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逆臚

手足逆臚

手足逆臚俗稱倒刺西醫學稱之為逆剝,是一種以手足指(趾)甲根際皮膚倒卷、撕裂、翹起為特徵的皮膚病。中醫治療方面,採用內外結合的治療方法,內治以消除內因,外治緩解疼痛及預防感染,促進癒合。

解讀


手足逆臚是一種以手足指(趾)甲根際皮膚倒卷、撕裂、翹起為特徵的皮膚病,俗稱“倒刺”。本病好發於學齡前兒童及婦女的指、趾,尤以示指、中指、無名指甲的根際處最為常見。病程持久,進展緩慢,易於複發。本病相當於西醫所指的逆剝。
“臚、皮也”(《說文解字》)。手足逆臚病名首見於《諸病源候論·手足逆臚》。稱之“手足爪甲際皮剝起,謂之逆臚”。後世醫籍對本病的論述甚少。《備急千金要方》載有治療本病的外用方。《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中記載本病是由於風邪入於腠理,氣血不和所致。

中醫應用


一、病因病機
本病或因素體陰虧血燥,或因熱病傷陰,吐泄亡津,乃致津虧血燥,肌膚失於榮潤;或氣候炎熱乾燥;或接觸污濁油垢;或過用肥皂燒鹼等,勻能使氣血失和,肌膚不潤,風邪乘隙內入腠理,從而發病。亦常見農作之人插秧著泥,手指受到磨擦、損傷而生。
初起於甲襞上緣處皮膚縱向撕裂,呈三角形剝離。小若針尖,大如芝麻,前端上翹捲起,觸碰則痛,若牽拉倒刺,則可撕脫出血,痛楚尤甚。可單發,亦可多發。多見於兒童及婦女。
三、診斷依據
1、多見於學齡前兒童及婦女。
2、單發或多發。多見於示、中、無名指
3、指(趾)甲襞上緣處見皮膚呈縱向撕裂,尖端剝離上翹、倒卷,觸之疼痛,撕脫則出血。
四、鑒別診斷
代指:甲板周圍或沿爪甲邊緣焮腫、疼痛、積膿,自覺劇痛不適。
五、辨證
1、肝鬱血熱證
初起病急,甲襞處多處皮膚撕裂、上翹倒卷,觸痛明顯,伴胸悶不舒,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
2、陰虛血燥證
病久反覆,倒刺上翹,伴肌膚乾燥,毛髮不榮;舌紅苔凈,脈細數
六、治療
①肝鬱血熱證:治宜清瀉肝火,選用龍膽瀉肝湯酌加桑葉菊花等。
②陰虛血燥證:治宜養血潤燥,選用養血潤膚飲酌加天花粉雞血藤葛根何首烏等。
(2)成藥、驗方
龍膽瀉肝丸:9g,口服,3次/日。
二至丸:6~9g,口服,2次/日。
2、外治法
(1)潤膚湯(白鮮皮王不留行子,明礬決明子),水煎取汁,泡洗患處,每次15~20分鐘。1~2次/日。
(2)艾葉細辛煎(艾葉細辛),水煎取汁,浸泡患處,每次15分鐘。1~2次/日。
(3)乾薑,研細末、豬脂(或羊毛脂),調成軟膏。用前泡洗方浸泡后,剪去翹起皮膚,外擦塗。1~2次/日。
(4)青珠,乾薑,研細末,外擦患處。2~3次/日。
七、護理與預防
勿過用肥皂、燒鹼浸泡手指,避免接觸汽油、機油等油脂化學品。插秧等勞作時戴橡皮手套等保護手指皮膚不受傷害。發病後不宜用手撕剝翹起皮膚,以免出血或染毒成膿。
八、述評
手足逆臚是常見於兒童、婦女的指(趾)甲根際皮膚倒卷、撕裂、翹起為特徵的皮膚小恙。本病重在預防,應做指(趾)的衛生保潔,防止乾燥、損傷,偶爾發病者,立即將翹起的皮瓣剪去,以免進一步損傷染毒。經常反覆發病者,應辨證論治,以消除爪甲皮膚乾燥起翹的內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