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遠

中國科學院光物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李志遠,男,1972年5月生於福建漳浦縣,中國科學院光物理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人物經歷


1994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1999年中科院物理所理學博士,獲“院長特別獎”,博士論文獲得2001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1999-2003先後在香港科技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和美國能源部Ames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 2004年1月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並獲“擇優支持”,2008年終期評價為優秀。200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1年獲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現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L01課題組組長,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兼職教授。任EPL Co-Editor,《光學學報》、《科學通報》和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編委。 2014年入選Thomson Reuter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研究方向


光子晶體納米光子學表面等離激元光學和非線性光學中的理論研究,數值計算,實驗製作和應用開發。
主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包括:1 金屬納米顆粒和納米結構及器件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的理論、實驗和應用研究;2 非線性光子晶體功能元件的頻率轉換、超快動力學和全光開關的研究;3 光鑷技術的發展和應用;4 三維微納加工技術的發展和應用;5 微納尺度光和物質相互作用理論的發展和應用; 6 光子晶體集成光學器件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作為負責人主持如下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主要貢獻


在光子晶體,納米光子學,負折射介質,表面等離子體光學,非線性光學和量子光學電磁場問題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上取得多項創新成果。
主要包括:
(1) 微納光學中解析理論和數值計算方法的發展和應用,包括鏡像偶極子耦合模型,平面波傳遞矩陣方法(PWTMM),離散偶極子方法(DDA),解析模式展開方法,非線性耦合模理論等;
(2) 光子晶體能帶設計(包括各向異性材料的應用);
(3) 光子晶體及微腔中原子自發輻射和熱輻射及其它量子光學問題的的研究;
(4) 光子晶體無序和缺陷對光子帶隙的影響;
(5) 通訊波段硅光子晶體集成器件的設計和製作;
(6) 周期和准周期人工微結構負折射效應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7) 金屬納米顆粒和納米結構及器件的表面等離子體光學性質的理論、實驗和應用研究;
(8) 金屬微納結構中表面等離激元增強的熒光、拉曼、非線性、增益放大和激射等研究;
(9) 非線性光子晶體准相位匹配和光子帶隙效應,及其在高效的二次諧波、三次諧波和高次諧波等非線性頻率轉換的應用研究;
(10) Kerr非線性光子晶體超快光開關和邏輯功能器件的研究;
(11) 磁光光子晶體新奇物理性質的研究;
(12) 硅光子晶體全光二極體、隔離器三極體的研製;
(13) 硅光子晶體高Q微腔的研製及其與量子點、石墨烯、聚合物等新材料的相互作用研究;
(14) 表面等離子體全息術的發明及表面等離激元波前調控研究;
(15) 光鑷技術的發展及其用於微觀介質顆粒的捕獲和操縱,以及金屬納米顆粒的捕獲、操縱及表面等離子體共振調控研究;
(16) 微納尺度上非線性光學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17)微納體系中拉曼散射理論的發展及其在SERS和TERS上的應用;
(18)三維微納加工技術的發展及其在高靈敏度光學感測器件和高通量超分辨近場光學顯微鏡探針製備上的應用。
至2015-6-21,已在SCI 收錄的物理學和材料科學期刊上作為主要作者發表論文近350 篇,其中包括 Chem. Soc. Rev.,Phys.Rev. Lett.,JACS,Adv. Mater.,Nano Lett.,Light: Sci. Appl.和Laser Photonics Rev.等高影響因子(IF>7)期刊論文62 篇,Appl. Phys. Lett.,Opt. Lett.,Opt. Express, Phys. Rev.,Langmuir,J. Phys. Chem. B 等IF>3期刊論文超過120篇。應邀為 J. Mater. Chem. C, EPL,Phys. Solidi Status A, Photonics Research,《科學通報》, Frontiers of Physics, 《光學學報》等國內外雜誌撰寫綜述論文,並為Advances in Photonic Crystals 以及《納米結構與性能的理論計算與模擬》等專著撰寫章節。論文被SCI引用 13,700 次,H-index 為56,其中36篇論文被引用超過100 次,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80 多次。研究成果於2009 和2010 年兩度入選《激光和光電子學進展》雜誌評選的“中國光學重要成果”。
在光子晶體,納米光子學,負折射介質,表面等離激元光學和非線性光學中電磁場問題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上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包括近場光學顯微鏡系統中電磁場的嚴格計算;光子晶體能帶設計;原子自發輻射和熱輻射的研究;無序和缺陷對光子帶隙的影響;三維金屬光子晶體電磁波傳播的解析求解;基於平面波展開的傳遞矩陣方法的發展和在光子晶體功能元件,器件乃至集成迴路設計上的系統性應用;周期和准周期人工微結構負折射效應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金屬納米顆粒和納米結構及器件的表面等離激元光學性質的理論、實驗和應用研究;非線性光子晶體准相位匹配和光子帶隙效應的研究。已在SCI收錄的物理學和材料科學期刊上作為主要作者發表論文160餘篇,其中包括Chem. Soc. Rev.,Phys. Rev. Lett.,JACS,Adv. Mater.和Nano Lett.等影響因子IF>7的論文近30篇,Appl. Phys. Lett., Opt. Lett.,Opt. Express, Phys. Rev.,Langmuir,J. Phys. Chem. B等IF>3的論文近60篇。論文被SCI引用3000次,H-index為31。擔任PRL, APL, Nano Lett.,Opt. Lett., Opt. Express, Phys.Rev.等重要雜誌審稿人,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20餘次。
目前的研究課題及展望
主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包括: 1 光子晶體集成光學器件的理論和實驗研究;2 金屬納米顆粒和納米結構及器件的表面等離激元光學的理論、實驗和應用研究;3 周期和准周期人工微結構負折射材料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4 非線性光子晶體功能元件的頻率轉換、超快動力學和全光開關的研究; 5 光鑷技術的發展和應用;6 光子晶體高Q微腔中的量子光學和量子調控研究。
作為負責人主持如下科研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項目和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培養研究生情況
已畢業博士生(包括合作培養)29名,碩士生3名,博士后2名;現招有碩博連讀研究生和博士生10名。擬每年招收2-3名碩士和博士生。除了碩博連讀生外,歡迎有研究經驗的優秀碩士報考博士生。另外,也招收有經驗的博士后以及青年固定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