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病源侯論

1992年丁光迪所著的書籍

《諸病源侯論》是一部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92年發行的圖書,作者是丁光迪 。

書籍簡介


中國最早的論述以內科為主各科病病因和證候的專著。又稱《諸病源候總論》、《巢氏病源》。50卷。隋代巢元方等撰於大業六年(610)。
該書總結了隋以前的醫學成就,對臨床各科病證進行了搜求、徵集、編纂,並予系統地分類。全書分67門,載列證候論1739條。敘述了各種疾病的病因、病理、證候 等。
諸證之末多附導引法,但不記載治療方葯。《諸病源候論》內容豐富,包括內、外、婦、兒、五官、口齒、骨傷等多科病證,對一些傳染病寄生蟲病外科手術等方面,有不少精闢論述,對後世醫學影響較大。書中關於腸吻合術、人工流產拔牙等手術的記載,都是世界外科史的首創,充分反映了當時的外科手術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等醫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據此書。1949年後有影印本。
到了隋朝中醫學已經經歷了1000多年的風雨,也在各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每一門學說也各自有了專門的傑出
著作。例如:醫理與治法方面的巨著《黃帝內經》、方書之祖《傷寒論》、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等。至此,中醫學在理、法、方、葯等方面已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其學術體系也基本達到了全面和詳盡的程度。中醫理論方面的著作,大多是在漢代以前完成的,唯有病源學和證候學說方面的專著出現得較晚。直到隋代,朝中的太醫博士巢元方率眾編著了《諸病源候論》一書。至此,才完成了對這一重要學科的確立,並且對於中醫極具特色的“病源學”和“證候學”進行了精細、準確的分類與描述,其內容十分周到、全面,以至於在其後的幾千年中,該書仍是最完備、最詳細的病因學證候學專著。
巢元方是隋大業年間的太醫博士,他知識淵博,醫術高超。據《煬帝開河記》記載:隋朝大總管麻叔謀,患了“風逆”證,不能行動,頭暈噁心,每天只好卧床。巢元方為他診病後,認為是風邪侵入腠理造成的,病的部位在胸臆之中。便叫他用嫩肥羊蒸熟,摻上藥粉同食,麻依法服后,很快就好了。從此便常服此方以自養。巢元方在治療過程中,靈活掌握,可以做到葯食同療的地步,可見醫術很高。而這種小方治大病、食葯相合的治療方法,足以見得醫者的強聞博識,聰穎敏銳。
《諸病源候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專述病源和證候的書,書中雖沒有記載治法和方葯,卻有很強的資料價值,為醫者的案頭常備用書。書中記載了“疥蟲”是疥疤的病源,它藏在濕疥的膿疤中,可用針頭挑得,形似水中的蝸牛,其觀察十分細膩,也是病因學說形態學上的一大進步。書中對“絛蟲”也進行了比較詳盡的解說。其中講道:寸白蟲會一段段的增生,逐漸長大達四、五尺長,這與現代醫學對絛蟲的描述十分接近,並且指出了這種病的發生與食用未熟的魚和牛肉有關。書中描寫了“漆瘡”,這是一種發生在對漆敏感的體質的人身上的米粒樣的丘疹。當接觸到漆以後,只有這類人身上會出現,而其他人沒有,這也是最早的免疫學研究,可以說這時的病因學說,對於過敏的認識已經十分全面了。書中還對傳染病,如肺結核、天花、腳氣病等都有較詳細的記載,甚至提到了婦女人工流產。在養生方面,也很有真知灼見:文中提出刷牙是保證牙齒健康的關鍵。甚至還描寫了腸吻合手術的步驟、方法、縫合以及護理等。可見當時的外科手術也是比較發達的。
病源與證候是中醫辨證處方的重要依據之一,該書內容豐富,描述詳盡,分析準確,明確易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書。除此之外,《諸病源候論》還是一部記載了當時醫學發展水平的重要著作,從該書所載的對於病因的認識方面的內容看,當時的醫學對於疾病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全面周到、分析透徹的程度。也許是受到了文化導向的影響,醫學史上,多數醫家更加重視對於理、法、方、葯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這方面的專著非常少。而《諸病源候論》內容的全面和周到恰恰彌補了這一空缺,直到今天的醫學發展水平,它仍稱得上是一部完備的好書。

與氣功關係


氣功是通過意識的運用使身心優化的自我鍛煉方法,是中華原創醫學中的瑰寶。古稱養生、導引、吐納、守一等等,稱謂不下30種。其中“導引”和“養生”最為貼切。導引,意為“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之意,比較全面地反映氣功鍛煉的內容,使“氣”更平和,使“體”更柔軟,是技術關鍵。養生,則更強調鍛煉的目的。
為了呵護自我健康的導引和養生方法已經風行數千年,但是正式作為醫療手段之一而由中央政府權威機關頒布的則是公元610年。是年(隋大業六年),太醫令巢元方(中央醫院院長,相當於國家衛生部部長)發表《諸病源候論》一書。書中論述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及癥候變症,是中華醫學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一部中醫病理學專著。全書共分五卷,六十七門,二千零三十九論。為張仲景著《傷寒論》、《金匱要略》以來最重要的醫學著作。
此書不同於前人之處在於,全書基本不涉及方葯,只在每論末尾寫上“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后。”一筆帶過。相反,全書共載“養生方”或“導引法”289條,213種具體方法。可以說巢元方是集前此數千年醫學氣功成就之大成者,也是今日“醫學氣功學”最早的領路人。《諸病源候論》的問世,標誌著氣功在醫學上的應用已進入成熟的階段。“辯症施功”是本書的最大特色,全書所介紹的213法絕大多數是根據不同癥候選用。五臟六腑諸病候均有不同方法。例如標明“肝病候”條目下的方法是“肝臟病者,愁憂不樂,悲思嗔怒,頭眩眼痛,‘呵’氣出而愈;“心病候”條目下導引法是:“心臟病者,有冷熱,若冷‘呼’入;若熱‘吹’氣出”;“脾病候”導引法是:“脾臟病者,體面上游風習習,痛,身體癢,煩悶疼痛,用‘嘻’氣出。”“肺病候”導引法:“肺臟病者,咽喉窒塞,腹滿耳聾,用‘口四’氣出。“呵”、“呼”、“吹”、“嘻”、“噓”、“口四”六字用以治五臟病並非始自巢氏,五代梁朝陶弘景(公元452-531)已有記述,但作為政府頒布之醫療方法則是巢氏的功勞。
巢氏著作的另一特點是簡明扼要。巢氏所介紹的各種方法均非常簡單,便於日常實施。例如“風旋”,其養生方只有一個動作:“以兩手抱右膝,著膺,除風旋。”僅八個字。治“大便不通”:“龜行氣,伏衣被中,覆口、鼻、頭、面,正卧,息息九道,微鼻出氣。”寥寥14個字,把調形、調息要領剖明無遺。巢氏之法簡明扼要,使得有志傳播醫學氣功者易於效法和借鑒。術式複雜,不見得效果就一定好,相反,術式簡明,卻一定能開“方便”之門。

白癜候簡介


白癜者,面用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亦是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中醫學一般認為白癜風的發病機理在於體內風邪熾盛,發之於表而生。
白癜風的病機在於風邪內襲,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氣滯血瘀,血瘀則臟腑功能失調;加之其風邪熾盛,易生寒邪,寒凝血脈,血不養膚,以上病機導致皮膚失榮、失養,終致此病,欲愈,須扶正也。表現為皮膚出現大小不等的白斑,色白如瓷,與周圍皮膚黑白分明,極其難看。有時白斑靜止不動,有時又突然發作,迅速增多,變化莫測。此既中醫學所謂“風善行而數變”也。
白癜風在中醫文獻中又稱“白癜”,或“白駁風”。早在帛書五十二病方》 白駁風 中即有對該病的描述,並將它形容為“白毋腠”。《素問風論篇》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久而血瘀,皮膚失養變白而成此病。《諸病源侯論》謂:“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血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此亦是由“風邪搏於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明確闡明了該病的病因病機。《外科真銓》也有“白駁風……,其色駁白,形如雲片,亦無痛癢”的記載。《醫學金鑒. 外科心法》指出:“此症自面及頸項,肉色忽然變白,狀類癍點,並不癢痛。若因循日久,甚至延及全身。由風邪相搏於皮膚,致令氣血失和”近代醫家在繼承其學說的同時,又有了新發展,提出了該病發病的三大看法:一是肝鬱致病論;二是血瘀致病論;三是臟腑功能失調病論。近來中醫理論也越來越多的用於白癜風的治療研究,就提倡把內源性治療理論及中醫免疫療法用於白癜風治療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