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是浙江嵊州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嵊州竹編工藝分佈在全市的產竹區,其中上規模的有市區、長樂、崇仁、黃澤、通源、石璜、甘霖等地區。竹編始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當時,勤勞聰慧的中國勞動人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編製簡易的用具。漢晉時期,竹編往精細方面發展。明清兩代,竹編工藝水平進一步提高,竹編器皿成為民間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到清光緒年間,出現了竹編作坊。據《嵊縣誌》記載,清光緒初,細篾匠達90多人,以蒼岩一帶最多。民國26年(1937)“葉廣華”篾籃榮獲“浙贛特產聯合展覽會”優等獎。
2006年5月20日,嵊州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嵊州竹編
新中國成立后,嵊州竹編已從傳統的工藝品發展成為堪稱世界一絕的藝術奇葩。竹編藝人合作辦場,創立了嵊縣(州)篾業產銷工場,后改名工藝竹編廠,被譽為"中外竹編第一家"。
20世紀80年代初,全市常年從事竹編行業的有3萬多人,形成了一批專業企業和專業村、專業戶;到1988年,嵊州竹編已開發和研製了360多種編織圖案、6000多個花色品種,創新了漂白、花筋、藍胎漆、防蛀、脫脂、模擬動物等六項工藝,有"中外竹編第一家"之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竹編之鄉"。
嵊州竹編以編織精巧、工藝繁多、花色豐富著稱。嵊州竹編有籃、盤、罐、盒、瓶、屏風、動物、人物、建築物、傢具、燈具、器具等12個大類,6000多個花色品種。
其製作工藝較為複雜,一般要經過設計、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絲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編織、雕花配件、裝配、油漆等工序,僅竹絲篾片工藝就有剖青、鋸竹、卷竹、剖竹、開間、烤色、劈篾、劈絲、抽篾、刮絲、刮篾等眾多步驟,編織技法更有龜背、插筋、彈花、穿絲等一百多種。
嵊州竹編有竹編模擬動物、漂白、花筋、藍胎漆四個特色品種,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飛》、《蘇武牧羊》、《昭陵六駿》等。竹編《九獅舞繡球》陳列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深受好評;竹編《滄海還珠》作為浙江省人民政府贈給澳門特區新政府的禮品,引來一片讚譽之聲。
嵊州竹編的編織方法粗細並存。細者能在一寸長度內編進150根竹絲,精巧細膩,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彈性,巧插靈編,粗獷豪放,工緻質樸。
在長期的創作生涯中,嵊州竹編藝人們創新了漂白、花筋、藍胎漆、防蛀、脫脂、模擬動物等六項工藝,首創並形成了四大工藝特徵:竹編模擬動物、竹絲篾片的漂白、篾片燙印花筋和藍胎漆器。所謂"花筋"工藝,是把印有各種圖案的篾片,插在器物的中間和兩端,印花一般有單層、雙層和多層套色之分,頗具裝飾效果。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除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外,還為研究竹編生產歷史和江南農村的民俗民情提供了重要的考察線索。20世紀90年代以後,各式各樣的塑料製品代替了竹編日用品,竹編需求量日益減少,竹編藝人難以為繼,嵊州工藝竹編廠已於2002年11月停產,嵊州竹編後繼乏人,亟待搶救、扶持。
圖:竹編《滄海還珠》是浙江省人民政府贈給澳門特區新政府的禮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嵊州市的俞樟根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一、竹編常用竹種
1、毛竹,又名“楠竹”、“孟宗竹”、“貓頭竹”,是竹類植物中分佈最廣、材質最好、用途最多的優良竹種。毛竹材質堅硬強韌,不易開裂,文理平直,性能良好,在工藝竹編中用途最廣,可以編織製作各種用途的竹編製品。由於竹壁厚,牢度強,因此,毛竹常用於竹編產品的骨架,如夾扣、提柄、擺腳、底盤。
2、早竹。早竹紋理直順,材質堅韌,拉力強,可劈成纖細的竹絲。竹絲片易染色,也易漂白,但竹節較脆,容易裂,常用於普及型產品和中檔產品的編織。
3、水竹,又名“煙竹”。水竹纖維細,既柔軟有結實,紋路緊密,竹節較平,可劈較為精細的竹絲,色也比早竹純凈,是編織的好材料,常用於圖案花紋的畫面編織。
二、竹編常用手工用具
1、篾尺,主要用於丈量尺寸和編織是挑起經篾、穿插緯篾之用。
3、劍刀,是一種使竹片、篾絲達到寬窄一致的工具。
4、刮刀,專門用來刮篾、渾絲的刀具。
5、手鑽,是竹編產品鑽孔的工具,如夾口地膠合、產品的封口。
6、卷刨,又稱“一字刨”,用來刨光竹編中的夾料、提手等部件。
8、銼刀,常見的有尖頭銼刀和平頭銼刀,用於銼產品的夾料或環料,使其平整。
三、竹編機械的創新
1958年,由張金樵、張森元、俞樟根等人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劈篾機和刮篾機,功效比手工提高十六倍,改變了劈篾用牙咬、刮篾要彎腰的狀況。
1967年,由馬高華設計製造出第一台印花機,運用在篾片地花筋工藝上,產生了一定的功效。
1970年,由俞樟根、吳繼瑞創製的分絲機,用於篾片地分絲,構造簡單,操作簡單方便。
1981年,自行設計製造滾動式燙金機,具有效率高、結構合理、省電、安全等優點,進一步完善了燙金工藝。
1985年,由蔡永才等人試製了刨夾機,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四十倍。
1、俞樟根(1932—),嵊州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是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評為、全國第七屆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八屆人大代表。1966年,俞樟根在有關人員的配合下,首創了主編模擬動物《大象》和《公雞》。1976年,在設計、造型及編製人員的配合下,主持創作了金魚盤及《老壽星》、《九獅舞繡球》、《蘇武牧羊》、《麻姑獻壽》、《還我河山》、《牡丹亭》、《越鄉古戲台》、《秦陵銅車馬》等大型竹編精品,作品多次參加了國內外舉辦的博覽會和展銷會,獲得多個獎勵。
2、曹水根(187—1962),出生於新昌縣,十八歲來到嵊縣,后在縣城東前街自創“曹大興”牌子從事細竹篾工藝,專制套籃、食籃、香籃等民間傳統工藝籃。1925年,應上海哈同花園老闆之邀,用細竹篾編織了一批煙盒,受到英國用戶的讚賞。1949年底,曹水根成為了工廠中的技術骨幹。1955年3月,創製了六角花籃,在第二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上展出,後轉至法國巴黎參加巴黎世界博覽會,榮獲三等獎,照片登載在1956年十二期《人民畫報》上。
3、俞祥老(1913—1958),著名竹編藝人。1949年,城關鎮篾作業工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后被推選為主席。1957年1月,歷時四個月,用四千兩百根金竹絲編織成毛主席像。這些作品成為20世紀50年代嵊縣竹編代表作,對以後的竹編工藝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4、馬高華(1923—2000),工藝美術師,1937年畢業於上海世恩職業中學美術專業,從事竹編研究以來,設計新產品二百餘種,設計創作了《和平鴿》及八角盒、漂白盒、企鵝罐、燙金花瓶等三十餘種竹編品,並對竹編製品防蛀防霉科研有較大貢獻,曾獲浙江省科技大會三等獎。
5、范平潮(1933— ),工藝美術師,曾任嵊縣工藝竹編廠技術副廠長。專長工藝竹編,創製《花塔》、《六和塔》、《龍舟》等兩百件余件,作品先後赴美、英、日、德等國家展出。曾榮獲“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優秀質量管理工作者”稱號。1983年受聘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審委員會委員。
6、徐華鐺(1944— ),中國竹工藝大師,紹興市第二、三、四屆政協委員。1960年就讀於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專業,1983年結業於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長期致力於傳統藝術和竹子工藝研究,出版有《中國竹藝術》、《竹編》、《中國竹刻竹雕藝術》等專著四十三部。
7、錢兆雲(1943— ),工藝美術師,嵊州竹編廠副廠長。長期從事工藝竹編創新設計工作,創製作品數百件。其中與人合作創製的大型立屏《昭陵六駿》為目前國內最大的竹編工藝品,獲1986年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創作設計一等獎,竹編《白孔雀》多次在國際博覽會、展覽會展出。
《奔馬》
嵊州竹編
《山鷹》
《山鷹》飛進美國白宮:竹編"山鷹"都是用竹絲、竹片製作起來的,竹編藝人們匠心獨運,別開生面,用編織、插片、彈蔑等竹編技藝使"山鷹"神形酷肖,栩栩如生。1977年初,鄧小平副總理訪問美國期間,到白宮拜會了當時總統卡特,在總統辦公室里,兩位國家領導人饒有興趣地欣賞過這隻山鷹,一時傳為中美友好的佳話。
大型立屏《昭陵六駿》
大型立屏《昭陵六駿》轟動英倫三島:"昭陵六駿"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竹編工藝品。1984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世界理想家庭博覽會上引起轟動,王妃黛安娜親自為這座作品剪綵,在近百萬觀眾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竹編立屏"昭陵六駿"長8.22米,高2.35米,厚0.68米,創作歷時一年,投工一萬餘,藝人們把菊花串絲、龜背、彈花等一百五十餘種傳統工藝編製技法,經過創新后,溶匯在這件大型作品中,整座立屏集古今中外竹編工藝的全部技法精華,被專家們稱為稀世珍寶。
人物精品《岳飛》
人物精品《岳飛》立馬東歐北飛:竹編精品"岳飛",造型生動,編工精巧,氣勢磅礴,作品長110厘米,高116厘米,編製這種產品中,創製者充分發揮了竹編工藝的特長,以精緻細密的手法,交錯變化運用經蔑和緯蔑,人物編得嚴密完整、渾然一體。該人物精品是一件出類拔萃的竹編佳作。在香港展出時,被港澳各界人事譽為大陸珍品。曾多次參加在東歐、北美等地舉行的國際博覽會、展銷會。
嵊州竹編
嵊州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