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懷

明代丁文瑗詩作

述懷是明代丁文瑗的一首五言律詩。

作品全文


痛說江城破,於今已卅年。丹心終不改,白髮幸能全。
薇蕨拌生采,衣冠敢死捐。頑民嗤我是,論定蓋棺前。

註釋


述懷
陳述情懷,表達志向。南朝 宋 顏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序》:“乃命史臣,累德述懷。”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閑適,感傷,則隨時寫景,述懷、贈答之作,故次之。”朱自清 《〈燕知草〉序》:“其實不但‘一樣’,他那洞達名理、委曲述懷的地方,有時竟是出藍勝藍呢。”
江城
臨江之城市、城郭。唐 崔湜 《襄陽早秋寄岑侍郎》詩:“江城秋氣早,旭旦坐南闈。”元 黃庚 《西州即事》詩:“一雨洗空碧,江城獨倚樓。”明 王錂 《春蕪記·候約》:“只聽得江城吹角,疏鐘下翠微。”清 黃景仁 《舟中再迭前韻》:“江城雁帶邊聲苦,澤國秋蒸海氣腥。”
於今
(1).至今。《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於今五邦。”三國 魏 曹炯 《六代論》:“大 魏 之興,於今二十有四年矣。”唐 裴諧 《觀修處士畫桃花圖歌》:“一從 天寶 王維 死,於今始遇 修夫子。”
(2).如今,現在。《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於今創痍未瘳,噲 又面諛,欲搖動天下。”唐 元稹 《諭寶》詩:“於今盡凡耳,不為君陳說。”曹禺北京人》第三幕:“象往日那般歡樂和氣概於今在 曾 家這間屋子裡已找不出半點痕迹。”
(1).至今。《左傳·襄公十八年》:“不穀即位,於今五年。”漢 王充 《論衡·死偽》:“寡君寢疾,於今三月矣,並走群望,有加而無瘳。”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三:“寤寐想風采,於今已三年。”
(2).如今;現在。《史記·儒林列傳》:“《禮》固自 孔子 時而其經不具,及至 秦 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 能言之。”晉 陶潛 《和胡西曹示顧賊曹》:“流目視西園,曄曄榮紫葵。於今甚可愛,奈何當復衰。”《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真箇是亘古未聞,於今罕有!”
丹心
赤誠的心。三國 魏 阮籍詠懷》詩之五一:“丹心失恩澤,重德喪所宜。”《晉書·王璿傳》:“﹝臣﹞披布丹心,輸寫肝腦,欲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庶必掃除凶逆,清一宇宙。”宋 文天祥 《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陳毅 《“七七”五周年感懷》詩:“五年碧血翻滄海,一片丹心照 漢 旗。”
白髮
告發;揭露。《新唐書·元載傳》:“華原 令 顧繇 上封白髮其私,帝方倚以當國,乃斥 繇,除名為民。”《新唐書·韋保衡傳》:“俄為怨家白髮陰罪,貶 賀州 刺史,再貶 澄邁 令,遂賜死。”宋 洪邁 《夷堅乙志·畢令女》:“事既彰露,不可復續,而白發其事,皆出仲女,所謂壞其法者豈此邪?”
白頭髮。亦指老年。《漢書·五行志下之上》:“白髮,衰年之象,體尊性弱,難理易亂。”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宋 范仲淹 《祭知環州種染院文》:“青春多難兮,白髮始遇。”明 唐寅 《漫興》詩之一:“內園歌舞黃金盡,南國飄零白髮長。”楊笑影 《赤子之心》:“他想念母親,甚至看到了她粗糙的雙手和鬢邊的白髮,她慈愛的笑容和溫存的眼睛。”
薇蕨
薇和蕨。嫩葉皆可作蔬,為貧苦者所常食。漢 張衡西京賦》:“草則葴莎菅蒯,薇蕨荔苀。”唐 孟郊 《長安羈旅》詩:“野策藤竹輕,山蔬薇蕨新。”清 方文 《訪姚若侯山中不值留此》詩:“知君秉性甘薇蕨,暇日相思還杖藜。”
衣冠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裝。《管子·形勢》:“言辭信,動作莊,衣冠正,則臣下肅。”《史記·孔子世家》:“故所居堂弟子內,後世因廟藏 孔子 衣冠琴車書,至於 漢 二百餘年不絕。”
(2).泛指衣著,穿戴。唐 牛僧孺 《玄怪錄·元無有》:“未幾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異,相與談諧,吟詠甚暢。”明 錢澄之 《客祁門寓十王寺雜詠》:“頗羨村翁古,衣冠似 漢 年。”徐遲 《入峽記》:“船上的人是和船隻一樣愛清潔,而且總是衣冠端正的。”
(3).專指禮服。包天笑 《釧影樓回憶錄·記青州府中學堂(二)》:“我穿了素服,沒有衣冠,有所不便。”
(4).代稱縉紳、士大夫。《漢書·杜欽傳》:“茂陵 杜鄴 與 欽 同姓字,俱以材能稱京師,故衣冠謂 欽 為‘盲 杜子夏 ’以相別。”顏師古 註:“衣冠謂士大夫也。”唐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詩:“吳 宮花草埋幽徑,晉 代衣冠成古丘。”《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高公 見他說罷,曉得是衣冠中人,遭盜流落,深相憐憫。”高旭 《元旦》詩:“劇憐肝膽存屠狗,失笑衣冠盡沐猴。”
(5).借指文明禮教。《宋史·胡銓傳》:“秦檜,大國之相也,反驅衣冠之俗,而為左衽之鄉。”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誦佛經說下》:“知大地之廣,則能敬佛;知聖王之道,行於衣冠文物之邦,則不為怪謬之謬,謂三教同源。”
穿衣戴冠。漢 劉向 《說苑·修文》:“孔子 見 子桑伯子,子桑伯子 不衣冠而處。弟子曰:‘夫子何為見此人乎?’曰:‘其質美而無文,吾欲說而文之。’”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華原郡王,燕王 子也,性好晝睡,每自旦酣寢,至暮始興,盥濯櫛漱,衣冠而出。”《花月痕》第五十回:“荷生 衣冠升帳,中軍傳呼 倭 目一人進見。”
敢死
(1).勇敢不怕死;決死。《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平原君 ﹞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宋龔鼎臣《東原錄》:“狄青 善用不滿千人之法,蓋擇銳敢死者而已。”《明史·閹黨傳·盧承欽》:“丁元薦、沉正宗、李朴、賀焯 謂之敢死軍人。”
(2).指敢死士。《後漢書·耿純傳》:“﹝ 耿純 ﹞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彊弩,各傅三矢,使銜枚間行,繞出賊后。”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汝水》:“﹝ 世祖 ﹞乘勝以敢死三千人,徑沖 尋邑 兵。”宋岳珂《桯史·二將失律》:“虜守實欲迎降,忠義敢死已肉薄而登矣。”
頑民
(1).本指 殷 代遺民中堅決不服從 周 朝統治的人。《書·畢命》:“毖 殷 頑民,遷於 洛邑,密邇王室,式化厥訓。”孔 傳:“惟 殷 頑民,恐其叛亂,故徙於 洛邑,密近王室,用化其教。”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十:“‘ 武王 克 商,遷九鼎於 洛邑,義土猶或非之。’義士即《多士》所謂‘遷 殷 頑民’者也。由 周 而言,則為頑民;由 商 而論,則為義士矣。”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編第一章第二節:“殷 人被征服了以後事實上是作了奴隸,他們算是受盡了輕視和虐待的,周 室的人稱他們為‘蠢 殷 ’,稱他們為‘頑民’,一直到 春秋 戰國 的時候都還把他們的後人當蠢人看待。”后泛指改朝換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宋歐陽修《晉祠》詩:“頑民盡遷高壘削,秋草自綠埋空垣。”清戴名世《王學箕傳》:“況 明 統三百年之久,豈可無一義士,四海之大,乃不許有一頑民哉!”魯迅《吶喊·頭髮的故事》:“頑民殺盡了,遺老都壽終了,辮子早留定了,洪 楊 又鬧起來了。”
(2).愚妄不化的人。唐歐陽詹《回鸞賦》:“於時厥有頑民,從愚至逆。”宋洪邁《容齋四筆·健訟之誤》:“凡謂頑民好訟者,曰‘嚚訟’,曰‘終訟’,可也。”《老殘遊記》第七回:“小盜則隨時隨地無賴之徒,及失業的頑民,胡亂搶劫。”
蓋棺
指身故。宋蘇軾《提舉玉局觀謝表》:“臣敢不益堅素守,深念往愆……蓋棺未已,猶懷結草之心。”明唐順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誌銘》:“君自束髮至蓋棺,未嘗一日不兢兢砥厲名檢。”魯迅《花邊文學·運命》:“‘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裡的‘失’,是在非到蓋棺之後,一個人的運命‘終是’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