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昌

高秀昌

高秀昌,男,漢族,1962年生,河南鄧州人。1982—1986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哲學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鄧曉芒先生。1987—1989年,參加中國文化書院研究生班函授學習。2000—2003年,在南開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方克立先生。2004—2006年,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指導老師:田文軍先生。

學習經歷


1982—1986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哲學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鄧曉芒先生。1987—1989年,參加中國文化書院研究生班函授學習。2000—2003年,在南開大學哲學系學習,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生導師:方克立先生。2004—2006年,在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指導老師:田文軍先生。

工作經歷


自1986年7月至今一直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先在《中州學刊》雜誌社(1986—1997年),后調入哲學研究所(1997年至今)。1992年任編輯。1996年破格晉陞副研究員。2005年任研究員。2006年任哲學研究所副所長。1998年以來,一直兼任河南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碩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馮友蘭學術研究會理事,河南省墨子學會秘書長

科研成果


在《中國哲學史》、《光明日報·理論版》、《孔子研究》、《中州學刊》、《南開學報》、《天津社會科學》、《宗教學研究》等報刊上發表論文60多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30篇,在《國外社會科學》上發表譯文2篇;出版學術著作《哲人的智慧——〈老子〉與中國文化》(1995)、《易通老子》(2007)、《墨子註譯》(2008)、《道家雙峰》(合著,2001)、《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合著,2003)等。
老子道家思想研究和馮友蘭學術思想研究上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成果受到學術界同行的關注與好評。專著《哲人的智慧——〈老子〉與中國文化》對老子的整個思想體系——道、辯證法思想、倫理道德思想以及社會政治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和分析。該書揭示了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對於歷代政治取向的影響,分析了老子的人生觀對於士大夫人格修養的作用,探討了老子哲學與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諸子哲學的關係以及老子哲學對於後世哲學、軍事學、文學藝術的深刻影響。該書還另列專章就老子與傳統養生文化的關係以及老子對於傳統養生文化的思想奠基作用,進行了系統的評述。該著作被視為是了解老子思想的入門書。
專著《道家雙峰——老莊思想合論》對先秦原始道家的兩位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其人其書及其思想的主要方面作了較為全面而系統的詮釋和闡發。該書還在吸收前人和當代學者老莊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哲學的理論和觀念對老莊思想加以評述。學界專家稱《道家雙峰》“是一本有益於、有助於人們去認識老莊思想的理論內容及其現代意義的學術著作”;《道家雙峰》是“老莊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都是非常明顯的”。
世紀之交,中國哲學的百年回顧與展望成為中國哲學界的主導性話語。關於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反思和探索是深化、拓展中國哲學史的根本途徑。博士論文《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究》,以馮友蘭為個案,通過對馮友蘭的哲學史方法論思想的分析研究,總結20世紀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理論成果,進一步探索新的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為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為重寫中國哲學史,為實現中國哲學的理論創新提供方法論的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方克立教授認為,本文“問題意義明確,理論分析有一定深度,得出的結論符合實際,並能通過對此問題的研究,提出自己對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如何綜合創新的思考和己見。作為一項創造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對馮學研究和整個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建設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陳來教授認為:“該論文是學術界首次對馮友蘭的整個哲學史方法論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的成果。”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朱伯昆教授認為:“該文對馮友蘭整個哲學史研究的理論工作作了全面而系統的考察,很有學術價值,對於中國哲學史學科建設頗有理論意義。”

科研項目


先後參加了河南省社科規劃“八五”重點項目“老莊思想研究”,國家社科規劃“九五”重點項目“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國家社科規劃項目“老學典籍考”(負責西方語言系的老子典籍的收集、整理),主持完成一項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研究”。
結項的國家項目《老學典籍考:二千五百年來世界老學文獻總目》(主要參加者)被專家評價為:“這是我國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領域近五十年來的傑作,填補了老學研究領域一項文獻學空白”;“這是一部集大成、富創新、分量重的文獻學佳作,為中國老學史、世界老學史、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和寫作提供了堅實的史料基礎”。

教學情況


為河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點開設“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論”等課程;為鄭州大學美學專業(研究生)開設“中國哲學史”課程。

獲得獎勵


《哲人的智慧——〈老子〉與中國文化》一書獲1995年度第十屆中國圖書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獲2003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河南省優秀圖書一等獎;另有多篇論文獲得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

獲得榮譽


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宣傳文化系統第二批“四個一批”(理論界)人才。

著作與論文


(一)著作:
1.《哲人的智慧——〈老子〉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2《道家雙峰——老莊思想合論》(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3.《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4.《易通老子》(《哲人的智慧》的修訂版,獨著),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
5.《墨子註譯》(獨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版。
6.《〈莊子〉註譯》(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
7.《〈老子〉註解》(獨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8.《國學經典少兒叢書》(12冊),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9.《哲學與文化新論》(論文集),主編(第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10.《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論文集),第一副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11.《馮友蘭學記》,合編,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版。
12.《舊邦新命》,主編,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
(二)論文:
1.《康德道德個體思想初探》,《江漢論壇》1991年第10期,獨著。
2.《實在論、自然主義與社會行為》,《國外社會科學》1992年第11期,譯。
3.《馮友蘭的孔子研究評述》,《中州學刊》1992年第6期,獨著。
4《“抽象繼承”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江漢論壇》1993年第6期,合著。
5.《“抽象繼承法”研究》,《馮友蘭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獨著。
6.《“五四”時期的個人主義探析》,《河南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獨著。
7.《從哲學社會科學和理性社會學的觀點看哲學的終結》,《國外社會科學》1994年第12期,合譯。
8.《〈老子〉“無為而治”思想闡釋》,《社會科學研究》1995年第1期,獨著。
9.《〈老子〉“知常”“同道”的認識論思想》,《中州學刊》1996年第1期,獨著。
10.《〈老子〉思想的現代價值》,《光明日報》(理論版)1996年1月30日,獨著。
11.《〈老子〉的社會批判思想探析》,《鄭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4期,合著。
12.《〈老子〉的理想人格與人生實踐》,《人文雜誌》1996年第1期,獨著。
13.《論〈老子〉“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法思想》,《中州學刊》1997年第4期,獨著。
14.《道的觀念淵源及其哲學意義》,《商丘師專學報》1999年第5期,獨著。
15.《老子之“道”的詮釋》,《中州學刊》2001年第2期,獨著。
16.《馮友蘭重寫“中國哲學史”簡評》,載《傳統與創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又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獨著。
17.《哲學家的哲學史與哲學史家的哲學史》,《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3 期,獨著。
18.《道家與道教生死觀的異同》,《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4期,獨著。
19.《二十世紀50、60年代馮友蘭的哲學觀與哲學史觀》,《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獨著。
20.《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馮友蘭先生晚年的哲學觀》,《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獨著。
21.《“接著講”——一種治中國哲學史的方法》,《中州學刊》2003年第2期,獨著。
22.《論道家與道教的生死觀》,《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獨著。
23.《“中學西范”依然是治中國哲學史的基本模式》,《光明日報》2004年3月2日,獨著。
24.《試論30年代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南開學報》2003年第4期,獨著。
25.《二程洛學與朱熹閩學》,《光明日報》(理論版)2004年10月19日,獨著。
26.《中國哲學史研究方法的“綜合創新”》,《光明日報》(理論版),2005年5月17日,獨著,《新華文摘》2005年第18期轉摘。
27.《論二三十年代馮友蘭的哲學觀和哲學史觀》,《南開學報》2004年第4期,獨著。
28.《從<天人損益論>看馮友蘭早期的哲學思想》,《中州學刊》2005年第2期,獨著。
29.《論馮友蘭“正的方法”與“負的方法”》,《孔子研究》2005年第4期,獨著。
30.《儒學研究的新進展》,《中州學刊》2005年第6期,合著。
31.《論墨子關於政治與宗教關係之思想》,《中州學刊》2006年第2期,獨著,8000字。《新華文摘》2006年12期摘要。
32.《中國哲學史研究應以人文主義方法為主導》,《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6月19日,獨著。
33.《晚年熊十力先生的“外王”論》,《天津社會科學》第6期,獨著。
34.《論范仲淹的“憂樂”精神》,載《范仲淹文化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獨著。
35.《論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思想》,《中州學刊》2007年第3期,獨著。
36.《徘徊於傳統與現代之間——論熊十力晚年的政治哲學》,《文化中國》2007年第1期,獨著。
37.《馮友蘭“抽象繼承法”新論》,《中國哲學史》第3期,獨著。
38.《中國哲學研究應充分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光明日報》(理論版)2007年7月31日,獨著。
39《論老子的養生學及其影響》,《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獨著。
40《論馮友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係》,《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獨著。
41.《老子“反”之道平議》,《平頂山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獨著。
42.《論熊十力對民主思想的闡揚》,《學習論壇》2008年第8期,獨著。
43.《論馮友蘭對中國自由民主之路的探索》,《中州學刊》2008年第5期,獨著。
44.《論墨子的“兼愛”精神》,《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