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湯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四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具有降逆化痰,行氣解郁之功效。主治痰涎結聚,七情氣鬱。
半夏(制)五錢(),厚朴(姜制)錢(),茯苓錢(),紫蘇葉二錢(6克)。
葯切碎,姜片,棗枚,煎服。
降逆化痰,行氣解郁。
1.氣鬱為本方的主證。方中用半夏降逆化痰,散結開郁,且又可和胃止嘔,厚朴下氣除滿。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助半夏化痰祛濕。蘇葉質輕辛溫,芳香疏散,可寬中散邪解郁,升降並用,有利於氣機條暢,更有寬胸暢中,行氣解郁之功。加生薑可助半夏降逆和胃止嘔,辛散化痰結。大棗可助茯苓健脾,且又可養血柔肝。諸葯合用,功效卓著。
2.七氣湯除七情氣鬱,痰涎壅結,咯不出咽不下,胸滿氣喘,或咳,或嘔,或攻沖作痛;四七湯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虛冷上氣,或心腹絞痛、膨脹喘急。同一七惰氣鬱,同以四味治之,而補瀉不同,何也?蓋因其虛實不同,一是胸滿氣喘,一是虛冷上氣。一在中上兩焦實,而下焦未見虛證,一在中上兩焦實,而下焦已見虛證。因下焦不虛,故藥專治上中二焦之痰氣;因下焦已虛,故葯兼治下焦之虛寒。二方用藥之奇頗同,一用蘇葉治上焦之結,一用玉桂治下焦之寒,皆有妙義,不可不深察也。
診斷要點: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嘔,或攻沖作痛。舌苔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2.心腹痛加玄胡。
本方藥性溫燥,易於傷陰助熱,故陰虛津虧或火旺者不宜使用。
名稱:四七湯
組成:半夏一升,人蔘、生薑、桂心、甘草各一兩
用法:上銼。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三次
主治:虛冷上氣、勞氣
出處:《內科摘要》卷下
名稱:四七湯
組成:人蔘、茯苓各二兩,半夏(生)二兩,厚朴(薑汁制)三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七片,大棗一個,煎六分,食前服
主治:七種氣
出處:《百一》卷四
名稱:四七湯
組成:半夏12g,厚朴9g,茯苓12g,生薑15g,蘇葉6g
用法:水煎服
主治:梅核氣
出處:《易簡》
功用: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名稱:四七湯
用法:加生薑七片,烏梅一個,水煎,細嚼沉香溫服
主治:七情所感,喉間梅核氣,心腹痛
出處:《國醫宗旨》卷二
《湯頭歌訣》:“四七湯理七情氣,半夏厚朴茯苓蘇。姜棗煎之舒鬱結,痰涎嘔痛盡能舒。又有局方名四七,參桂夏草妙更殊。半夏、茯苓、厚朴、紫蘇葉。與生薑、大棗同煎,可行氣散結,降逆化痰,用於治療痰涎凝聚證及由喜、怒、悲、恐、憂、思、驚七情影響而致的氣鬱,故名四七湯。症見咽中有異物感,咯吐不出,咽之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嘔,或胸脅攻撐作痛,舌苔白滑,脈弦緩或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