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王廟的結果 展開
- 紀念唐朝名將張巡的廟宇
- 位於江蘇蘇州市的歷史遺迹
- 重慶雲陽張飛廟的別稱
張王廟
重慶雲陽張飛廟的別稱
目錄
慶飛廟,始建蜀漢末期,后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原址位於飛鳳山麓,廟內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字畫碑刻,稀世文物200餘件,被譽為“巴蜀勝景、文藻勝地”。張飛廟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是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的重要景點之一。
,飛廟選江峽佳旅遊景觀。
飛廟,桓侯廟,江南岸飛鳳麓,離慶市區382千米,與雲陽縣城隔江相望,係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修建,始建於蜀漢末期,后經歷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相傳勇毅剛直的張飛急於為義兄關羽報仇,被部將張達、范疆所害,其頭顱被拋於江中。有漁人夜得張飛託夢,到江中打撈張飛頭顱,意外撈到一罐金子,於是用此金造了張飛廟。明朝嘉靖《雲陽縣誌》記載:“昭烈章武元年(張飛)移發閬中,軍會江州。值張達之便,以其首順流。土人云:漁人得之,置而弗去,顯於噩夢,遂祠焉”。
廟前臨江石壁上書有“江上風清”四個大字,字體雄勁秀逸。廟內塑有張飛像,珍藏有漢唐以來的大量詩文碑刻書畫及其他文物數百件,多為稀世珍品。素有“三絕”(文章絕世,書法絕世,鐫刻絕世)之盛譽,號稱“文藻勝地”、“巴渝一勝境”。三峽大壩建成以後,此廟將會被淹沒。屆時將在南岸仿原廟建築,修建一座新張飛廟。
歷史傳說
據傳張飛在閬中被部將范疆張達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級投奔東吳,行至雲陽,聞說吳蜀講和,便將其首級拋棄江中,為一漁翁捕魚時打撈上岸,埋葬於飛鳳山麓,世人在此立廟紀念,故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之說。張飛大義大勇,為人民敬仰,歷年來農曆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眾紛紛前來舉行祭祀民俗活動,頗具一定規模與影響。
建築特色
張王廟[重慶雲陽張飛廟的別稱]
張飛廟面江背山,依山取勢,由一組匠心獨運的古建築群組成,氣勢宏偉壯麗。主要建築有正殿、旁殿、結義樓、望雲軒、助風閣、杜鵑亭和得月亭等7座。前5個建築為紀念張飛廟而建,后兩個建築為紀念唐代詩人杜甫在此客居兩年而建,是難得的文武合廟。
張飛廟還收藏漢唐以來的石刻、木刻、字畫六百餘件及新石器時期以來的其它文物千餘件。尤其是字畫碑刻,名家聖手,流派紛呈,各領風騷,不少為國內外所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如漢《張表碑》、梁《天臨碑》、黃庭堅書《幽蘭賦》、蘇軾書《前後赤壁賦》、岳飛書《前後出師表》、顏真卿書《爭座位帖》等,年代從南北朝到近代,作者從黃庭堅、蘇軾、顏真卿、岳飛、朱熹、董其昌、王守仁、鄭板橋、劉墉、翁同龢到閑僧、鄉紳,因而早有“張祠金石,甲於蜀東”的說法。所以張飛廟又有“文藻勝地”之盛譽。由於張飛廟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較高價值,1980年被定為四川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為三峽庫區內重慶市唯一全淹全遷的重點風景名勝古迹。近些年來,它更為世人矚目,中央領導、專家學者、中外遊客都慕名前來考察遊覽,成為長江沿線一處主要旅遊熱點。唐代詩人杜甫客居雲陽時寫下了“雲安有杜鵑”的詩句,杜鵑鳥歷來是重情重義的象徵,雲陽人民更為重情重義,遠方的客人請到雲陽來,張飛廟正向您張開熱情的雙臂。重慶雲陽張飛廟門票價格:20.00元/人
當地氣候
雲陽處於北回歸線以北的東南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區,春早、夏熱、秋涼、冬暖。初夏雨量充沛,盛夏炎熱多伏旱,秋多綿雨,冬少日照。年平均氣溫18.4℃。1月平均氣溫7.2℃。7月平均氣溫29.1℃。年平均日照數1484.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100.1毫米。無霜期304天。
交通線路
到重慶市,距市區約23公里,從機場至市內,公共汽車車程不到1小時。
最佳旅遊時間
年平均氣溫在18℃左右,冬季氣溫平均在6-8℃,夏季氣溫平均在27℃—38℃之間,最高極限氣溫可達43.8℃。
重慶終年少霜雪、多雲霧、冬暖、夏熱、春早、秋短,雨量充沛,夏秋之交夜雨更多,歷代詩人對“巴山夜雨”多有吟詠。
前往重慶旅遊的最佳時間在春、冬兩季,夏季酷熱,秋季多雨,都不適合旅遊。
三大看點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桓侯廟俗稱張飛廟,它位於重慶市雲陽縣老縣城長江南岸的飛鳳山麓,是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三國蜀將張飛所建。相傳最初建於三國,實物資料最早見於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和擴建,彙集了歷代建築之精華。三峽工程蓄水后,張飛廟所在位置淹沒於水下。為保存這一重要人文景觀,國家投入資金4000萬元,把這一古建築群整體搬遷到長江上游距老廟32公里處。新的張飛廟有三大看點:
一看奇特的建築藝術。張飛廟是一組完美的古建築群。這座具有1700多年歷史的廟宇,充分利用了三峽庫區地形的高差變化,依山取勢,坐岩臨江,形成“品”字結構。雲陽縣文館所所長陳源林告訴筆者,現存的張飛廟是經過歷代整修留下來的,它基本上彙集了歷代建築的精華。遊客在這裡可以看到諸多朝代川東的建築風格和藝術。結義樓、得月亭、正殿等10多處獨具特色的古建築彙集在這裡,構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立體畫,有“巴蜀勝景”之美譽。
張飛廟
三看深蘊的歷史文化。張飛廟是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三國猛將張飛而修建的,裡面用雕塑再現了張飛的英雄事迹。遊客來到這裡,不僅可以在解說員的娓娓道來中了解張飛耿直豪爽的性格,而且可以回顧悠久的三國文化和歷史。陳源林告訴筆者,除此之外,新張飛廟還將建設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專門陳列雲陽縣境內出土的地下文物,包括從舉世聞名的李家壩巴人遺址中發掘出來的文物。
整體搬遷
搬遷背景
因三峽工程建設,張飛廟作為庫區唯一一個遠距離整體搬遷的文物單位,於2002年10月8日閉館拆遷,溯江而上30公里,從原雲陽老縣城對岸的飛鳳山搬遷至盤石鎮龍安村,2003年7月19日“搬舊如舊”的新張飛廟正式開館。“張飛”的搬遷經費及規格都堪稱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
搬遷后的廟宇
遷建后的張飛廟與雲陽新縣城隔江相望,相映增輝。張飛廟整體西移了32公里,廟內主要建築有正殿、旁殿、結義樓、助風閣、杜鵑亭等,構成一組宏偉壯觀、獨具一格的古建築群。廟外有許多上書“張”字大旗,迎風獵獵起舞。走入廟內,一樓入目皆為名人字畫木刻。廟中不但建築獨特,收藏的書、畫、雕、刻亦有“三絕”之譽:文絕世、書法絕世,雕刻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