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是浙江嵊州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嵊州竹編工藝分佈在全市的產竹區,其中上規模的有市區、長樂、崇仁黃澤、通源、石璜、甘霖等地區。竹編始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當時,勤勞聰慧的中國勞動人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編製簡易的用具。漢晉時期,竹編往精細方面發展。明清兩代,竹編工藝水平進一步提高,竹編器皿成為民間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清光緒年間,出現了竹編作坊。據《嵊縣誌》記載,清光緒初,細篾匠達90多人,以蒼岩一帶最多。民國26年(1937)“葉廣華”篾籃榮獲“浙贛特產聯合展覽會”優等獎。

2006年5月20日,嵊州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源流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始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勤勞聰慧的中國勞動人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編製簡易的用具,編織出"方格紋"、"米字紋"、"人字紋"等紋樣。至漢晉時工藝已臻精細。明清兩代,嵊州竹編工場生產的竹製品已相當精緻,竹編成為民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並遠銷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嵊州竹編成為國內聞名的民間工藝。清光緒年間,嵊州出現竹編作坊,以編製挈籃、考籃、香籃、食籃、食籃、鞋籃等細篾竹編器皿為主。
新中國成立后,嵊州竹編已從傳統的工藝品發展成為堪稱世界一絕的藝術奇葩。竹編藝人合作辦場,創立了嵊縣(州)篾業產銷工場,后改名工藝竹編廠,被譽為"中外竹編第一家"。
20世紀80年代初,全市常年從事竹編行業的有3萬多人,形成了一批專業企業和專業村、專業戶;到1988年,嵊州竹編已開發和研製了360多種編織圖案、6000多個花色品種,創新了漂白、花筋、藍胎漆、防蛀、脫脂、模擬動物等六項工藝,有"中外竹編第一家"之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竹編之鄉"。

藝術特色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通常取料於當地盛產的各種堅韌挺拔的翠竹,如水竹早竹毛竹等。劈成的篾絲細如髮,篾片薄如紙,可以編成各種各樣的造型。
嵊州竹編以編織精巧、工藝繁多、花色豐富著稱。嵊州竹編有籃、盤、罐、盒、瓶、屏風、動物、人物、建築物、傢具、燈具、器具等12個大類,6000多個花色品種。
其製作工藝較為複雜,一般要經過設計、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絲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編織、雕花配件、裝配、油漆等工序,僅竹絲篾片工藝就有剖青、鋸竹、卷竹、剖竹、開間、烤色、劈篾、劈絲、抽篾、刮絲、刮篾等眾多步驟,編織技法更有龜背、插筋、彈花、穿絲等一百多種。
嵊州竹編有竹編模擬動物、漂白、花筋、藍胎漆四個特色品種,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飛》、《蘇武牧羊》、《昭陵六駿》等。竹編《九獅舞繡球》陳列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深受好評;竹編《滄海還珠》作為浙江省人民政府贈給澳門特區新政府的禮品,引來一片讚譽之聲。
嵊州竹編的編織方法粗細並存。細者能在一寸長度內編進150根竹絲,精巧細膩,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彈性,巧插靈編,粗獷豪放,工緻質樸。
在長期的創作生涯中,嵊州竹編藝人們創新了漂白、花筋、藍胎漆、防蛀、脫脂、模擬動物等六項工藝,首創並形成了四大工藝特徵:竹編模擬動物、竹絲篾片的漂白、篾片燙印花筋和藍胎漆器。所謂"花筋"工藝,是把印有各種圖案的篾片,插在器物的中間和兩端,印花一般有單層、雙層和多層套色之分,頗具裝飾效果。

傳承意義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
嵊州工藝竹編以造型精巧、編織細膩、氣韻生動而著稱,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譽滿中外。到20世紀八十年代,嵊州竹編已暢銷到日本、美國、義大利、德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東方珍寶"、"世上精品"的讚譽,其中竹編"白尾海雕"受到美國總統卡特和鄧小平同志的讚揚;竹編"奔馬"得到了江澤民同志的讚揚。
嵊州竹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除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外,還為研究竹編生產歷史和江南農村的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考察線索。20世紀90年代以後,各式各樣的塑料製品代替了竹編日用品,竹編需求量日益減少,竹編藝人難以為繼,嵊州工藝竹編廠已於2002年11月停產,嵊州竹編後繼乏人,亟待搶救、扶持。
圖:竹編《滄海還珠》是浙江省人民政府贈給澳門特區新政府的禮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嵊州市的俞樟根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材料與加工


一、竹編常用竹種
1、毛竹,又名“楠竹”、“孟宗竹”、“貓頭竹”,是竹類植物中分佈最廣、材質最好、用途最多的優良竹種。毛竹材質堅硬強韌,不易開裂,文理平直,性能良好,在工藝竹編中用途最廣,可以編織製作各種用途的竹編製品。由於竹壁厚,牢度強,因此,毛竹常用於竹編產品的骨架,如夾扣、提柄、擺腳、底盤。
2、早竹。早竹紋理直順,材質堅韌,拉力強,可劈成纖細的竹絲。竹絲片易染色,也易漂白,但竹節較脆,容易裂,常用於普及型產品和中檔產品的編織。
3、水竹,又名“煙竹”。水竹纖維細,既柔軟有結實,紋路緊密,竹節較平,可劈較為精細的竹絲,色也比早竹純凈,是編織的好材料,常用於圖案花紋的畫面編織。
4、青籬竹,又名“茶桿竹”、“沙白竹”。產地不在嵊州,是從外地採購來的。青籬竹平直光滑,竹身勻稱,質地堅韌,文理平直,富有彈性,能開啟極細的絲,是編織精細產品的極好材料。
二、竹編常用手工用具
1、篾尺,主要用於丈量尺寸和編織是挑起經篾、穿插緯篾之用。
2、篾刀,是竹編藝人的主要工具,破竹、啟篾、分絲等操作都離不開它。
3、劍刀,是一種使竹片、篾絲達到寬窄一致的工具。
4、刮刀,專門用來刮篾、渾絲的刀具。
5、手鑽,是竹編產品鑽孔的工具,如夾口地膠合、產品的封口。
6、卷刨,又稱“一字刨”,用來刨光竹編中的夾料、提手等部件。
7、榔頭,竹編榔頭比木工榔頭小巧,在竹編品裝配時作敲竹竿、圓釘之用。
8、銼刀,常見的有尖頭銼刀和平頭銼刀,用於銼產品的夾料或環料,使其平整。
三、竹編機械的創新
1958年,由張金樵、張森元、俞樟根等人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劈篾機和刮篾機,功效比手工提高十六倍,改變了劈篾用牙咬、刮篾要彎腰的狀況。
1967年,由馬高華設計製造出第一台印花機,運用在篾片地花筋工藝上,產生了一定的功效。
1970年,由俞樟根、吳繼瑞創製的分絲機,用於篾片地分絲,構造簡單,操作簡單方便。
1977年,水簾式無溶劑恆溫噴漆機仿製成功。
1981年,自行設計製造滾動式燙金機,具有效率高、結構合理、省電、安全等優點,進一步完善了燙金工藝
1985年,由蔡永才等人試製了刨夾機,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四十倍。

代表人物


1、俞樟根(1932—),嵊州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是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評為、全國第七屆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八屆人大代表。1966年,俞樟根在有關人員的配合下,首創了主編模擬動物《大象》和《公雞》。1976年,在設計、造型及編製人員的配合下,主持創作了金魚盤及《老壽星》、《九獅舞繡球》、《蘇武牧羊》、《麻姑獻壽》、《還我河山》、《牡丹亭》、《越鄉古戲台》、《秦陵銅車馬》等大型竹編精品,作品多次參加了國內外舉辦的博覽會和展銷會,獲得多個獎勵。
2、曹水根(187—1962),出生於新昌縣,十八歲來到嵊縣,后在縣城東前街自創“曹大興”牌子從事細竹篾工藝,專制套籃、食籃、香籃等民間傳統工藝籃。1925年,應上海哈同花園老闆之邀,用細竹篾編織了一批煙盒,受到英國用戶的讚賞。1949年底,曹水根成為了工廠中的技術骨幹。1955年3月,創製了六角花籃,在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展出,後轉至法國巴黎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榮獲三等獎,照片登載在1956年十二期《人民畫報》上。
3、俞祥老(1913—1958),著名竹編藝人。1949年,城關鎮篾作業工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后被推選為主席。1957年1月,歷時四個月,用四千兩百根金竹絲編織成毛主席像。這些作品成為20世紀50年代嵊縣竹編代表作,對以後的竹編工藝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4、馬高華(1923—2000),工藝美術師,1937年畢業於上海世恩職業中學美術專業,從事竹編研究以來,設計新產品二百餘種,設計創作了《和平鴿》及八角盒、漂白盒、企鵝罐、燙金花瓶等三十餘種竹編品,並對竹編製品防蛀防霉科研有較大貢獻,曾獲浙江省科技大會三等獎。
5、范平潮(1933— ),工藝美術師,曾任嵊縣工藝竹編廠技術副廠長。專長工藝竹編,創製《花塔》、《六和塔》、《龍舟》等兩百件余件,作品先後赴美、英、日、德等國家展出。曾榮獲“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優秀質量管理工作者”稱號。1983年受聘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6、徐華鐺(1944— ),中國竹工藝大師,紹興市第二、三、四屆政協委員。1960年就讀於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專業,1983年結業於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長期致力於傳統藝術和竹子工藝研究,出版有《中國竹藝術》、《竹編》、《中國竹刻竹雕藝術》等專著四十三部。
7、錢兆雲(1943— ),工藝美術師,嵊州竹編廠副廠長。長期從事工藝竹編創新設計工作,創製作品數百件。其中與人合作創製的大型立屏《昭陵六駿》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竹編工藝品,獲1986年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創作設計一等獎,竹編《白孔雀》多次在國際博覽會、展覽會展出。

代表作品


《奔馬》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
竹編《奔馬》受到江總書記的讚譽:一九九四年九月二十六日晚,江澤民總書記在參觀林業部舉辦的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全國林產品博覽會浙江館時,捧著嵊州工藝竹編廠生產的《奔馬》,贊"有中國民族特色",並高興地說:"這匹馬很有氣勢,很象徐悲鴻畫的《奔馬》。
《山鷹》
《山鷹》飛進美國白宮:竹編"山鷹"都是用竹絲、竹片製作起來的,竹編藝人們匠心獨運,別開生面,用編織、插片、彈蔑等竹編技藝使"山鷹"神形酷肖,栩栩如生。1977年初,鄧小平副總理訪問美國期間,到白宮拜會了當時總統卡特,在總統辦公室里,兩位國家領導人饒有興趣地欣賞過這隻山鷹,一時傳為中美友好的佳話。
大型立屏《昭陵六駿》
大型立屏《昭陵六駿》轟動英倫三島:"昭陵六駿"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竹編工藝品。1984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世界理想家庭博覽會上引起轟動,王妃黛安娜親自為這座作品剪綵,在近百萬觀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竹編立屏"昭陵六駿"長8.22米,高2.35米,厚0.68米,創作歷時一年,投工一萬餘,藝人們把菊花串絲、龜背、彈花等一百五十餘種傳統工藝編製技法,經過創新后,溶匯在這件大型作品中,整座立屏集古今中外竹編工藝的全部技法精華,被專家們稱為稀世珍寶。
人物精品《岳飛》
人物精品《岳飛》立馬東歐北飛:竹編精品"岳飛",造型生動,編工精巧,氣勢磅礴,作品長110厘米,高116厘米,編製這種產品中,創製者充分發揮了竹編工藝的特長,以精緻細密的手法,交錯變化運用經蔑和緯蔑,人物編得嚴密完整、渾然一體。該人物精品是一件出類拔萃的竹編佳作。在香港展出時,被港澳各界人事譽為大陸珍品。曾多次參加在東歐、北美等地舉行的國際博覽會、展銷會。

困境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
經濟效益下滑帶來的連鎖反應是嵊州竹編面臨失傳問題。 “年輕人都不肯學了。他們寧可做點小生意,或是去周圍的領帶廠學做領帶。”70歲的俞樟根是老一輩竹編大師,徐華鐺都是他徒弟,“這也不能全怪他們。做竹編一個月最多500元的收入,去領帶廠打工,還能賺個1500元。”記者在嵊州當地了解到,整個嵊州還能把竹編做起來的總共也就100多人。年齡最小的也已是40多歲,他們還在零零星星地干著個體竹編生意。“想一想當年和如今對比,確實讓人遺憾。”當年的老工人依稀記得1982年,竹編“燙金花瓶”在廣交會一次性成交36萬隻,開創廣交會一次性成交量新紀錄的盛況。這個自1979年以來相繼獲得國家銀質獎、全國金杯獎、出口產品金牌獎。1999年12月,作品“滄海還珠”還被省政府作為禮品贈送給澳門特別行政區。

轉機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
儘管如此,在這個有著“中外竹編第一家”之譽、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竹編之鄉”的嵊州,老百姓還是沒有對這一傳承了2000年的老工藝絕望。讓他們高興的是,嵊州竹編被紹興市政府申報為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消息傳開后,許多老竹編藝人都奔走相告。 “畢竟我們有著12大類6000多個花色品種的產品,還有漂白、花筋、藍胎漆、防蛀、脫脂、模擬動物等6項工藝創新,如果真有政府扶持,一定還有希望。”徐華鐺對記者說。當然,轉機的出現也並非是重新崛起的必然徵兆。嵊州竹編要想要有所作為,面臨著許多現實困難。當地老藝人對記者說,首先得有海外市場的支持,對這一產品已經因惡性競爭而對國內市場失去吸引力。此外,新的竹編藝人也得趕緊培養。不久前,一名德國商人來嵊州,參觀了尚在生產“白尾海雕”的竹編廠,立即表示願意投資。“這也許是個信號。”徐華鐺說道。更令人欣慰的是,記者從嵊州市政府獲悉,為保護嵊州竹編,當地政府不僅把它列入越鄉文化名市建設的重要內容,全面開展傳承和保護,還在規劃的中國民間工藝城內設立“嵊州竹編展覽館”,開設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組建嵊州市竹編文化研究會等,努力使竹編工藝在新時期得到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