孢子囊群隱沒在星狀毛中,淡褐色,無囊群蓋;孢子囊有長柄;孢子兩面形。
生於山野的岩石上,或樹上。分佈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②廬山石韋,又名:肺金草、大連天草、箭戟蕨。
高25~60厘米。根莖肥厚而短,密被細小長披針形的鱗片,邊緣具纖毛葉近於簇生;葉柄長10~80厘米,粗壯,幼時被褐色或淡褐色的星狀毛;葉片廣披針形,長10~30屋米,寬3~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稍寬,呈蔭側不等的耳形、圓形、心形、圓楔形或斜截形,有時上側有尖耳,全緣,上面綠色,有黑色斑點,初時疏被星狀毛,后漸光滑,下面密生淡褐色星芒狀毛,星芒狀毛的芒為短披針形,排列在同一平面上,中脈及側脈均明顯,細脈不甚明顯。抱子囊群散生在葉的下面,淡褐色或深褐色,無囊群蓋;孢子兩面形。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安徽、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③氈毛石韋
與廬山石韋極相似,主要不同點:本種的葉下面被較厚而松的深褐色的星芒狀毛,其芒細長針狀或線狀鑿形,且不在同一平面上;葉柄通常較葉片為長。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湖北、四川、陝西、雲南、西藏等地。
④有柄石韋,又名:長柄石韋、石茶。
高僅6~17厘米。根莖細長,密被披針形鱗片,邊緣具稍捲曲的纖毛。葉柄長3.5~11厘米,被星狀毛;葉片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廣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長2.5~9.5厘米,寬9~28毫米,先端鈍,基部下延至葉柄,全緣,上面綠色,有黑色斑點,疏被星狀毛,下面密被灰色的星芒狀毛,其芒短,葉脈不甚明顯;孢子葉較營養葉為長,通常內卷使葉片呈圓筒狀。孢子囊群融合,滿佈於葉的下面,深褐色,無囊群蓋。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
⑤北京石韋
高10~25厘米。根莖細瘦,被黑褐色鱗片。葉柄長2.5~9厘米,被星狀毛;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6~15厘米,寬6~15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上面綠色,有細點,疏被白色星狀毛或無毛,下面密被灰色或淡褐色星芒狀毛;葉稍內卷,但不呈筒狀。孢子囊群多散生於葉下面的較上部分,深褐色,無囊群蓋。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河北、山東、湖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⑥西南石韋
與北京石韋極為相似,主要不同點:本種葉的下面被較厚而松的深褐色星芒狀毛,其芒較長呈針狀,略有光澤。
生於山野岩石上。分佈雲南、四川、湖北等地。
以上幾種植物的根莖(石韋根)、葉上的毛茸(石韋毛)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①《本經》:"主勞熱邪氣,五癃閉不通,利小便水道。"
②《別錄》:"止煩下氣,通膀胱滿,補五勞,安五藏,去惡風,益精氣。"
③《日華子本草》:"治淋瀝遺溺。"
④《本草圖經》:"炒末,冷酒調服,療發背。"
⑤《滇南本草》:"止玉莖痛。"
⑥《綱目》:"主崩漏,金瘡,清肺氣。"
⑦《植物名實圖考》:"治痰火,同瘦肉蒸服。"
⑧《閩東本草》:"治痢疾。"
春、夏、秋均可採收,除去根莖及鬚根,曬乾。
①大葉石韋
一石韋:葉柄近圓柱形,棕色或棕黑色,長6~15厘米,有縱溝,無毛或疏被星狀毛;葉片扭曲皺卷,平展后呈披針形,長7~2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葉基楔形至圓形,全緣,葉面棕色或灰棕色,無毛或疏具星狀毛,布有黑色圓形小凹點,背面密被中心具紅色圓點的粉棕色星狀毛,毛的分枝較粗短,有的葉表面幾乎全部布有孢子囊群。葉片革質,稍脆易折。氣無,味淡。二廬山石韋:與石韋相似,惟葉柄較長,無毛;葉片皺縮,較大,長圓狀披針形,葉基闊楔形、圓形、近心形或稍呈耳形,顯著不對稱,背面星狀毛的分枝較粗,有的葉片具棕色圓形孢子囊群,與中脈約成60°角斜出平行排列,分佈近乎整個葉面,其內常見紅色光澤的孢子囊環帶。厚革質,堅硬而脆。氣無,味微苦。三氈毛石韋:葉柄有數條縱槽,有毛;葉片扭曲卷皺,披針形,基部楔形至闊楔形,對稱,背面密布灰棕色星狀毛,毛的分枝細長,有的葉上半部布有孢子囊群。革質,稍硬。氣無,味淡。
②小葉石韋
一有柄石韋:葉柄被棕色星狀毛,有1縱淺槽,內密生毛;葉片捲曲成筒狀,廣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9厘米,先端鈍,葉基楔形,全緣,葉麵灰棕色,無毛或疏被星狀毛,散布黑色圓形小凹點,背面密生粉棕色的中心有紅點的星狀毛,毛的分枝較短粗,中脈明顯,側細脈均不顯。薄革質。氣無,味微苦。二北京石韋:葉柄扁平,細長扭曲,有毛;葉片扭曲卷皺,線狀披針形或近線形,葉基窄楔形下延成葉柄邊緣;葉面淺黃綠色,無毛,背面密被較薄的灰棕色星狀毛,毛的分枝細長,葉片背面幾乎全部或大部生有孢子囊群。薄革質。氣無,味微苦。三西南石韋:與北京石韋相似,惟葉的背面被較厚而松的星狀毛,毛的分枝較長,呈長針狀,深褐色,略有光澤。
上述兩類藥材,大葉石韋以葉大、質厚、背面有毛為佳;小葉石韋以葉厚、整齊、潔凈為佳。
主產浙江、湖北、河南、河北、江蘇等地。此外,山東、遼寧、廣西、江西、福建、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山西、安徽等地亦產。其中以浙江、湖北、江蘇所產的大葉石韋質量為佳。
含綿馬三萜(diploptene)、皂甙、蒽醌、黃酮、β-谷甾醇。
【炮製】揀凈雜質,洗去泥沙,刷凈茸毛,切段曬乾。
①《別錄》:"用之須去黃毛。"
②《日華子本草》:"入葯去梗,須微炙用。一法以羊脂炒干用。"
苦甘,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藥性論》:"微寒。"
④《貴州草藥》:"味辛,性平。"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散劑。
陰虛及無濕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滑石、杏仁為之使。得昌蒲良。"
②《本草從新》:"無濕熱者勿與。"
③《得配本草》:"真陰虛者禁用。"
③治石淋:石韋(去毛)、滑石各三分。上二味,搗篩為散,用米汁若蜜服一刀圭,日二服。(《古今錄驗》石韋散)
④治尿路結石:石韋、車前草各一兩,生梔子五錢,甘草三錢。水煎二次,早、晚各服一次。(《南昌醫藥》(1):14,1972)
⑤治心經蘊熱,傳於小腸,始覺小便微澀赤黃,漸漸不通,小腹膨脝:石韋(去毛,銼)、車前子(車前葉亦可)等分。上濃煮汁飲之。(《全生指迷方》石韋湯)
⑥治痢疾:石韋全草一蔭,水煎,調冰糖五錢,飯前服。(《閩東本草》)
⑦治崩中漏下:石韋為末,每服三錢,溫酒服。(《綱目》)
⑧治咳嗽:石韋(去毛)、檳榔(銼)等分。上二味,羅為細散,生薑湯調下二錢匕,(《聖濟總錄》石韋散)
⑩小便淋痛。用石韋、滑石,等分為末,每取一小撮,水送服。
⑾便前有血。用石韋研為末,以茄子枝煎湯送服二錢。
⑿氣熱咳嗽。用石韋、檳榔,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薑湯送下。
⒀崩中漏下。用石韋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
①治療支氣管哮喘
4~9歲每日用石韋全草5錢,10~15歲1兩,16歲以上1.5兩。每兩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毫升,趁熱加入冰糖1兩,分3次服,3天為一療程。觀察11例,服藥后喘息消失者7例,減輕者2例,無改變者2例。多數在服藥的當天哮喘癥狀即開始平息,其他癥狀於次日或第3天消失,但停葯后往往仍有複發,複發時間最短者為2周。複發時再用同法治療,仍然有效。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曾採用廬山石韋單味煎劑、沖劑、提純石韋"410"糖漿及復方廬山石韋沖劑進行臨床觀察,均取得不同程度療效,其中以石韋"410"糖漿的效果較為滿意。一煎劑:鮮廬山石韋全草每天1.6兩(第一療程用全草,第二療程去毛、葉柄及主脈),頭煎加水300毫升,沸后再煎20分鐘;二煎加水150毫升,沸后煎20分鐘。混合2次煎液,以8層紗布過濾,分2次服。療效:第1療程服藥人數計21例,有效率為47.6%,其中顯效1例。服藥2個療程的16例,有效率為87.5%,其中顯效1例。副作用主要有心館,胸骨后不適,飢餓感,尿量增多及頭暈,停葯后癥狀即消失。二沖劑:日服3次,每次1包,相當於生葯1兩。治療117例,服藥一個療程的有效率為47%,其中顯效12例,好轉43例,無效62例;兩個療程的有效率為57.6%,其中近期控制者3例,顯效22例,好轉39例,無效47例。繼續服用到3、4個療程時,有效率可增至87.5%與82%,顯效率增為46.2~51%。說明延長療程,可提高療效。三提純石韋"410"糖漿:每天2次,每次15毫升(相當生葯1.5兩),10天為一療程,共服二個療程。治療40例,第一療程有效者31例(78.2%),其中顯效16例(40%);繼續服用第二療程的36人,有效率為88.9%,顯效率為55.6%。個別患者每天服3次,療效更為顯著。四復方石韋沖劑:用廬山石韋15兩,江剪刀草1兩,煎成濃汁,焙乾,製成粉末,加適量糖粉,每天分3次,開水沖服。1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278例,有效者200例(72%);其中近期控制13例,顯效51例(23%)。大多數患者在服藥2~3天後見效。在使用石韋各種劑型,特別是提純石韋"410"糖漿過程中看出,石韋具有良好的消痰作用,一般治療1~2天後,痰量減少,粘稠度減低,咯痰轉爽。這對改善通氣功能,防止繼發感染,從而減少對組織細胞的損害,促進病變的癒合創造了有利條件。復方石韋(與江剪刀草合用)鎮咳作用較單味石韋為佳,平喘作用兩者均較差,消炎效果也不佳。
用有柄石韋全草,壓榨去毛及孢子,水煎製成糖漿。第1~4日,按每天含生葯1兩分3次服。第5~10日,每天劑量加倍。第11~15日照第1~4日劑量服。治療50歲以上的重症患者12例,其中喘息型8例,有效5例,基本治癒2例,顯效1例,進步2例;單純型4例,僅有1例顯效。說明石韋糖漿對喘息型患者療效較好。
③治療急、慢性腎炎及腎盂腎炎
一煎劑:取有柄石韋葉20片左右(相當於2~3克),加水500~1000毫升,每日1劑,煎分2次服。亦可用開水浸泡,當茶飲。二片劑:每片含生葯0.5克,每次2~3片,日服3次。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39例,36例有效;腎盂腎炎20例,17例有效。據觀察,服藥2~3天後,尿量即增多,浮腫逐漸消退。對於慢性腎小球腎炎,一般以3個月左右為一療程,急性腎小球腎炎療程為10天左右。
生於山地岩石上或石縫間。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及長江以南各省。
全草入葯,可清熱利尿,用於治療咳嗽、尿路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