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湯
普濟方
七湯蘇半夏苓,棗姜煎服清。
㕮咀。服,服二盞,姜五片,煎七,滓,琥珀末錢調服。
婦人女子,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痛。
名稱:四七湯
組成:半夏一升,人蔘、生薑、桂心、甘草各一兩
用法:上銼。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三次
主治:寒氣、熱氣、怒氣、恚氣、喜氣、憂氣、愁氣,內結積聚,堅牢如杯,心腹絞痛,不能飲食,時發時止,發則欲死
名稱:四七湯
用法:水煎,微溫服
主治:痧因血滯而痛者
出處:《治痧要略》
名稱:四七湯
用法:加生薑五片,水煎服
主治:梅核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四
名稱:四七湯
用法:加生薑,水煎服
出處:《和劑》
降逆化痰,行氣解郁。
1.氣鬱為本方的主證。方中用半夏降逆化痰,散結開郁,且又可和胃止嘔,厚朴下氣除滿。茯苓健脾滲濕,以杜生痰之源,助半夏化痰祛濕。蘇葉質輕辛溫,芳香疏散,可寬中散邪解郁,升降並用,有利於氣機條暢,更有寬胸暢中,行氣解郁之功。加生薑可助半夏降逆和胃止嘔,辛散化痰結。大棗可助茯苓健脾,且又可養血柔肝。諸葯合用,功效卓著。
2.七氣湯除七情氣鬱,痰涎壅結,咯不出咽不下,胸滿氣喘,或咳,或嘔,或攻沖作痛;四七湯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虛冷上氣,或心腹絞痛、膨脹喘急。同一七惰氣鬱,同以四味治之,而補瀉不同,何也?蓋因其虛實不同,一是胸滿氣喘,一是虛冷上氣。一在中上兩焦實,而下焦未見虛證,一在中上兩焦實,而下焦已見虛證。因下焦不虛,故藥專治上中二焦之痰氣;因下焦已虛,故葯兼治下焦之虛寒。二方用藥之奇頗同,一用蘇葉治上焦之結,一用玉桂治下焦之寒,皆有妙義,不可不深察也。
診斷要點: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滿喘急,或咳或嘔,或攻沖作痛。舌苔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醫學指南捷徑六書》:“四七湯蘇半夏苓,棗姜煎服氣時清。”
《瑞竹堂經驗方》:“四七湯治女子小便甚者,陰戶疼痛,加香附子、甘草,湯成點琥珀末。”
《女科醫則玄要》:“婦人白淫者,常在小便之後而來,亦不多,不用治而自愈。若白淫或一時放白水,寡婦尼姑多有是疾,此乃鬱火也,宜降火為主。或有勞傷腎虛,或有心虛而得,或因思慮過度。若過慮傷脾,宜四七湯。四七湯,半夏五兩,濃朴三兩,茯苓四兩,益智三兩,蘇葉三兩。上每服四錢,姜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
2.心腹痛加玄胡。
本方藥性溫燥,易於傷陰助熱,故陰虛津虧或火旺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