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核氣

中醫病證名

梅核氣,中醫病證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氣瘀滯,痰氣互結,停聚於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發時止為主要表現的疾病。臨床以咽喉中有異常感覺,但不影響進食為特徵。中醫肝病、中醫咽喉疾病、中醫精神疾病時均可見此病證。

現代醫學稱為咽異感症,又常被診為咽部神經官能症,或稱咽癔症、癔球。該病多發於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簡介


● 英文名稱:Plum-pit Qi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梅核氣者,窒礙於咽喉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狀者是也。始因喜怒太過,積熱蘊蓄,乃成厲痰鬱結,致斯疾耳。(《古今醫鑒·梅核氣》)

名詞解釋


● 以咽喉異物感如梅核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為主要表現的咽喉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梅核氣是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時發時止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疾病特點

● 咽部有異物感,但不妨礙飲食。
● 常時發時止,癥狀的輕重與情志的變化有關。
● 檢查咽喉各部所見均基本正常。
● 青中年人,尤其女性多發。

病因病機

● 梅核氣主要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循經上逆,結於咽喉;或肝氣乘脾犯胃,運化失司,津液不得輸布,凝結成痰,痰氣結於咽喉引起。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中的咽異感症、咽部神經官能症、咽癔症、癔球等,均可歸屬梅核氣範疇。

病證鑒別

噎膈:由於有形之邪阻塞食道,導致吞咽食物哽噎不順,飲食難下,或食而復出的疾患。梅核氣以自覺咽中有異物感,但飲食咽下順利,無噎塞感為主症,因氣逆痰阻結於咽部,是為無形之邪。二者以飲食是否難下為鑒別要點。
喉痹:咽部除有異物感外,還有咽干、灼熱、咽癢等癥狀。咽部癥狀與情緒無關,但過度勞累,嗜食辛辣或感受外邪則易加劇。

治則治法

● 本病以行氣散結,降逆化痰為治療原則,半夏厚朴湯為治療梅核氣的經典名方。

預防調護

●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積極對待各種事物,避免憂思郁怒,防止情志內傷
● 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油膩,禁煙酒等。
● 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適量運動有助於調動患者的注意力,增強治療效果。

臨床表現


咽部異常感覺,如痰黏感、蟻行感、灼熱感、梗阻感、異物感等。

辨證施治


1.痰氣鬱結
證候:自覺咽喉有異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遊走不定,或於某處固著不動。癥狀輕重變化頻繁而無規律。對飲食無影響,一般在進食、工作、學習、談笑等精神移注他處時,異物梗阻癥狀明顯減輕乃至消失。多見於中年女性。不少患者情緒欠穩定,恐癌多疑。治則:疏肝解郁,理氣化痰。主方:半夏厚朴湯(《金匱要略》)加減。方葯:法夏、厚朴茯苓紫蘇梗、生薑。
肝鬱氣滯較甚,可加香附鬱金白芍、枳殼;痰多嘔惡者,加橘紅、瓜蔞皮、川貝;納呆便溏加白朮、陳皮、蒼朮炙甘草;噯氣泛酸加旋覆花、代赭石;肝鬱化火加牡丹皮、梔子天花粉等。
2.肝鬱氣滯
證候:胸脅滿悶或疼痛,或乳房及少腹脹痛,善太息,暖噫頻作,食納獃滯,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或見頸項癭瘤,情志抑鬱,腹部積聚,月經不調,甚或閉經,苔薄,脈弦。治則:疏肝解郁,行氣散結。主方:柴胡疏肝散加減。方葯:柴胡赤芍川芎、枳殼、香附、陳皮、鬱金、佛手、炙甘草。可加半夏、厚朴、茯苓、紫蘇梗等葯。
3.肝鬱失音
證候:咽喉梗塞,部位不定;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時有時無,時輕時重,常隨情志變化而變化,抑鬱愈甚,癥狀愈重;亦有因情緒激動后聲音突然嘶啞;或語音全無,短數小時,長者可數日不愈,但咳嗽、啼哭時卻發聲正常。咽喉檢查均無異常。常伴有情志不舒,多疑善慮,少言寡歡,胸悶脅痛,失眠心悸,月經不調等。舌淡紅苔薄,脈弦細。治則:疏肝解郁行氣,暢喉開音。主方:訶子清音湯。方葯:訶子肉、桔梗、甘草、鬱金、香附、木蝴蝶
苔膩夾痰濕者,加薏苡仁澤瀉車前草

其他療法


1.心理療法
本療法對本證的治療十分重要,解除思想顧慮,保持心情舒暢,使患者移情易性,常可取得不治自愈之效。在取得患者信賴的情況下,可施行暗示療法。
2.飲食療法
(1)合歡花蒸豬肝 合歡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許,泡浸4~6小時,再將豬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鹽少許調味,隔水蒸熟,食豬肝。
(2)玫瑰花茶 玫瑰花瓣(干品)6~10克,放茶盅內,沖人沸水,加蓋片刻,代茶飲
(3)蔥煮柚皮 鮮柚皮1個,在炭火上將外層黃棕色燒焦,颳去表層,然後放人清水中泡浸1日,使其苦味析出。再切塊加水煮,將熟時以蔥兩棵切碎加入,用油、鹽調味,佐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