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文明

地中海文明

地中海在亞、歐、非三大洲之間,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有人戲稱它為“上帝遺忘在人間的腳盆”。由猶太教派生出的基督教,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教曾在這片海域中生根發芽。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以克里特島為代表的愛琴文明;以馬爾他為代表的巨石文明;面向海洋的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縱橫於西亞的赫梯人、波斯人;還有將民主思想留給世人的希臘人和開創了一個地中海時代的羅馬人也先後出現在這裡。這個“腳盆”不僅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更是古代諸多文明演繹的舞台。這片蔚藍的海域,就是地中海。遙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曾隔海遠眺,想象著海洋對岸的世界。是什麼促使人們打通了東西方之間溝通的渠道?

概述介紹


地中海,被北面的歐洲大陸,南面的非洲大陸和東面的亞洲大陸包圍著。東西共長約4000千米,南北最寬處大約為1800千米,面積(包括馬爾馬拉〔Marmara〕海,但不包括黑海)約為2,512,000平方公里(970,000平方哩),是世界最大的陸間海。以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和突尼西亞之間突尼西亞海峽為界,分東、西兩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處5092米。鹽度較高,最高達39.5‰。地中海有記錄的最深點是希臘南面的愛奧尼亞海盆,為海平面下5,121公尺(16,800呎)。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歷史比大西洋還要古老。
地中海西部通過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接,東部通過土耳其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黑海相連。西端通過直布羅陀(Gibraltar)海峽與大西洋溝通,最窄處僅13公里(8哩)。航道相對較淺。東北部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博斯普魯斯海峽連接黑海。東南部經19世紀時開通的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之一,而附屬其的大西洋卻是年輕的海洋。地中海處在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是世界是強地震帶之一。地中海地區有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
地中海的沿岸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氣候。植被,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
耐旱特徵,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這裡光熱充足,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最早猶太人和古希臘人簡稱之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們僅知此海位於三大洲之間,故稱之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語拼寫來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為“在……之間”,“terra”意為“陸地”,全名意為“陸地中間之海”。該名稱始見於公元3世紀的古籍。公元7世紀時,西班牙作家伊西爾首次將地中海作為地理名稱。
地中海曾被認為是以前環繞東半球的特提斯(Tethys)海的殘留部分。知道它是在結構上較為年輕的盆地。其大陸棚相對較淺。最寬的大陸棚位於突尼西亞東海岸加貝斯(Gabes)灣,長275公里(170哩)。亞得里亞海海床的大部分亦為大陸棚。地中海海底是石灰、泥和沙構成的沉積物,以下為藍泥。海岸一般陡峭多岩,成很深的鋸齒狀。隆河、波河和尼羅河構成了地中海中僅有的幾個大三角洲。大西洋表層水的不斷注入是地中海海水的主要補充來源。其海水循環的最穩定組成部分為沿北非海岸經直布羅陀海峽注入的海流。整個地中海海盆構造活躍,常有地震發生。是世界上強地震帶之一。這裡水下地殼破碎,地震、火山頻繁,世界著名的維蘇威火山、埃特納火山即分佈在本區。
西西里島與非洲大陸之間有一海嶺將地中海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地中海中有3個由海嶺隔開的主要海盆。由西向東分別為︰阿爾沃蘭(Alboran)海盆、阿爾及利亞海盆和第勒尼安(Tyrrhenian)海盆。地中海東部為愛奧尼亞海盆(其西北為亞得里亞海)和勒旺(Levantine)海盆(其西北為愛琴海)。地中海中的大島嶼有馬霍卡(Majorca)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和羅得島。海域中的南歐三大半島及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等島嶼,將地中海分成若干個小海區:利古利亞海、第勒尼安海、亞得里亞海、伊奧尼亞海、愛琴海等。地中海海底起伏不平,海嶺和海盆交錯分佈,以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到非洲突尼西亞一線為界,把地中海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地中海要比西地中海大得多,海底地形崎嶇不平,深淺懸殊,最淺處只有幾十米(如亞得里亞海北部),最深處可達4000米以上(如愛奧尼亞海)。有的地方,一條航行著的船隻,船頭與船尾之間,水深相差竟有四五百米之多。
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多雨,夏季乾燥炎熱。除其南岸的突尼西亞東部以外,氣流經過山脈間隙進入地中海。北非沿岸大部分年降雨量很少超過250公釐(10吋),而在克羅埃西亞崎嶇的達爾馬提亞(Dalmatia)海岸,有些地區年降雨量為2,500毫米(100吋)。
儘管有諸多的河流注入地中海,如尼羅河、羅納河、埃布羅河等,但由於它處在亞熱帶,蒸發量太大,遠遠超過了河水和雨水的補給,使地中海的水收入不如支出多,由於海水溫差的作用和與大西洋海水所含鹽度的不同,使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水可發生有規律的交換。含鹽份較低的大西洋海水,從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流入地中海,增補被蒸發去的水源,含鹽份高的地中海海水下沉,從直布羅陀海峽下層流入大西洋,形成了海水的環流,每秒鐘多達7000立方米。要是沒有大西洋源源不斷地供水,大約在300年後,地中海就會幹枯,變成一個巨大的咸凹坑。

戰略地位


地中海在交通和戰略上均佔有重要地位。它西經直布羅陀海峽可通大西洋,東北經土耳其海峽接黑海,東南經蘇伊士運河出紅海達印度洋,是歐亞非三洲之間的重要航道,也是溝通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羅陀(英)、馬賽(法)、熱那亞、那不勒斯(意)、斯普利特里耶卡(克羅埃西亞)、都拉斯(阿爾巴尼亞)、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塞得港(埃及)等。
地中海西部,以一道寬14~43千米、長90千米的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東北面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鑿通航,地中海東南得以經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相通,經紅海出印度洋,從此,從西歐到印度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這條捷徑,要比繞非洲南部好望角節省路程1萬千米以上,這使地中海一躍而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海路。每天大約有2000多艘各種船隻在地中海航行。西歐輸入的石油約有85%是通過地中海運送的。
地中海作為陸間海,比較平靜,加之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擁有許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為溝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還曾對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的興起與更提起過重要作用,成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搖籃。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點之一。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地中海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往來的捷徑,因而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地中海就成為列強爭奪的場所。18世紀初,英國曾把地中海當作自己的“內湖”。19世紀初拿破崙橫行歐洲時,就曾想奪取英國對地中海的控制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地中海成為交戰雙方海軍積極活動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海軍同英國的海軍在地中海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時至今日,西方大國正在地中海進行著日趨激烈的爭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美國第六艦隊一直以地中海為根據地,西方一些大國的海軍艦隻也經常在這裡游弋,加劇著緊張氣氛。從艦艇數量看,今日的地中海,已成為一些西方軍事大國軍艦湊集密度最大的海域。為了保護國家的主權與安全,沿岸國家紛紛提出“地中海是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地中海”,要求軍事大國的艦隊和軍事基地全部撤出地中海。
資源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因為這個氣候,橄欖樹等種類的樹木多生長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耐旱特徵。這裡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
由於海水中所含海洋生物必需的磷酸鹽硝酸鹽比較貧乏,地中海魚類資源不很豐富。有小規模的捕漁業。最重要的魚類有︰無須鱈、鮃鰈、鰨、大菱鮃、沙丁魚、鯷魚、藍鰭金槍魚、狐鰹和鯖魚。亦出產貝類、珊瑚、海綿和海藻。海生動植物的過量捕收仍為嚴重問題。
西班牙、西西里、利比亞和突尼西亞沿岸發現了石油,亞得里亞海發現了天然氣。本地區特產為橄欖、柑橘、葡萄和軟木。旅遊業為地中海沿岸許多國家的重要收入來源。
由於地中海是一個最大的陸間海,冬暖多雨,更熱乾燥,海水溫度較高,蒸發作用非常旺盛,使海水含鹽度高達39‰左右,鹽業生產成了沿岸各國的一項重要經濟活動。由於地中海四周幾乎都是陸地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海水環流的嚴重障礙,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氧氣和養料的混合被嚴重阻隔,成為地中海的生物比之其他靠大陸海區的生物要稀少的主要原因。

島嶼介紹


地中海中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大島嶼有馬霍卡(Majorca)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和羅得島。其中西西里島是地中海上的第一大島,撒丁島排位第二,塞普勒斯第三,科西嘉島第四,克里特島列第五。
塞普勒斯
塞普勒斯是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島國,位於土耳其以南。至少在公元前800年腓尼基人就在此定居,後來相繼被亞述人、埃及人、波斯人、馬其頓希臘人、埃及人、羅馬人(58 公元前)佔領。拜占庭從 公元395年到1191年統治該地,並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被英格蘭理查德一世佔領。1489年被威尼斯兼并。1571年被土耳其征服。1914年大不列顛宣布擁有其統治權。1960年塞普勒斯獨立。尼科西亞是其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人口642,731。現在塞普勒斯的居住主要分為兩大人群:土耳其人與希臘人。

科西嘉島


科西嘉島距離海岸193公里,在法國東南海岸,島面積為8480平方公里,是地中海群島中第4大島,居民約55萬人。在蔥翠高山和湛藍大海之間科西加島為一絕佳度假勝地。科西嘉島與其他幾個島嶼一樣充滿了動蕩,這裡最先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曾經被羅馬人佔據,然後又被比薩與熱那亞共和國佔領,1769年又成為法國領土,這一狀態一直保留到今天。這個島嶼不僅產生了著名的政治人物拿破崙,而且產生了許多航海家與地圖製作者,其中不乏阿拉伯人。

馬爾他島


馬爾他也是個不能忽視的小島。全境由五個島嶼組成,其中馬爾他島面積最大,面積316平方公里,它處在地中海東西方的交界處。馬爾他位於地中海中部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臟”之稱。海岸線長180公里。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21.3度,最高氣溫40度,最低氣溫5度。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該島人口主要組成為阿拉伯人、西西里人、(法國)諾曼地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以及英國人。當地人說英語和一種帶有閃族特點的馬爾它語,也有很多人說義大利語。所有人信仰羅馬天主教。歷史上馬爾它曾經最先被腓尼基人佔領,後來是希臘人,再後來迦太基人,最後是羅馬人。後來阿拉伯人、諾曼地地人、土耳其人,最後是拿破崙。19世紀初期英國人驅逐了法國人這裡成為英國殖民地。
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提升了馬島的戰略地位,這裡成為蒸汽船到印度與東亞的裝煤加運站。
二戰中間,這裡是德國與義大利轟炸最為徹底的一個區域。上個世紀該島獲得獨立,成為一個憲政國家。
沿岸國家和地區
沿岸國家共有21個國家和地區,分為:
歐洲國家:(從西按順序)西班牙、直布羅陀(英國海外領地)、法國、摩納哥、義大利、馬爾他(島)、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納、黑山、阿爾巴尼亞、希臘、塞普勒斯(島)。
亞洲國家:(從北按順序)土耳其、敘利亞、塞普勒斯(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非洲國家:(從東按順序)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曾經在地中海附近活躍過的國家:
Kingdom of Egypt 埃及
Hittite Empire赫梯帝國。赫梯人是公元前 2000~1200年間居住在敘利亞北部及小亞細亞的古代部族。
Kingdom of Israel 以色列王國
Kingdom of Judea 朱迪亞:古代巴勒斯坦南部地區,包括今以色列南部及約旦西南部。耶穌在世時,它是由希律王室所統治的王國,也是羅馬帝國敘利亞行省的一部分。
Assyrian Empire亞述帝國
Babylonian Empire巴比倫王國
Persian Empire波斯帝國
Macedonian & Greek Empire 馬其頓和希臘帝國
RomanEmpire 羅馬帝國
Byzantine Empire拜占庭帝國
Sassanid Empire 薩桑王朝:波斯國的一個王朝(公元 224~651年),也是被阿拉伯征服以前的波斯國最後一個國王。薩桑時代以對羅馬人、亞美尼亞人和匈奴人發動的戰爭及祆教的復興為標誌。
The Caliphate 哈里發(伊斯蘭帝國)
The Crusader Kingdom 十字軍統治時期
Saladin’s Empire 薩拉丁帝國
Mongol Empire蒙古帝國
Ottoman Empire 土耳其帝國
European Colonialism 歐洲殖民統治時期
腓尼基是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古老民族,公元前20世紀就建立了奴隸制城邦。公元前10世紀前後,這個民族的活動範圍已達到了今天的塞普勒斯、撒丁島、法國、西班牙和北部非洲等地。
美食
地中海美食泛指希臘、西班牙、法國南部和義大利等位處地中海沿岸的歐洲各國的美食品種,海鮮是它的主題,加上健康的橄欖油,爽口的蔬果、醇厚的乳酪、香醇的葡萄酒等等,風味無窮。
神秘的失蹤之門
飛機連續神秘失蹤
1969年5月15日18時左右,西班牙海軍的一架"信天翁"式飛機在地中海的阿爾沃蘭海域莫名奇妙地栽進了大海.機上有8名工作人員,飛行高度很低,駕駛員很可能是想強行水上降落而未成功.機長麥克金萊上尉僥倖還活著,被救起后卻說不清飛機出事的原因.出事地點離海岸僅一海里,人們打撈起兩名機組人員的屍體,軍方派軍艦和潛水員仔細搜尋了幾天,另外5名人員始終沒有找到.
1969年7月29日15時50分左右,西班牙海軍的另一架"信天翁"式飛機在同一海域執行反潛警戒任務時又神秘失蹤.機長博阿多上尉發出的最後呼叫是"我們正朝巨大的太陽飛去."這令人們無法破譯.軍事當局動用10餘架飛機和4艘水面艦船搜尋了廣闊的海域,僅僅找到失蹤飛機上的兩把座椅.
1975年7月11日10時30分,西班牙空軍學院的4架"薩埃塔"式飛機正在這一海域進行集結隊形的飛行訓練.突然一道閃光掠過,緊接著4架飛機一齊向海面栽去.營救隊僅找到了5名機組人員的屍體.
阿爾沃蘭海域被稱為西地中海的"死亡三角區".據統計,從二戰結束到1969年的20多年和平時期,此處竟發生過11起空難,229人喪生.飛機經過該海域時,機上的儀器和無線通訊都會受到奇怪的干擾,甚至定位系統也常出毛病,以致搞不清自己所處的方位.該海域被飛行員驚恐地稱為"飛機墓地".
艦船相繼失事
1964年7月26日22時30分,特納里島海岸電台收到一輪船發來的含糊不清的"SOS"呼救信號,但卻沒報出船名和方位.23時整,該電台又收到一個相同的告急信號后就什麼也聽不到了.後來知道,該船是名叫"馬埃納"號的捕漁船,有16名漁民喪生.第二天上午10時45分,該電台又收到另一艘漁船發來的電報,說在該海域發現了7具穿著救生衣的屍體.經3天搜尋,又先後找到5具屍體,其餘4人下落不明.但令人疑惑的是"馬埃納"號在相隔半小時的兩次呼救信號中船員怎麼沒能逃生?為什麼兩次都報不出自己的船名和方位?如果說穿救生衣的人是被淹死了的話,可遇難地點離海岸僅一海里,為什麼這些水性嫻熟的船員竟連一人也沒能游到岸邊?船員被餓死的說法也站不住腳,因為最先被撈出的7人最多只在海里呆了9個小時.船上也沒有發生過爆炸事故,因為被撈人員屍體沒有傷痕.該年8月8日,西班牙報紙刊登該消息說:"沒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漁船失蹤還不能說明更多問題,那麼裝備先進儀器的潛艇連續失蹤更具神秘性.
在地中海土倫灣海域,從1964年到1989年的25年裡,有6艘潛艇失蹤,而這段時間裡全世界潛艇遇難事件共有11起.這6艘遇難潛艇有4艘是法國的.土倫海域的海底有許多深溝,被任務是試驗深潛器性能的好地方.1968年1月20日,載有52名艇員的法國潛艇"密涅瓦"號在該地試驗時突然失蹤.法國軍方派出30多艘裝有先進聲納儀的海軍艦船、偵察機及救生機立即搜尋.應法國政府要求,美國也派出專門用於海底搜尋工作的船隻"海燕"號進行協助.此時"海燕"號也在同一海域搜尋兩天前失蹤的以色列潛艇"達咯爾"號.經仔細搜尋沒有找到任何遺物,"密涅瓦"號和"達咯爾"號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至今沒有任何音訊.
兩艘潛艇在兩天內與同一海域神秘失蹤,讓人們感到困惑和不可思議.所有假設都被法國軍方的專家否定.法國軍方說:"那種認為它們遭到一個敵人進攻的假設,就像它們失蹤本身一樣神秘,異想天開."
海底法老古城 千百年來,在古希臘的寓言、神話和史詩中都先後多次提到地中海邊曾經有過一個極其強盛的城市-----埃及"法老城".
西文"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所著《歷史》中,詳細地描述了訪問埃及"法老城"時的見聞,例如港口伊拉克利翁和城中壯觀的"大力神"廟宇殿堂,該地是當時許多宗教的朝聖之地.但這個文明城市卻在2400多年前神秘消失了.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古埃及的正史里卻沒有該城市的任何文字記錄.自從1870年德國考古學家施里曼根據《荷馬史詩》中的描述發掘出特洛伊古城后,人們才相信《荷駛潔》並不是神話.但失落的"法老城"又在那裡呢?
1988年,由世界著名考古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借用電磁波在內的高科技,才在埃及北部的亞歷山大港海岸3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法老城"下,可能所在地.考古學家在海中打撈出黑色的獅身人面像和伊希斯神像,據推測可能是女王克利奧佩特拉的父親--托勤密十二世法老.
2000年6月,當身著潛水服的考古學家最終潛入海底時,終於發現了該城的宮殿遺址.根據文物判斷,該城大約修建於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考古學家們還發現房屋倒向同一方向,預料可能是地震使該城迅速沉入海底,因為這裡地處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2000年6月3日,"法老城"被發現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埃及考古權威人士阿里·賈拉巴興奮地說:"(這)是海洋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古埃及神秘地從地上到海中,實在太豐富了."考古學家們將會同有關專家對法老城和打撈上岸的黑色獅身人面像、伊希斯神像進行最後的鑒定.最後證實"法老城"以及水下的宮殿就是克利奧佩特拉父親的宮殿.
神秘的地中海及其周邊古代文明,儘管神秘莫測,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總會有一天能夠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把其真面目查出個水落石出.
海洋名詞
地中海是海的一種。所謂海,是指大洋的邊緣部分。按其所處的位置不同,可分為邊緣海、地中海、內海。
地中海,是位於大陸之間的海,又稱“陸間海”。面積和深度均較大,有海峽與毗鄰海區或大洋相通。如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地中海”。
位於南、北美洲之間的加勒比海也屬於地中海。
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表現為夏季乾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乾旱枯竭。
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佔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可謂獨樹一幟。
地中海氣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種氣候類型中,全年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候類型中,除地中海氣候外,還有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和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氣候的分佈規律是位於南北緯30~40度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的分佈地區中,以地中海沿岸最為明顯。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及東南沿海等。其分佈區大多經濟比較發達,也是世界熱點地區。
飲食方式
所謂地中海式飲食指的是食用大量水果、蔬菜、豆類、穀類和攝入橄欖油之類的非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吃少量的乳類產品、肉類、雞鴨;“適量的”多吃魚類;以及用餐時喝點葡萄酒。
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小組過去也曾經發表報告,說明這種飲食習慣能夠減少患上老年痴獃的風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中心的醫生斯卡米斯在最新一期的《神經病學》雜誌上說,老年痴呆症患者在進食的時候越嚴格遵照地中海式飲食(Mediterranean-style diet),生命就能延長越久。較早時,在英國進行的另一些研究也發現,地中海式食物能幫助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改善癥狀。
藝術風格
地中海周邊國家眾多,民風各異,但是獨特的氣候特徵還是讓各國的地中海風格呈現出一些一致的特點。
通常,“地中海風格”的家居,會採用這麼幾種設計元素:白灰泥牆、連續的拱廊與拱門,陶磚、海藍色的屋瓦和門窗。
當然,設計元素不能簡單拼湊,必須有貫穿其中的風格靈魂。地中海風格的靈魂,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蔚藍色的浪漫情懷,海天一色、艷陽高照的純美自然”。地中海文明的起源
三千年前,盲人荷馬曾經在史詩里這樣描繪傳說中的克里特島:遠處深藍色的大海上,有一個名叫克里特的大島嶼。島嶼四周伴有海浪的沖刷,富饒而美麗。那裡人口稠密,有九十座城鎮,其中最大的一座叫克諾索斯
克諾索斯王宮是希臘克里特米諾斯文化的象徵,是當時米諾斯王朝最繁華的首府。按照地殼說法推算,在這裡愛琴海上稱雄的克里特人,與建造馬爾他巨石神廟的人們,應該是同一個祖先。那麼,今天,在這座美麗的島嶼之上我們有可能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嗎?
克里特米諾斯人的身份至今還是個謎,不過,克諾索斯如同迷宮一樣的風采和高超的建造技術,以及優美雅緻的藝術形式,都在回答著馬爾他巨石神廟的質疑,到底誰才是地中海文明的起源?
如果說馬爾他巨石神廟是封閉的文明奇迹,那麼克里特克諾索斯王宮則預示了不同的文明進入到了一個重要的交流時期。在舊港口附近,我們發現了一些古老的要塞、海關和貨棧遺跡,這裡無聲地訴說著過去克里特島航海貿易的輝煌。
當交流的船隻到達希臘后,克里特文明便迎來了它的一個新繁榮。從以雅典為中心的發展時期,到亞歷山大東征,在與部分東方文明融合之後,古希臘文明逐漸成型,並演變成為歐洲文明的發展源頭。
熙來攘往的行人和擁擠喧鬧的街頭,讓雅典有著和其他很多城市一樣的生活節奏。唯有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裡的古代遺址,還時時地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擁有過的輝煌。雅典,這個兩千多年前歐洲文明的中心,究竟該如何讓今天的人們憑弔?
自由民主制度使希臘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最終它贏得了馬拉松戰役,打退了波斯人的進攻。希臘人為了向守護神雅典娜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在衛城山上修建一座新的神廟—帕特農神廟。
帕特農神廟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由於它坐落在衛城山上的最高處,使得你無論在雅典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46根粗大的多立克石柱環繞神廟,聰明的工匠採用各種視覺矯正的方式讓它們看上去雄渾而不顯得笨重。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它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紀念碑,代表了古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因此,被稱為“神廟中的神廟”。
這裡曾經引領了西方的文明,但卻沒能阻擋住戰火的侵襲,在無數次的戰爭后,今天的帕特農神廟只剩下了斷壁殘垣。那尊守護衛城的雅典娜神像,也悄然的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中。
但是,由於羅德島的太陽神赫里歐斯是雅典娜的哥哥,是她和衛城的守護者。因此有人這樣說,羅德島大巨像的消失,是導致衛城失守的主要原因。
世界公認的古世界七大奇迹有兩處在埃及,一個是名列榜首的古埃及金字塔,另一個就是亞歷山大燈塔。
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古世界七大奇迹如今只有金字塔仍巍然屹立,而亞歷山大燈塔則被認為是最後一個消失的奇觀。這座當時歷時40餘年修建的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到底是個什麼模樣,它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關於亞歷山大燈塔的外觀和具體位置,還沒有一個確鑿的說法。在古錢幣上,在藝術家的作品上,亞歷山大燈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版本。但我們在一位阿拉伯旅行家的筆記中找到這樣一段關於燈塔的記載:燈塔建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頂端的一間導航室里,白天有一面鏡子在反射日光,晚上通過燃燒的火焰引導船隻。
直到1994年,一個考古學隊在地中海深處發現了線索,據說那正是亞歷山大燈塔的殘骸。
越來越多的證據,正在拼湊著亞歷山大燈塔的輪廓。
羅馬人對於角斗表演的痴迷持續了大約700年的時間,每年在這裡都會舉行100天左右的角斗活動。
在那個沉迷角斗的時代,角斗場成為了地中海世界的縮影,羅馬帝國的帝王幾乎把整個世界都當成了斗獸場。羅馬幾經征戰、一度擴張,不僅成為了地中海的霸主,而且一躍成為了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兩百多年前,沿著阿庇亞大道,德國詩人歌德用了32天的時間步行走到了羅馬。據說,羅馬文物古迹之多使得這位大文豪驚訝不已。但是最讓他讚歎的不是羅馬,而是一座消失了近千年的城市—龐貝。
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噴發,龐貝城在兩天時間內埋葬在火山灰底下。近千年的時間,人們再也找不到它的任何蹤跡,和土耳其的特洛伊城一樣,龐貝成為了美麗的傳說。直到18世紀,龐貝古城才被偶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