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0年

940年

紀年

庚子年(鼠年)

後晉天福五年

吳越天福五年

閩永隆二年

於闐同慶二十九年

契丹會同三年

南漢大有十三年

荊南天福五年

馬楚天福五年

后蜀廣政三年

南唐升元四年

紀年


庚子年(鼠年)
後晉天福五年
吳越天福五年
閩永隆二年
於闐同慶二十九年
契丹會同三年
南漢大有十三年
荊南天福五年
馬楚天福五年
后蜀廣政三年
南唐升元四年

本年年表


翰林院楚立溪州銅柱
後晉天福五年(940)二月,楚收服溪、錦、獎三州諸蠻,楚王馬希范以銅五千斤鑄柱,立於溪州(今湖南古丈東北),銅柱高一丈二尺,呈六棱形,內空,上鑄銘文二千一百一十八字,由天策府學士李弘皋撰文,保存至今。據銘文,楚平諸蠻后,仍以彭士愁為溪州刺史,彭氏諸子及將吏仍復舊職,賞賜有差;併發放廩粟賑貧;遷溪州城於平岸。並規定,歸順后賦稅依舊制;本州賦租留州自用;諸部不許侵鄰州劫掠,誘納逃戶;楚不向溪徵兵抽差等等。
閩廣度僧人
閩歷代君主均奉道佞佛,永隆二年(940),閩帝王曦度民為僧,因閩賦役頗重,所以百姓為避重賦大多願出家,度僧竟達一萬一千人。
後晉廢置翰林院
後晉天福五年(940)九月,後晉廢翰林學士院,所掌之事歸中書舍人。至開運元年(944)六月,復置。
南唐建廬山國學
南唐升元四年(940)、後晉天福五年,南唐於廬山白鹿洞建學館,置田供給學員用度,由李善道為洞主,號"廬山國學"。至宋代,在此基礎上形成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
文化紀事 趙崇祚編《花間集
后蜀廣政三年(940)、後晉天福五年,趙崇祚編《花間集》十卷。趙崇祚字弘基,生平不詳,后蜀官衛尉少卿。《花間集》收錄了溫庭筠以下晚唐、五代詞十八家,其中有不少作品依靠本集保存下來。此集流傳至今。
可洪撰成《大藏經音義隨函錄》
漢中沙門可洪從唐長興二年(931)到天福五年(940),歷時四年撰成《大藏經音義隨函錄》,進上,命入大藏。可洪,秦人。初習儒業,能文。皈依佛教,博通經籍。《隨函錄》三十卷,訂正了玄庄、厚師、謙師、郭逐各家的錯訛。
雜譚逸事
翰林院遺址後晉天福五年(940)二月初一,沙州(今甘肅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卒,後晉贈太師,以其子曹元德襲歸義軍節度使位。
閩王曦、王延政兄弟相鬩
閩永隆二年(940)正月,早已有間隙的閩帝王曦與弟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王延政兄弟,終於刀兵相見,互相攻伐。王曦自上年即位后,驕淫苛虐,猜忌宗室,派親信業翹監建州軍,杜漢崇監南鎮軍。業、杜二人爭相向王曦告發王延政的私事。業翹因與王延政議事意見不同,以謀反斥王延政,王延政欲斬業翹,業翹逃入南鎮。王延政發兵攻南鎮,業、杜二人逃回福州。王曦派潘師逵、吳行真率四萬兵馬攻王延政,王延政向吳越求援。二月,吳越錢元瓘不顧宰相林鼎之諫,派仰仁銓、薛萬忠領兵四萬援王延政。三月,王延政連敗潘師逵,殺千餘人,斬潘師逵。吳行真不戰而逃,損失萬餘人。王延政乘勝取永平、順昌二城,軍勢大盛。四月,吳越援軍到建州,王延政因福州軍已經敗退,請吳越軍回師,遭拒絕,仰仁銓等在建州城西北紮營。王延政反過來向王曦求援。王曦一面派二萬人增援建州,一面派兵切斷吳越軍糧道。五月,王延政出兵攻吳越軍,吳越軍因久雨糧盡,大敗,傷亡數以萬計。南唐李升派人調解王氏兄弟,六月,王延政與王曦於王審知陵前盟誓,但兄弟之間相互猜忌則依然如故。

史料記載


曹元德繼掌歸義軍
後晉天福五年(940)二月初一,沙州(今甘肅敦煌)歸義軍節度使曹議金卒,後晉贈太師,以其子曹元德襲歸義軍節度使位。
閩王曦、王延政兄弟相鬩
閩永隆二年(940)正月,早已有間隙的閩帝王曦與弟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王延政兄弟,終於刀兵相見,互相攻伐。王曦自上年即位后,驕淫苛虐,猜忌宗室,派親信業翹監建州軍,杜漢崇監南鎮軍。業、杜二人爭相向王曦告發王延政的私事。業翹因與王延政議事意見不同,以謀反斥王延政,王延政欲斬業翹,業翹逃入南鎮。王延政發兵攻南鎮,業、杜二人逃回福州。王曦派潘師逵、吳行真率四萬兵馬攻王延政,王延政向吳越求援。二月,吳越錢元瓘不顧宰相林鼎之諫,派仰仁銓、薛萬忠領兵四萬援王延政。三月,王延政連敗潘師逵,殺千餘人,斬潘師逵。吳行真不戰而逃,損失萬餘人。王延政乘勝取永平、順昌二城,軍勢大盛。四月,吳越援軍到建州,王延政因福州軍已經敗退,請吳越軍回師,遭拒絕,仰仁銓等在建州城西北紮營。王延政反過來向王曦求援。王曦一面派二萬人增援建州,一面派兵切斷吳越軍糧道。五月,王延政出兵攻吳越軍,吳越軍因久雨糧盡,大敗,傷亡數以萬計。南唐李升派人調解王氏兄弟,六月,王延政與王曦於王審知陵前盟誓,但兄弟之間相互猜忌則依然如故。
安州叛晉附南唐
後晉天福五年(940)、南唐升元四年四月,後晉以前橫海節度使馬全節代李金全為安遠節度使。五月,李金全在寵吏胡漢筠的勸說下舉安州(今湖北安陸)叛晉附南唐。五月,晉以馬全節率汴、汝、洛等十二州兵力討李金全,保大節度使安審暉為副。南唐則派鄂州屯營使李承裕、段處恭領三千兵迎李金全。六月初九,李承裕等到安州,李金全率部投南唐軍,安州的將吏、資財全部為南唐所奪。次日,馬全節與李承裕交戰,大敗南唐軍,李承裕等掠安州后南逃,又連續為晉副將安審暉所敗,段處恭戰死,李承裕為俘。馬全節斬李承裕及一千五百南唐士兵,將監軍杜光業等五百餘人送歸大梁(今河南開封),後晉高祖石敬瑭均釋而遣返。此役南唐共損兵折將四千。
趙崇祚編《花間集
后蜀廣政三年(940)、後晉天福五年,趙崇祚編《花間集》十卷。趙崇祚字弘基,生平不詳,后蜀官衛尉少卿。《花間集》收錄了溫庭筠以下晚唐、五代詞十八家,其中有不少作品依靠本集保存下來。此集流傳至今。
可洪撰成《大藏經音義隨函錄》
漢中沙門可洪從唐長興二年(931)到天福五年(940),歷時四年撰成《大藏經音義隨函錄》,進上,命入大藏。可洪,秦人。初習儒業,能文。皈依佛教,博通經籍。《隨函錄》三十卷,訂正了玄庄、厚師、謙師、郭逐各家的錯訛

大事


(1)春,正月,帝引見閩使鄭元弼等。元弼曰:“王昶蠻夷之君,不知禮義,陛下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臣將命無狀,願伏以贖昶罪。”帝憐之,辛未,詔釋元弼等。
(1)春季,正月,後晉高祖接見閩國來使鄭元弼等。鄭元弼說:“王昶是蠻夷的君主,不懂得禮儀,陛下聽到他的善言不足為喜,惡言不足為怒。我受他的差遣,辦事不得體,願意接受斧質腰斬之刑以贖王昶的罪過。”後晉高祖可憐他,辛未(初五),下詔釋放了鄭元弼等人。
(2)楚劉等因大風,以火箭焚彭士愁寨而攻之,士愁帥麾下逃入獎、錦深山,乙未,遣其子師帥諸酋長納溪、錦、獎三州印,請降於楚。
(2)楚國劉等借著大風,用火箭焚燒彭士愁的山寨,向他進攻,彭士愁率領他指揮下的兵逃入獎州、錦州的深山,乙未(二十九日),遣派他的兒子彭師率領諸酋長獻納溪、獎、錦三州的印信,請求向楚國投降。
(3)二月,庚戌,北都留守、同平章事安彥威入朝,上曰:“吾所重者信與義。昔契丹以義救我,我今以信報之;聞其徵求水已,公能屈節奉之,深稱朕意。”對曰:“陛下以蒼生之故,猶卑辭厚幣以事之,臣何屈節之有!”上悅。
(3)二月,庚戌(十四日),北都太原留守、同平章事安彥威入京朝見,後晉高祖說:“我所重視的是信與義。從前契丹出於道義救援於我,我現在用信守協約來報答他;聽說他們不斷地征索求取,您能委曲自己的節操來侍奉他,是很能稱合朕的意圖的。”安彥威回答說:“陛下為了蒼生百姓,尚且卑詞厚幣來對待他,臣有什麼屈節可說!”後晉高祖很高興。
(4)劉引兵還長沙。楚王希范徙溪州於便地,表彭士愁為溪州刺史,以劉為錦州刺史;自是群蠻服於楚。希范自謂伏波之後,以銅五千斤鑄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銘誓狀於上,立之溪州。
(4)劉領兵回師長沙。楚王馬希范把溪州的治所遷移到離楚境近便於制命的地方,表奏彭士愁為溪州刺史,任用劉為錦州刺史;從此群蠻歸服於楚國。馬希范自稱漢代馬援的的後人,便用銅五千斤鑄立一個銅柱,高一丈二尺,埋入地下六尺,銘刻誓詞在柱上,把它立在溪州。
(5)唐康化節度使兼中書令楊璉竭平陵還,一夕,大醉,卒於舟中,追封謚曰弘農靖王。
(5)南唐康化節度使兼中書令楊璉進謁埋葬其父吳讓皇楊溥的平陵歸來,一個晚上,飲酒大醉,在船中去世。南唐主追封他謚號為弘農靖王。
(6)閩王曦既立,驕淫苛虐,猜忌宗族,多尋舊怨。其弟建州刺史延政數以書諫之,曦怒,復書罵之;遣親吏業翹監建州軍,教練使杜漢崇監南鎮軍,二人爭捃延政陰事告於曦,由是兄弟積相猜恨。一日,翹與延政議事不葉,翹訶之曰:“公反邪!”延政怒,欲斬翹;翹奔南鎮,延政發兵就攻之,敗其戍兵。翹、漢崇奔福州,西鄙戍兵皆潰。
(6)閩主王曦即位以後,驕奢淫逸,酷苛暴虐,猜忌宗族,常常尋找舊怨加以報復。他的弟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次上書勸諫他,王曦發怒,復書責罵王延政;派遣親信官吏業翹監察建州軍,教練使杜漢崇監福州與建州之間的南鎮軍。這兩個人爭著搜集王延政的陰私之事向王曦報告,因此兄弟二人長期相互猜忌怨恨。有一天,業翹與王延政議論事情意見不和,業翹呵斥王延政說:“你要造反啊!”王延政發怒,要殺業翹;業翹奔向南鎮,王延政發兵到南鎮攻擊他,打敗了南鎮的守兵,業翹、杜漢崇奔向福州,西郊邊境的守兵都潰散了。
二月,曦遣統軍使潘師逵、吳行真將兵四萬擊延政。師逵軍於建州城西,行真軍於城南,皆阻水置營,焚城外廬舍。延政求救於吳越,壬戌,吳越王元遣寧國節度使、同平章事仰仁詮、內都監使薛萬忠將兵四萬救之,丞相林鼎諫,不聽。三月,戊辰,師逵分兵三千,遣都軍使蔡弘裔將之出戰,延政遣其將林漢徹等敗之於茶山,斬首千餘級。
二月,王曦派遣統軍使潘師逵、吳行真統兵四萬攻打王延政。潘師逵屯軍在建州城西,吳行真屯軍在建州城南,都隔著水設置營地,焚燒了城外的房舍。王延政求救於吳越,壬戌(二十六日),吳越王錢元派寧國節度使、同平章事仰仁詮、內都監使薛萬忠統兵四萬去救援他;閩國丞相林鼎諫阻王曦,不聽。三月,戊辰(初二),潘師逵分兵三千,派都軍使蔡弘裔領著他們出戰。王延政派其將林漢徹等在茶山把他們打敗,斬首千餘級。
(7)安彥威、王建立皆請致仕;不許。辛未,以歸德節度使、侍衛馬步都指揮使、同平章事劉知遠為鄴都留守,徙彥威為歸德節度使,加兼侍中。癸酉,徙建立為昭義節度使,進爵韓王;以建立遼州人,割遼、沁二州隸昭義,徙建雄節度使李德為北都留守。
(7)安彥威、王建立都向後晉高祖請求退休;後晉高祖不準許。辛未(初五),任用歸德節度使、侍衛馬步都指揮使、同平章事劉知遠為鄴都留守,調遷安彥威為歸德節度使,加官兼任侍中。癸酉(初七),調遷王建立為昭義節度使,進爵為韓王;因為王建立是遼州人,割划遼、沁二州隸屬於昭義軍。調遷建雄節度使李德為北都留守。
(8)山南東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安從進恃其險固,陰蓄異謀,擅邀取湖南貢物,招納亡命,增廣甲卒;元隨都押牙王令謙、押牙潘知麟諫,皆殺之。及王建立徙潞州,帝使問之曰:“朕虛青州以待卿,卿有意則降制。”從進對曰:“若移青州置漢南,臣即赴鎮。”帝不之責。
(8)山南東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安從進依恃他所鎮守襄陽之地的險要和牢固,暗蓄叛離的心計,擅自截取楚國從湖南送往後晉朝廷的進貢物品,招納亡命之徒,增加擴充兵眾;從開始就跟隨他的都押牙王令謙、押牙潘知麟勸阻他,都被他殺了。及至王建立受任昭義節度使遷鎮潞州,後晉高祖使人問他說:“朕把鎮戍青州的平盧節度使虛位等待著你,你如果有意去,我就降旨委任你。”安從進回答說:“如果把青州移置在漢水以南,我就去赴任鎮所。”後晉高祖也不責怪他。
(9)丁丑,王延政募敢死士千餘人,夜涉水,潛入潘師逵壘,因風縱火,城上鼓噪以應之,戰棹都頭建安陳誨殺師逵,其眾皆潰。戊寅,引兵欲攻吳行真寨,建人未涉水,行真及將士棄營走,死者萬人。延政乘勝取永平,順昌二城。自是建州之兵始盛。
(9)丁丑(十一日),閩國建州刺史王延政募集了一千多敢於冒死的士卒,乘著夜間涉水,潛伏進入潘師逵的營壘,順風縱火,城上擂鼓吶喊來響應他們,戰棹都頭建安人陳誨殺了潘師逵,他的兵眾都潰散了。戊寅(十二日),王延政率領兵卒要進攻吳行真的營寨,還未等到建州兵涉水過來,吳行真和將士就棄營逃走,死亡達萬人。王延政乘勝攻取了永平、順昌二城。從此以後,建州的兵卒開始強盛起來。
(10)夏,四月,蜀太保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季良請與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毋昭裔、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張業分判三司,癸卯,蜀主命季良判戶部,昭裔判鹽鐵,業判度支。
(10)夏季,四月,蜀國太保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季良奏請,與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毋昭裔、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張業分判三司,癸卯(初八),蜀主孟昶使趙季良主管戶部,毋昭裔主管鹽鐵,張業主管度支。
(11)庚戌,以前橫海節度使馬全節為安遠節度使。
(11)庚戌(十五日),後晉朝廷任用前橫海節度使馬全節為安遠節度使。
(12)甲子,吳越孝獻世子弘卒。
(12)甲子(二十九日),吳越國孝獻世子錢弘去世。
(13)吳越仰仁詮等兵至建州,王延政以福州兵已敗去,奉牛酒犒之,請班師;仁詮等不從,營於城之西北。延政懼,復遺使乞師於閩王。閩王以泉州刺史王繼業為行營都統,將兵二萬救之;且移書責吳越,遣輕兵絕吳越糧道。會久雨,吳越食盡,五月,延政遣兵出擊,大破之,俘斬以萬計。癸未,仁詮等夜遁。
(13)吳越國仰仁詮等率援軍到達建州,王延政因為閩國福州兵已經敗走,取出肉酒犒勞他們,請他們班師回吳越。仰仁詮等不依從,在建州城的西北紮營。王延政害怕,又遣使者向閩王請求發兵救援。閩王王曦任命泉州刺史王繼業為行營都統,率兵二萬來救援;並且送信責備吳越,派遣輕兵斷絕吳越的運糧道路。正好遇上長時間下雨,吳越兵糧食用盡,五月,王延政派兵出擊,大破吳越之兵,俘虜斬殺上萬人。癸未(十八日),仰仁詮等乘夜間逃走。
(14)胡漢筠既違詔命不詣闕,又聞賈仁沼二子欲訴諸朝;及除馬全節鎮安州代李金全,漢筠給金全曰:“進奏吏遣人倍道來言,朝廷俟公受代,即按賈仁沼死狀,以為必有異圖。”金全大懼。漢筠因說金全拒命,自歸於唐;金全從之。
(14)胡漢筠既已依仗李金全的庇護違背後晉高祖詔命不肯入京朝見,又聽說被他所殺害的朝廷使官賈仁沼的兩個兒子要向朝廷告發;及至後晉朝廷任命馬全節為安遠節度使取代李金全鎮戍安州時,胡漢筠便欺騙李金全說:“派駐朝廷的進奏吏派人加倍趕路來說,朝廷等您接受替代命令,就要查究賈仁沼是怎麼死的,認為您必然有叛變的圖謀。”李金全大為恐懼。胡漢筠便進而勸說李金全拒絕接受代命,自行歸順於南唐;李金全聽從了他的意見。
丙戌,帝聞金全叛,命馬全節以汴、洛、汝、鄭、單、宋、陳、蔡、曹、濮、申、唐之兵討之,以保大節度使安審暉為之副。審暉,審琦之兄也。
丙戌(二十一日),後晉高祖聞知李金全叛變,命令馬全節統率汴、洛、汝、鄭、單、宋、陳、蔡、曹、濮、申、唐諸州的兵馬征討他;任用保大節度使安審暉做他的副帥。安審暉是安審琦的哥哥。
李金全遣推官張緯奉表請降於唐,唐主遣鄂州屯營使李承裕段處恭將兵三千逆之。
李金全遣派推官張緯帶著表章向南唐請求歸降,南唐主李遣鄂州屯營使李承裕、段處恭領兵三千迎他。
(15)唐主遣客省使尚全恭如閩,和閩王曦及王延政。六月,延政遣牙將及女奴持誓書及香爐至福州,與曦盟於宣陵。然兄弟相猜恨猶如故。
(15)南唐主遣派客省使尚全恭赴閩國,與閩王王曦及王延政議和。六月,王延政派遣牙將及女奴帶著誓書及香爐到福州,與王曦定盟於閩太祖王審知的宣陵。但是,兄弟相互猜疑忌恨依然如故。
(16)癸卯,唐李承裕等至安州。是夕,李金全將麾下數百人詣唐軍,妓妾資財皆為承裕所奪,承裕入據安州。甲辰,馬全節自應山進軍大化鎮,與承裕戰於城南,大破之。承裕掠安州南走,全節入安州。丙午,安審暉追敗唐兵於黃花谷,段處恭戰死。丁未,審暉又敗唐兵於雲夢澤中,虜承裕及其眾。唐將張建崇據雲夢橋拒戰,審暉乃還。馬全節斬承裕及其眾千五百人於城下,送監軍杜光業等五百七人於大梁。上曰:“此曹何罪!”皆賜馬及器服而歸之。
(16)癸卯(初九),南唐李承裕等到達安州。這天晚上,李金全帶領他指揮下的兵卒數百人進見南唐軍,妓妾資財都被李承裕的人所奪取,李承裕進佔安州。甲辰(初十),馬全節從應山進軍到大化鎮,與李承裕在城南交戰,把他打得大敗。李承裕搶掠安州後向南敗走,馬全節進入安州。丙午(十二日),安審暉追趕南唐兵,在黃花谷又把他們打敗,段處恭戰死。丁未(十三日),安審暉又在雲夢澤中把南唐兵打敗,俘虜了李承裕及他的兵眾。南唐將領張建崇佔據雲夢橋抵抗,安審暉使帶兵歸還。馬全節在安州城下斬殺了李承裕及他的兵眾一千五百人,俘送監軍杜光業等五百零七人到大梁。後晉高祖說:“這些人有什麼罪!”便都賜給馬匹和器物服裝,把他們送回南唐。
初,盧文進之奔吳也,唐主命祖全恩將兵逆之,戒無入安州城,陳於城外,俟文進出,殿之以歸,無得剽掠。及李承裕逆李金全,戒之如全恩;承裕貪剽掠,與晉兵戰而敗,失亡四千人。唐主惋恨累日,自以戒敕之不熟也。杜光業等至唐,唐主以其違命而敗,不受,復送於淮北,遺帝書曰:“邊校貪功,乘便據壘。”又曰:“軍法朝章,彼此不可。”帝復遣之歸,使者將自桐墟濟淮,唐主遣戰艦拒之,乃還。帝悉授唐諸將官,以其士卒為顯義都,命舊將劉康領之。
過去,盧文進投奔吳國時,南唐主命祖全恩統兵迎擊,告誡祖全恩不要進入安州城,列陣在城外,等待盧文進出來,尾隨他回來,不許劫掠。及至李承裕迎擊李金全時,告誡他也像告誡祖全恩一樣;而李承裕卻貪圖劫掠,與晉兵交戰而被打敗,逃跑死亡的有四千人。南唐主惋惜悔恨好多天,自己認為對告誡敕令之類的事情不熟練,把握不住。杜光業等被遣送回來到達南唐,南唐主因為他們是違背命令才失敗的,不接納,又把他們送回淮河以北,並且給後晉高祖寫信說:“邊境將校貪圖功利,乘著方便佔據堡壘。”又說:“不論是律以軍法,或是衡之朝章,彼此都不可容忍。”後晉高祖再次把他們遣送回去,使者要從宿州的桐墟渡過淮河南返,唐主派戰船阻拒他們,只好又北還。後晉高祖便把南唐諸將都授以官職,把他們的士兵建立為顯義都,命隨兵起於晉陽的舊將劉康率領他們。
臣光曰:違命者將也,士卒從將之令者也,又何罪乎!受而戮其將以謝敵,吊士卒而撫之,斯可矣,何必棄民以資敵國乎!
臣司馬光曰:違背詔命的是將領,士兵是聽從將領之令的,又有什麼罪呢!接納遣返而殺其將領用來回報敵國,同情士兵而安撫他們,這就可以了,何必要拋棄自己的子民去幫助敵國啊!
(17)唐主使宦者祭廬山,還勞之曰:“卿此行甚精潔。”宦者曰:“臣自奉詔,蔬食至今。”唐主曰:“卿某處市魚為羹,某日市肉為,何為蔬食?”宦者慚服。倉吏歲終獻羨餘萬餘石,唐主曰:“出納有數,敬非掊民刻軍,安得羨餘邪!”
(17)南唐主李讓宦官去祭祀廬山,宦官回來,南唐主慰勞他說:“你這次出行很是謙潔。”宦官說:“我從奉詔命出去,一直吃素到現在。”南唐主說:“你在某處曾買魚作羹,某日曾買肉切大塊烹食,怎麼叫吃素?”宦官感到慚愧而且承認了這些事。管倉庫的官吏歲終呈獻盈餘的賦稅租米萬餘石,南唐主說:“支出和收入都有數額,如果不是聚斂百姓扣軍糧,哪裡來的盈餘呀!”
(18)秋,七月,閩主曦城福州西郭以備建人。又度民為僧,民避重賦多為僧,凡度萬一千人。
(18)秋季,七月,閩主王曦在福州西面修建城廓用來防備建州人。又讓民眾離俗當和尚,民眾為了逃避沉重的賦稅,很多人出家為僧,共有一萬一千人當了和尚。
(19)乙丑,帝賜鄭元弼等帛,遣歸。
(19)乙丑(初二),後晉高祖賜給閩國使臣鄭元弼等絲帛,把他們送回閩國。
(20)李金全之叛也,安州馬步副都指揮使桑千、威和指揮使王萬金、成彥溫不從而死,馬步都指揮使龐守榮誚其愚,以徇金全之意。己巳,詔贈賈仁沼及桑千等官,遣使誅守榮於安州。李金全至金陵,唐主待之甚薄。
(20)李金全叛晉時,安州馬步副都指揮使桑千、威和指揮使王萬金、成彥溫不追隨他而死,馬步都指揮使龐守榮譏誚他們愚蠢,以迎合李金全的意圖。己巳(初六),後晉高祖下詔,贈予賈仁沼及桑千等人官,遣派使者到安州誅殺了龐守榮。李金全到了金陵,南唐主待他很冷淡。
(21)丁巳,唐主立齊王為太子,兼大元帥,錄尚書事。
(21)丁巳(疑誤),南唐主冊立齊王李為太子,兼大元帥,錄尚書事。
(22)太子太師致仕范延光請歸河陽私第,帝許之。延光重載而行。西京留守楊光遠兼領河陽,利其貨,且慮為子孫之患,奏:“延光叛臣,不家汴、洛而就外藩,恐其逃逸入敵國,宜早除之!”帝不許。光遠請敕延光居西京,從之。光元使其子承貴以甲士圍其第,逼令自殺。延光曰:“天子在上,賜我鐵券,許以不死,爾父子何得如此?”己未,承貴以白刃驅延光上馬,至浮梁,擠於河。光遠奏雲自赴水死,帝知其故,憚光遠之強,不敢詰;為延光輟朝,贈太師。
(22)後晉太子太師退休的范延光請求回到在河陽的私人宅第,後晉高祖准許了他。范延光載運了很豐厚的財物出發。西京洛陽留守楊光遠兼領河陽軍鎮,貪圖范延光的財貨,並且顧慮他以後會成為楊氏子孫的禍患,便上奏說:“范延光是叛臣,不把家放在汴梁和洛陽而放歸外地,恐怕他要逃跑到敵國去,應該早日把他除掉!”後晉高祖不準許。楊光遠又請求敕令范延光留居西京洛陽,後晉高祖同意了。楊光遠讓他的兒子楊承貴帶領著甲士兵包圍了范延光的宅第,逼令他自殺。范延光說:“天子在上,賜給我鐵券,答應我不死,你們父子怎能這樣!”己未(疑誤),楊承貴拿著刀逼迫范延光上馬,行徑浮橋時,把他擠落在黃河裡。楊光遠上奏說他自己要投水而死,後晉高祖知道其原因,但是懼怕楊光遠的強悍,不敢究問;後晉高祖因為范延光之死而停止上朝,追贈他為太師。
(23)唐齊王固辭太子;九月,乙丑,唐主許之,詔中外致箋如太子禮。
(23)南唐齊王李堅決辭讓被封為太子;九月,乙丑(初三),南唐主允許了他,下詔朝廷內外向他致書按太子禮施行。
(24)丁卯,以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和凝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24)丁卯(初五),後晉高祖任用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和凝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25)己巳,鄴都留守劉知遠入朝。
(25)己巳(初七),鄴都留守劉知遠入朝。
(26)辛未,李崧奏:“諸州倉糧,於計帳之外所余頗多。”上曰:“法外稅民,罪同枉法。倉吏特貸其死,各痛懲之。”
(26)辛未(初九),李崧奏言:“諸州的倉糧,在計賬以外所盈餘的相當多。”後晉高祖說:“法定之外向民眾徵稅,罪過可同枉法一樣。倉庫官吏特免其一死,但都要嚴懲他們。
(27)翰林學士李浣,輕薄,多酒失,上惡之,丙子,罷翰林學士,並其職於中書舍人。浣,濤之弟也。
(27)翰林學士李浣,為人輕薄,常常因酒誤事,後晉高祖厭惡他,丙子(十四日),罷去翰林學士的官職,把它的職掌並歸中書舍人,李浣是李濤的弟弟。
(28)楊光遠入朝,帝欲徙之他鎮,謂光遠曰:“圍魏之役,卿左右皆有功,尚未之賞,今當各除一州以榮之。”因以其將校數人為刺史。甲申,徙光遠為平盧節度使,進爵東平王。
(28)河陽節度使楊光遠入朝,後晉高祖想把他調徙到別的軍鎮,對楊光遠說:“圍攻魏州之役,你的左右都立了功,還沒有封賞他們,現在應當各授官一州來榮顯他們。”便把他的將校幾個人用為刺史。甲申(二十二日)調遷楊光遠為平盧節度使,進爵為東平王。
(29)冬,十月,丁酉,加吳越王元天下兵馬都元帥、尚書令。
(29)冬季,十月,丁酉(初五),後晉高祖加封吳越王錢元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尚書令。
(30)壬寅,唐大赦,詔中外奏章無得言“睿”、“聖”,犯者以不敬論。
(30)壬寅(初十),南唐實行大赦,詔令中外奏章不得用“睿”、“聖”、字樣,違犯者按不敬論。
術士孫智永以四星聚斗,分野有災,勸唐主巡東都,乙巳,唐主命齊王監國。光政副使、太僕少卿陳覺以私憾奏泰州刺史褚仁規貪殘;丙午,罷仁規為扈駕都部署,覺始用事。庚戌,唐主發金陵;甲寅,至江都。
術士孫智永因為四個星聚於斗宿,分野有災,勸說南唐主李巡視東都,乙巳(十三日),南唐主命齊王李監國。光政副使、太僕少卿陳覺由於私人憾怨奏言泰州刺史褚仁規貪婪殘虐;丙午(十四日),罷免褚仁規做扈駕都部署,陳覺開始當權。庚戌(十八日),南唐主從西都金陵出發;甲寅(二十二日),到達東都江都。
(31)閩王曦因商人奉表自理;十一月,甲申,以曦為威武節度使,兼中書令,封閩國王。
(31)閩王王曦乘商人入京,帶著表章向後晉朝廷為自己申說未嘗稱帝;十一月,甲申(二十三日),後晉高祖任命王曦為威武節度使,兼中書令,封閩國王。
(32)唐主欲遂居江都,以水凍,漕運不給,乃還;十二月,丙申,至金陵。
(32)南唐主打算在江都居留下來,因為水凍冰,漕運供應不上,只有西歸,十二月,丙申(初五),到達金陵。
(33)唐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張延翰卒。
(33)南唐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張延翰去世。
(34)是歲,漢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損卒;以寧遠節度使南昌王定保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不逾年亦卒。
(34)這一年,南漢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趙損去世;任用寧遠節度使南昌人王定保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不到一年也去世了。
(35)初,帝割雁門之北以賂契丹,由是吐谷渾皆屬契丹,苦其貪虐,思歸中國;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復誘之,於是吐谷渾帥部落千餘帳自五台來奔。契丹大怒,遣使讓帝以招納叛人。
(35)過去,後晉高祖割划雁門關以北來賄賂契丹,從此吐谷渾之地都歸屬於契丹,苦於契丹人貪求和暴虐,想歸附於中原;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又引誘它,於是吐谷渾率領部落千餘帳從五台來投奔。契丹大怒,遣派使者責備後晉高祖招納叛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