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王燦輝的結果 展開
-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 會計師
- 中國現代書法家、畫家
- 福州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副教授
王燦輝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中醫世家出身,少承庭訓,隨伯父學醫,后師從南通名醫歐陽福保先生,修業4年,盡得其傳。卒業后即懸壺桑梓,仁術濟世,醫技日進,聲望日起。兩年後年方弱冠即考入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南京中醫藥大學前身)醫科進修班深造。
1984年、1989年被確定為碩士生、博士生導師,已培養博士14名、碩士20名。
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致力於溫病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與探索,精確地闡明了溫病的概念,明確界定了溫病的內涵和外延;分析溫病的病因實質,闡發其重要的臨床意義;提煉出分時論病、區別類型,辨濕辨熱、分清屬性,明確病位、分析病機,動態觀察、識別傳變,掌握階段、判斷預后等溫病診斷辨病識證的基本思路;深刻闡發了溫病治療基本原則,即強調祛邪為首要任務,注重辨病與辨證結合,講究治法運用的靈活變化,重視方葯的特殊功能,從而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溫病學的理論體系。
同時對於臨床運用溫病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理論頗多獨到見解和心得,強調除了要掌握衛氣營血和三焦證候特點作為辨別證候的客觀依據外,還應充分注重病變的階段、病位重心、傳變趨勢、兼夾證候等環節,進行綜合分析與辨析才能全面、深入地認清衛氣營血和三焦證候本質,準確把握其變化特點和發展轉歸,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指導立法處方用藥。
主張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病在辨治上應互相滲透貫通。認為溫病蘊熱化毒、傷陰動風、釀痰致瘀等與雜病病機有共通之處;溫病之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滋陰熄風、清心開竅等治法同樣可廣泛應用於內傷雜病的治療。同理,內傷雜病臟腑病機學說、氣血津液病機學說也可作為溫病辨證的理論基礎,並經實踐檢驗證實,這樣既有利於開拓溫病辨證思路,又能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
強調辨證施治為中醫治病之一的同時,主張臨床診病須明確西醫診斷,弄清疾病在各個階段的關鍵病理環節,正確分析其病理演變趨勢,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辨證施治,方能使中醫治療更加準確無誤,有的放矢。這樣寓辨證於辨病、辨病又結合辨證,兩者有機結合,統一治療,顯著提高了臨床療效。治病用藥,深解先賢制方之理,師古而不泥古,加減靈活,進退有度,得心應手。
同時善於結合實踐經驗,創製療效卓著的新方和效方。如創製的具有透邪泄熱,清氣解毒之功的“清氣解毒湯”,治療病毒感染性高熱頗為靈驗;而有行氣豁痰、活血通瘀之功的“舒心消痛湯”,則對於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絞痛有殊效。對於病毒性高熱、老年性痴獃、糖尿病、慢性胃炎、急慢性腎炎、病毒性肝炎等病均有獨到診療經驗和方法。
編撰了高等醫藥院校統編教材《溫病學》1至5版、系列教材《辨證學》等教材10餘部,主編了《溫病的理論與臨床》《溫病學》等專著10餘部,公開發表了《溫病診斷辨病識證基本思路的研究》《溫病立法制方的基本思路》《從“截斷療法”談溫病治則問題》等高水平學術論文60餘篇。作為主要編著者參編《中藥大辭典》;作為編委參編《實用中醫內科學》獲1986年全國優秀圖書一等獎;主編的《辨證學》,曾參加香港書市展覽。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江蘇省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
1986年全國優秀圖書一等獎
南京中醫藥大學優秀教材獎
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名中醫。
1997年被確定為全國中醫藥專家第五卷54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擔任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四屆學科評議組(中醫學、中藥學評議組)成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傳染病分會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學會傳染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高校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中醫管理局中醫工作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近年來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科委社會發展項目等省級以上課題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