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希伋
安希伋
安希伋[jí],農業經濟學家,教育家。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終身會員。長期從事農業經濟學教育工作,把國外有益的經濟理論引入中國,並從中國經濟實際出發研究農業經濟理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提出的若干新的理論觀點,也為中國農業經濟學者所重視。
安希伋
在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學讀書。
在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后改名為西北農學院)農業經濟系學習。
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后改名為中國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在美國華盛頓大學經濟系留學。
任西北農業學院教授。
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
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安希伋,1916年1月10日出生於河南省湯陰縣南故城村的一個農家。他的家鄉地處中原,幼少年時期歷經軍閥混戰之苦。父親安浩更是飽經滄桑,深感教導子弟掌握文化知識並有一技之長乃時代的要求。在家境並不富裕的情況下,仍決定送子讀書。安希伋於1931年由相州小學(安陽縣城內)考入河南省立第十一中學(安陽中學前身)。受父親思想熏陶,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從初中二年級到大學畢業,每年都靠甲等獎學金維持學習和生活費用。
20世紀30年代中期,國內輿論界開發西北地區的呼聲很高。受其影響,他於1936年考入新建立的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農業經濟系就讀(西北農學院前身)。1940年在西北農學院農業經濟系畢業,被授予學士學位。在校期間,他受教於張之毅、張德粹、劉瀟然等教授門下,系統學習了英、美農業經濟學說體系與德國農業經營經濟學。大學畢業后,受母校之聘,擔任助教。兩年後轉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在此期間,他接觸到現代經濟學理論,特別是當時風靡世界的J.M.凱恩斯(Keynes)經濟學說。1938年至1942年,他為完成學習、教學以及科學研究工作任務,每年都下鄉做農家經濟和市場實地調查,足跡遍布陝西關中農村。1942-1943年,在四川南充地區做農家和市場調查達半年之久。調查中,他拜農民為師,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對於中國傳統農業和農家生計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1944-1945年間,他被借調到專為編製戰後經濟建設規劃而建立的中央設計局,參與了長期經濟建設規劃工作,使他接觸到經濟政策這個新的領域。在成長時期所經歷過的理論學習、農家和市場調查以及短期的經濟政策工作,都對他以後的學術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抗日戰爭勝利后,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遷至上海,改為中國經濟研究所。1946年安希伋被聘為副研究員兼《世紀評論》周刊編輯。同年,他考取了自費留學,經申請聯繫,1948年得到河南省教育廳資助,赴美。赴美后他在華盛頓大學經濟系研習經濟理論和美國經濟。
安希伋於1949年末啟程回國,先受聘為西北農學院教授,后被教育部調到北京農業大學任教授。他先後擔任過不同課程的教學任務,包括農業經營經濟學、農村金融學、經濟統計分析理論與方法、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等。他講授時間較多的農業經濟地理學,使用自編教材。1963年受農業部指派,負責主編《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全國統編教材。他花了兩年多課餘時間反覆閱讀《資本論》及有關著作,從中吸取營養,提高自身素質。1956年從事農業配置(布局)調查研究,次年在“反右”中受到不公正對待,教學和研究工作也受限制。
1978年以來,安希伋的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為農業經濟學理論、農業現代化問題,以及與之相關聯的現實經濟政策和改革問題。在他擔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1979-1994)、中國農業技術經濟研究會理事長(1982-1994)和民主同盟經濟委員會副主任(1987-1997)期間,他組織學術交流,開闢國際聯繫渠道。1979年他奉派出席在加拿大班府舉行的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第17屆大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e Economists,簡稱IAAE)。從那時起,他一直擔任該協會理事至今。1987年他代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與國際協會(IAAE)合作主持了第一次在北京舉辦的國際農業經濟學術研討會。他曾多次參加在國內外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在國際協會(IAAE)1985 年大會上,他被特邀宣讀有關中國農產品市場改革的學術論文。1994年該協會第21屆大會在他缺席的情況下,選他為榮譽終身會員,以表彰他的學術成就和他對協會工作的貢獻。在1980-1994年間,他曾分別與美國的溫洛克國際中心、艾奧華州立大學、德國霍恩海姆大學以及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學建立了合作研究項目,並由他經手選派出一大批學生出國深造。
農業生產經濟理論:中國1964年開始加快了農業技術改造速度,到了20
轉型農業
(2)制度僵化可能帶來成本遞增,報酬遞減。中國20世紀60-70年代出現的成本遞增、報酬遞減現象,直接原因在於投入化肥和勞動力超過了合理界限,超出了最佳投入數量。邊際投入價值大大超過了新增產品價值。根源則是僵化的農村人民公社制度。1979-1984年間在大包干制度下,中國農業創造了高產、高效和高速的奇迹。6種主要糧食作物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1952年為100),從1978年的92,猛升到1981年的134。從這一對比可見,高產高成本並不體現什麼客觀經濟規律,恰恰相反,它是違反客觀經濟規律帶來的惡果。
(3)在重視歷史規律的同時,還需重視短期的資源投入報酬遞增規律。在一段時期內,中國內陸地區計劃分配的化肥數量比較少,又往往在耕地上平均使用。於是單位土地的施肥量常落在邊際投入報酬遞增階段,從而大大減低了化肥增產效力。過猶不及,這是另一種經濟損失。這個問題,在國際經濟學界也常被忽視,但是中國正處在經濟轉軌時期,經濟發展又不平衡,這便成了一個重要的理論與現實問題。
(4)提倡農業綜合技術。實行綜合技術是實現報酬遞增的一項重大措施。根據中國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噸糧田(15000千克/公頃)經驗和國際經驗表明:在單項技術突破的斷續階段,綜合技術的運用仍可作為進一步提高產量和資源報酬的一個重要途徑。
安希伋關於生產經濟學說的論述,可拿《論農業投資報酬運動規律與農產品成本變動趨勢》(1984)和《噸糧田與農業技術政策》(1991)為代表(引文出處見附錄主要著作目錄,下同)。
轉型經濟農產品價格理論:從1979年開始中國著手進行農產品價格改革,核心是糧價改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每一輪糧價改革都是與提高糧價水平結合進行的。這一改革影響廣泛而深刻,不限於農業,而且牽動整個國民經濟。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安希伋從廣泛搜集國外和國內資料入手,分析了以下幾方面的經濟關係:①農產品價格水平變化與農業生產及農民生活的關係;②農產品價格和食品零售價格變化與工資制度、工業成本及城市居民生活的關係;③在多重價格體系下,糧食差價補貼(主要指政府收購價與零售價差額)與財政收支平衡之間的關係;④糧棉比價變化與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⑤農業生產資料與農產品比價的變化對於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分析結果,他提出以下觀點:價格體系是經濟活動的靈魂。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運用計劃價格體系,調整各階層工資和收入水平、資本積累與投資分配、以及經濟結構與財政收支平衡等各方面的關係,積累了豐富經驗。而要進行價格改革,並逐步建立一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格體系,必然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每一輪價格改革都要照顧全局,考慮整體利益和經濟發展的要求,要具體分析上述多項經濟關係的變化。他的結論是: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價格改革必然有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轉型經濟的客觀規律。中外經驗證明,違反了這條規律就需付出代價。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有《對於解決當前糧食價格問題的一種設想》(1983)和《中國農產品價格體制改革與價格政策調整》(1985年,原文為英文)。
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成立大會是在1978年秋初召開的,時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幾個月。那時黨中央提出的農業方針是建立以機械化為中心的現代化農業。農業現代化問題自然就成了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成立大會的主題。在那次大會上,安希伋表述的基本觀點是:農業現代化過程,既是從傳統農業技術向現代科學技術轉化的過程,因而要遵循自然科學規律,同時也是從傳統的自給自足經營形式向商業化農業轉化的過程,也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因此也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並且,農業科學技術提升過程與農業商業化過程必然是互相結合進行的。他論述農業現代化論文的副標題就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安希伋曾經論證過,中國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始於1964年,農業經營形式現代化始於1978年的安徽省小崗村農民首創的大包干制度,並於1983年普及全國農村。他把這看作農業商業化的起點,並且認為:1979-1984年間中國農業高產、高效快速增長奇迹是農業科學技術現代化(1964年以來的技術積累)與新型農業經營形式相結合的典範。大包干制度扭轉了農業生產率下降的趨勢。
1997年他在《論我國農業的三大變化與政策選擇》一文中,論述了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重大成就及其前景。1980-1995年期間,在農業持續增長過程中,以糧、棉、油為代表的自給性和勞動集約型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商品型和相對資本集約型農業產值所佔比重迅速上升,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商業化水平。農民生活資料商品率也達到了67%。於是農產品貯藏、運輸、包裝、加工和銷售便成了中國經濟生活中一個嶄新的領域。安希伋認為,與國際相比,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他舉美國為例,它的農業現代化可從19世紀80年代算起,到了20世紀30年代,R.泰勒教授在所著《農業經濟學原理》一書序言中給美國農業下定義說:“農業是一種技藝,又是一種科學;是一種生計,又是一種買賣。”可見,以泰勒的說法為準,美國開展農業現代化50年之後,農業仍處在半傳統(技藝、生計)半現代化(科學、買賣)狀態之中。相對而言,我國農業現代化才僅有20-30年的歷史,卻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安希伋關注的另一學術領域是中國的農村經濟制度改革。他曾跟蹤研究農業價格體系改革過程和土地制度改革過程。他認為價格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必導致農業經營制度改革,這是經濟改革的核心。從統一計劃的農業經營制度過渡到農家自主的經營制度,要有一段複雜、漫長的道路。從性質上看,其中包含著一個運作機制的根本轉變。從內容上看,經營制度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上所說,農產品價格變動,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城市居民生活、工業成本以及資本積累與財政收支平衡等。土地制度改革也牽動國民經濟的許多方面。在計劃經濟中,這些經濟關係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統一計劃安排的。在農家自主經營條件下,則是通過市場調節的。整個經濟改革也必然是一個漸進過程。20年來中國採取的漸進改革戰略,按照他的分析,是符合事物客觀規律的。一步到位和停步不前,都要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安希伋在所著《中國農業改革的道路——中國模式》中(1994),全面論述了中國農業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改革範圍、深度與過程,社會經濟效果,以及改革現狀與前景。最後總結為中國模式。他得出的結論是:改革不是靠人們靈機一動發起的,動力來源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創立大包干制度的經驗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只有一步步改革才能推動社會經濟一步步發展。社會和諧與凝聚力也才會一步步加強。這是轉型經濟規律。即使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之後,也還有一個制度創新機制問題。根據安希伋的觀察,在實施改革20年之後,1998年政府所採取的公共工程和降低利率政策,刺激經濟的效應仍然遠遠不如市場經濟那麼顯著。他認為,這是過渡時期經濟機制區別於市場經濟機制的一個新的例證。他一向認為,從經濟運轉機制來看,中國過渡時期經濟有他獨具的特點和規律性,他把它叫作轉型經濟。
中共十五屆三中全會《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生產自主權和經營收益權,使之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根據《決定》精神和近年農村改革現狀,安希伋就市場主體進行了分析論證。他認為這是中國農村進入全面改革的信號,也是20年改革成果的積累。農民要真正成為市場主體,還有待於建立土地(使用權)市場和資本市場。為了闡明這個觀點,他寫了一篇題為《我國農村的全面改革》的短文(1999)。
安希伋淡泊名利,終身在大學教書或做研究工作。他工作的信條是:只有總結新經驗,才能增長新知識。經過系統的搜集、分析事物發展過程,才可能認識客觀世界的脈絡系統,從而產生獨立觀點。他尊重前人學術成就,又不為其所囿。
他與同事、同學和睦相處。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生活儉樸,自律嚴謹。雖已過80歲高齡,仍自學不息,時刻關注祖國前途,關注農業的發展。
1 安希伋。陝西農家信貸調查。中農月刊,1942(8):67~79
2 安希伋。糧食增產與農業建設。四川經濟,1945(1):275~282
4 安希伋。試論農業現代化——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見:農業經濟論叢。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5 安希伋。關於農業生產的經濟問題——試論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0(3):1~12
6 安希伋。農業生產經濟學基本原理。見:國外經濟學講座(第五集)。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278~303
7 安希伋。什麼是農業生產中的經濟問題。見:農業經濟論叢。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67~74
8 安希伋。對1990年我國糧食生產與消費狀況的一個估計。見:農業經濟論叢。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
安希伋先生於2009年1月6日逝世后,農經學子在悲痛之餘倡議創立“安希伋農業經濟研究獎勵基金”,不僅可以緬懷安先生為中國農業經濟教學與研究事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也可以為中國農業經濟科研和教學事業的發展盡微薄之力。
倡議立刻得到了海內外學子和同仁的響應,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領導們也對這一倡議給予了高度重視,希望這一想法能得到校內外各界單位和個人的廣泛支持。“中國農業大學教育基會”於2009年11月1日成立,為“安希伋農業經濟研究獎勵基金”的設立創造了有利的操作條件。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啟動“安希伋農業經濟研究獎勵基金”設立籌備和資金募集工作。
2.初始基金捐款截止期限定為2010年3月31日,後續捐款可以繼續,基金本金可以根據後續捐款增加;根據後續捐贈情況,每隔一年對基金進行增資。
3.基金獎勵範圍為中國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研究領域的教師和學生,獎勵對象為:(1)公開發表研究論文(含國內與國際期刊),分設一、二、三等獎;(2)正式出版的研究專著(已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的除外),分設一、二、三等獎;獎勵者數量根據捐款情況而定。
4.基金籌集工作完成後,將舉行基金成立儀式;同時,籌備小組將初始本金一次性轉入“中國農業大學教育基金會”的專款賬戶,由捐贈人代表與中國農業大學教育基金會及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簽署明確三方責任和義務的捐贈協議。
5.由中國農業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專戶管理本基金。中國農業大學教育基金會系中國農業大學發起成立的、負責管理海內外各界捐贈資金的專門機構,由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擔任基金會理事長。基金會嚴格按照捐贈協議管理資金,對所管理的捐贈資金不收取任何管理費,並定期向社會公開基金收支狀況。
6.由捐贈人代表與經濟管理學院協商成立“安希伋農業經濟研究獎勵基金”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以“設立的初步設想”為基礎、按照捐贈協議制訂本基金的具體管理辦法並負責基金的日常管理、負責組織本基金的獎勵活動。獎勵結果和財務情況將向全社會公開。
7.與本基金相關的正式規定在基金成立時,將以捐贈者意願和建議為依據具體制訂。
2.捐贈途徑包括郵局匯款、網上在線捐贈、銀行划賬和現金捐贈四種方式。具體信息見第四節“接受捐贈的途徑”。
3.“中國農業大學教育基金會”將給每一捐贈單位和個人開具捐贈收據和捐贈證書。
4.在徵得捐贈人本人同意的情況下,“中國農業大學教育基金會”將在基金網頁上公布捐贈單位和個人名單。
5.捐贈人有特殊要求和建議時,可與聯繫人溝通。
1.公開發表研究論文(含國內與國際期刊),分設一、二、三等獎;
2.正式出版的研究專著(已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的除外),分設一、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