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奚的結果 展開

中國北方古代民族

中國北方古代民族名。本稱庫莫奚,后簡稱奚,南北朝時自號庫莫奚﹐隋唐簡稱為奚。

民族


簡介

庫莫奚一詞是鮮卑語音譯,為今蒙古語“沙”、“沙粒”、“沙漠”之意。從含義揣測,這一族稱當因其境內多沙漠而得名。6世紀下半葉(隋代),省去庫莫,單稱“奚”。自公元四世紀的北魏時期起,直至十三世紀的元代,在歷史上活動近千年之久,一直是我國北方一個重要的民族,對中國歷史做出過突出貢獻。

起源

奚與契丹同是源出鮮卑宇文部的一支。早期為宇文部所控制,是個相對弱小的部落。東晉建元二年(344)﹐鮮卑慕容部北攻宇文部﹐俘其民5000餘落﹐宇文部單於逸豆歸走死漠北﹐其殘部分為契丹與奚。宇文部被擊潰及東部鮮卑主力相繼遷離故地后,奚逐漸壯大。契丹也源於東胡之鮮卑,奚與契丹語言相通、文化和生活習俗相近,是同族異部的兄弟關係。“契丹與奚言語相通,實一國也”。
關於奚和契丹的發祥地,目前史學界公認的說法是:早期的奚與契丹居住在潢水(今西拉木倫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奚人居住在老哈河上游一帶,契丹人則居住在老哈河中下游。奚人居住地向西、向南接漢境,向東、向北鄰契丹。

興盛與消亡

隋唐之際,奚擴散到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臣服於突厥。公元630年東突厥汗國瓦解,奚族內附於唐朝。唐在奚族五個部落設五個州,上置饒樂都督府管理,都督由奚族大酋長擔任,賜姓李。唐中葉前,公元7世初至9世紀中葉,是厙莫奚族的發展鼎盛時期。在這一階段,其軍事實力與契丹旗鼓相當,有時還稍強於契丹;奚和契丹並強於東北地區,被唐並稱“兩蕃”。唐中葉后契丹日強,奚族為其所控制。唐末,部分奚人在酋長來諸的率領下叛契丹西遷媯州(今河北懷來縣)北山,內附於唐,史稱西奚。奚遂有東奚、西奚之分。
耶律阿保機建契丹國后,契丹逐漸壯大,奚全部臣服於契丹。或著說是部落的統一。阿保機對奚採取了征服、聯姻、結盟的懷柔政策,“撫其帳部,擬於國族”,將奚王府所統奚眾與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為四大部;允許奚五王族“世與遼人為昏(婚),因附姓述律氏中”。(述律氏,即蕭氏。耶律阿保機的皇後述律氏是遼代歷史上有名的“斷腕皇后”)。
耶律和蕭是契丹的兩大姓氏。早期的契丹族無姓氏,初期常以地名為姓,阿保機建國前後才出現耶律姓和蕭姓。其中,耶律姓與今西拉木倫河有關,先為部族之名,後為氏族之稱,其漢姓為劉。蕭姓原為阿保機的妻子述律氏的漢姓,此後為阿保機之恩賜,廣泛賜予后族和功臣。《遼史·后妃傳》中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里比蕭相國,遂為蕭姓。”事實上,契丹人除使用本族耶律和蕭兩姓外,還接受過中原王朝賜姓。與奚曾被賜姓李一樣,契丹建國前曾依附於中原唐朝,由此一些上層人物接受過唐朝賜予的李姓。
由於奚與契丹患難與共的兄弟般的近鄰關係,奚族成為遼的“國族”,“附姓述律氏(蕭氏)”,蕭姓被賜給奚族各個貴族部落。奚族蕭氏因“世與遼人為昏(婚)”,而成為遼代的后族。
大名鼎鼎的蕭太后(遼聖宗之母)即是奚族蕭氏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父蕭思溫為宰相,蕭思溫之養子蕭繼遠任遼聖宗時的北府宰相,其子蕭紹宗為遼大將軍。歷史中記載的奚人蕭相公、蕭元忠、蕭奉先等,均為遼之重臣。男為重臣、女為後妃,是遼代中晚期蕭氏奚人的顯赫標誌。契丹和奚的政治結盟、貴族通婚、聯合執政促進了遼國的發展,遼在勢力鼎盛時東至日本海,西達巴爾喀什湖,成為北方草原上一個空前強大的帝國。這其中有奚人很大功勞。
在遼文學發展史上,后妃中有不少才華橫溢的奚族蕭姓女詩人,如遼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蕭觀音,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妃子蕭瑟瑟等。
還有一個奚族蕭氏的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所講的創建大奚國的奚王蕭干,此人是天祚帝的大將,雄才武略,東征西討,為遼國立下汗馬功勞,“每征伐必參決軍事”。後來又與耶律大石共同建立北遼。北遼向西遷徙,成為後來的西遼,也曾強盛一時。
奚被遼太祖征服后,大多散居在遼朝的中京地區﹐以農為主﹐兼營畜牧業﹐手工業也頗有特點。遼中葉以後﹐雖然仍有契丹﹑奚﹑漢﹑渤海等稱謂﹐但奚人已漸與契丹人融合。

奚部落世系


奚(629-886)
蘇支(19)己丑629
樓煩公(可度)(13)戊申648
李匹帝(49)辛酉661
饒樂郡王(~大酺)(10)庚戌710
奉誠王(~魯蘇)(6)庚申720
歸義王(~詩)(9)丙寅726
奚王(~歸國)(1)乙亥735
懷信王(~延寵)(11)丙子736
昭信王(~婆固)(4)丁亥747
李日越(3)辛卯751
阿篤孤(34)甲午754
啜利(7)戊辰788
歸誠王(~梅落)(13)乙亥795
李索低(22)戊子808
李茹羯(5)庚戌830
匿舍朗(33)乙卯835
突董蘇(18)戊子868
西奚(886-946)
去諸(47)丙戌866
掃剌(李紹威)(24)癸酉913
拽剌(9)丁酉937
東奚(860-1122)
時瑟(25)庚辰860
吐勒斯(16)乙巳885
術里(22)辛酉901
勃魯恩(3)癸未923
伊喇(13)丙戌926
勞骨寧(36)丙戌939
和朔奴(籌寧)(22)乙亥975
搭紇(4)丁酉997
蕭觀音奴(14)辛丑1001
題里姑(題哩古)(5)乙卯(九)1015
蕭蒲奴(10)庚申1020
蕭韓家奴(7)庚午1030
蕭蒲奴(9)丁丑1037
蕭高六(1)丙戌1046
蕭蒲奴(11)丁亥1047
奚底(4)戊戌(十)1058
奚馬六(9)壬寅(六)1062
拾得奴(4)辛亥(七)1071
謝家奴(7)乙卯(六)1075
事圖趕(7)壬戌(十一)1082
涅哥(6)乙巳(四)1089
回離保(5)乙亥(六)1095
致仕禿開起(6)庚辰1100
馬奴(11)丙戌1106
蕭錫默(霞末)(5)丁酉1117
參考:灰松鼠網

奚人文化

奚人地處遼國南部,與中原漢人毗鄰的地理優勢,使奚人比契丹人更深入地了解和吸收了漢文化,例如,普遍採用漢姓漢名、使用漢文字等。因此奚人在遼文化中居於主導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奚文化也在同化著契丹文化。在文學領域,奚人在遼代中晚期文學發展史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音樂領域,奚人發明的樂器“奚琴”,即為如今著名的“二胡”,在漢代即已傳入中原。“奚琴本胡樂也……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之。”(4)蒙古馬頭琴也是由奚琴演化而來。
農業方面,由於契丹建國后迅速封建化,歷代契丹貴族重視發展農業,奚人在這一潮流中雖然尚未完全脫離畜牧生活,但經營農業的越來越多,而且將土地租給漢人耕種。早在唐末,奚已“頗知耕種,歲借邊民荒地種穄”。到了遼聖宗時,北宋王曾出使契丹,進入奚境看到“居人草庵板壁,亦務耕種”,且“善耕種”。蘇頌出使契丹將途中所見作詩描述:“農夫耕作遍奚疆,部落連山復枕崗。種粟一收饒地力,開門東向雜夷方。田疇高下如棋希,牛馬縱橫似谷量。”
遼代奚的手工業也有相當發展,所制大車聞名於世,譽稱“奚車”;時“契丹之車,皆資於奚”(宋沈括語)。奚人善治馬具、車輛,能造出各式各樣的車輛,有富貴人家乘坐的輕靈便巧的小車,運送輜重的貨車,威風凜凜的戰車,更有一種水陸兩用車。富裕館(今平泉縣蒙和烏蘇鄉)內就曾經集中了一批造車的工匠。近期在富裕館舊址發掘出鐵砧子,可以想像當時的盛況。
因此,奚族在遼代雖臣服於契丹,但其在文化、經濟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發展,且比契丹先進,這也是奚人在遼代擁有較高政治地位的另一個原因。

奚人遺蹤

12世紀初,曾經歸附於契丹的女真人在首領阿骨打帶領下起兵反遼,奚人站在契丹人一邊維護遼朝統治。在遼行將覆滅之際,奚王回離保(即蕭干,時官至遼知北院樞密事,兼諸軍都統)與契丹貴族耶律大石等於1122年(遼保大二年)在南京(今北京市)擁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當女真人入居庸關后,北遼向西遷移,到達今天的新疆、中亞一帶,即史稱的西遼,後為蒙古所滅;蕭干則退守奚人世代族居之地箭笴(可)山(都山,今青龍縣境內),在奚王府建大奚國,國號“天嗣”,自號奚國皇帝。這是奚族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政權,也是最後一個政權。它只存在了數月,在金兵圍剿下潰敗。
金滅遼后,對契丹人和奚人進行了殘酷的殺戮和種族清除,被征服的奚人與契丹人被拆散部落、充軍、移民;金朝剛建立時,並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漢字和契丹字。當女真文字參照漢字創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廢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就此逐步失傳,契丹文化(奚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難理解了。到了12世紀後期,再不見歷史上有奚人活動的記載。
奚人去向可能是:一部分奚人被女真同化,一部分與漢人融合。成吉思汗起兵伐金,一部分“誓不食金祿”的奚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時,散落到了全國各地,慢慢融入了蒙古族。推測跟隨耶律大石西進的契丹人中也有一部分奚人,這些人隨西遼的滅亡而逐步被伊斯蘭同化。
此後幾百年時間內,北方各民族不斷分化融合。到清王朝建立前後,對於除了進入北方的漢人和一度執政元朝的蒙古人之外不再提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他們被納入滿州八旗,而統稱為旗人。

可能的居地

在唐與奚的戰爭中,唐朝大將郭英傑曾戰死都山;大奚國定都的箭可山也是都山。蕭干建立奚國后曾兵出盧龍嶺,一度“攻破景州,繼陷薊州,前鋒直逼燕城”。據此推測奚人的政治文化中心應該在都山附近,即現青龍縣境內或周邊不遠地區。這也與《蘇頌與契丹史研究》談到奚王避暑庄坐落在今平泉縣松樹台的鉛南溝相吻合:奚王從較炎熱的都山沿青龍河谷北上到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避暑,是在情理之中的。青龍、寬城一帶應是奚人居住的中心地區。青龍縣境內的土著人,很可能就是奚人。
奚本稱厙莫奚,厙莫是沙子的意思,厙莫奚因其境內多沙而得名。眾所周知,從冷口往北至土石門,包括白家店、肖營子兩個鄉(鎮)全部、西雙山鄉大部,全是沙土地,低矮的山全是沙山,流經肖營子村那條河發源於都山叫做沙河。這裡是青龍縣最寬廣地區之一,是口(冷口)里口外交通必經之地。氣候宜人,森林茂密,具備農牧社會發展的良好條件。
青龍、寬城地處偏僻,不易被外族長期佔領,在滅絕種族的殺戮中,當地原住民存活下來的可能性相對大一些。
這一地區的奚人是土地的擁有者,如宋出使遼國使臣蘇頌記載的:“耕種甚廣,牛羊遍谷,問之,皆漢人佃奚土”。以出租土地收回田賦和地租為生,過著半農業社會的生活,不像契丹人和北部奚人那樣,以游牧為主。因此在被女真人征服后,他們沒有被整部落地打散、編入軍中,而是很幸運地留了下來,繼續從事農耕生活。
在滿族人的漢族姓氏中,蕭姓不是女真人的漢姓,滿族中的蕭氏旗人,風俗語言等與漢人不同又不完全具旗人特徵。其祖先並非女真人,而是奚人。奚人雖被同化成為滿族人,但其漢姓卻保留了下來。因此,青龍縣肖營子的蕭氏族人很可能就是奚人的後人。
青龍縣肖營子鎮西庄村。一九四八年土改時,這個村近百戶人家全姓蕭,皆為滿族,稱為旗戶。如前所述,這裡滿人都是奚人。這裡的老人說:“西庄的西本來是奚”,所以“西庄”應為“奚庄”。肖營子(原來叫蕭家營)鎮共十四個村,有不少姓蕭的。肖營子是蕭姓人家最集中的地方。
在公元一一二五年金滅遼之前,長達七百多年時間內,奚人生活在古北口山海關長城以北,今河北省青龍縣、盧龍縣寬城縣平泉縣、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一帶,宋綬《行程錄》謂:“由古北口至中京北(寧城縣)皆奚境”
青龍縣可能是奚族自遼以來七百多年的族居中心地。奚人在清朝納入滿洲八旗,成為旗人。蕭姓的滿族人,其先祖應該是奚人和被滿族同化的蕭姓契丹人;青龍縣又是奚人的族居中心地,肖營子的蕭姓滿族人,極有可能是奚人的後裔。

史籍記載


庫莫奚族稱始見於388年(北魏登國三年),然這一稱號的出現,應在4世紀中葉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后不久。自此以後,史書有了不間斷的記載,到13世紀才不見其名,前後存在近千年。
奚,本曰庫莫奚,其先東部胡宇文之別種也。初為慕容晃所破,遺落者竄匿松漠之間。俗甚不潔凈,而善射獵,好為寇抄。登國三年,道武親自出討,至弱水南大破之,獲其馬、牛、羊、豕十餘萬。帝曰:“此群狄諸種,不識德義,鼠竊狗盜,何足為患?今中州大亂,吾先平之,然後張其威懷,則無所不服矣。”
既而車駕南遷,十數年間,諸種與庫莫奚亦皆滋盛。及開遼海,置戍和龍,諸夷震懼,各獻方物。文成、獻文之世,庫莫奚歲致名馬、文皮。孝文初,遣使朝貢。
太和四年,輒入塞內,辭以畏地豆乾抄掠,詔書切責之。二十二,入寇安州,時營、燕、幽三州兵數千人擊走之。后復款附,每求入塞交易。宣武詔曰:“庫莫奚去太和二十一年以前,與安、營二州邊人蔘居,交易往來,並無欺貳。至二十二年叛逆以來,遂爾遠竄。今雖款附,猶在塞表,每請入塞,與百姓交易。若抑而不許,乖其歸向之心;信而不慮,或有萬一之驚。交市之日,州遣士監之。”
自此已后,歲常朝獻,至武定已來不絕。齊受魏禪,歲時來朝。
其後種類漸多,分為五部:一曰辱紇主,二曰莫賀弗,三曰契個,四曰木昆,五曰室得。每部俟斤一人為其帥。隨逐水草,頗同突厥。有阿會氏,五部中最盛,諸部皆歸之。每與契丹相攻擊,虜獲財畜,因遣使貢方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