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醉太平的結果 展開

醉太平

始興於唐代的曲牌名

醉太平,曲牌名。又名“醉思凡”。入“正宮”,亦入“仙呂”“中呂”。用於劇曲、散曲套數和小令。全曲(不計襯字)四十四字,八句八韻,平仄混押。代表作品有元代張可久《醉太平·人皆嫌命窘》等。

典範作品


元·阿耀卿《醉·寒玉壺》
元·王元鼎《醉·寒食》
元·久《醉·皆嫌窘》
元·程景初《醉太平·恨綿綿深宮怨女》
元·鍾嗣成《醉太平·風流貧最好》
元·無名氏《醉太平·譏貪小利者》
元·無名氏《醉太平·堂堂大元》

曲牌簡介


《醉太平》,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凌波曲》。入“正宮”,亦入“仙呂”、“中呂”。有多種格體。北曲正體每句入韻,平仄混押;首二句須對,五、六、七句鼎足對。南曲不同。
原為唐代教坊曲名,曾用作詞牌名。又名“醉思凡”。入“正宮”,亦入“仙呂宮”“中呂宮”。用於劇曲、散曲套數和小令。

曲牌格律


格律說明
醉太平北曲全曲(不計襯字)四十四字,基本句式為:四、四、七、四、七、七、七、四。八句八韻,每句入韻,平仄混押;首二句須對,五、六、七句鼎足對。此調格律以張可久《醉太平·金華山中》為代表。其中首句尾字可平葉;三句首字、三字可仄;四句首字可仄,尾字可平葉;五句首字可平,三字可仄;六句三字可仄;七句首字可平;八句首字可仄,尾字可平葉。
格律對照
格律對照例詞:張可久《醉太平·金華山中》
平平仄上,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上。仄平平仄平平去,仄平平仄平平去。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去上。
金華洞冷,鐵笛風生。尋真何處寄閑情。(小)桃源暮景。數枝黃菊勾詩興,一川紅葉迷仙徑,四山白月共秋聲,詩翁醉醒。 
(說明:曲牌格律與對照例曲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曲使用斜體字排印。曲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上,表示填上聲字;去,表示填去聲字。句末加粗字為韻腳,括弧內的為襯字。)

代表作品


[正宮]醉太平·長街上告人
【元】貫雲石
長街上告人,破窯里安身。
捱的是一年春盡一年春。
誰承望眷姻。
紅鸞來照孤辰運,白身合有姻緣分。
繡球落處便成親,因此上忍著疼撞門。
【作者簡介】
貫雲石(1286-1324),字浮岑,號酸齋,維吾爾族人。曾任翰林侍讀學士。后棄官隱居,於錢塘市中賣葯為生。所作散曲,多寫詩酒逸樂生活和男女風情。今存小令七十九首,套數八篇。
【作品賞析】
作者強烈地反對婚姻的不自主,以綵球來決定婚姻是痛苦的事情,所以才“忍著疼撞門”。遠在元朝,作者便寫出這樣鮮明的曲詞,是十分可貴,值得稱讚的。詞語粗獷有力,音韻真純得體。

典範散曲


[正宮]醉太平·花飛時雨殘
【元】王元鼎
花飛時雨殘,簾卷處春寒。
夕陽樓上望長安,灑西風淚眼。
幾時睚徹凄惶限?幾時盼得南來雁?
幾番和月憑闌干!多情人未還。
[正宮]醉太平·人皆嫌命窘
【元】張可久
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
水晶環入麵糊,才沾粘便滾。
文章糊了盛錢囤,門庭改做迷魂陣,
清廉貶入睡餛飩,葫蘆提倒穩。
[正宮]《醉太平·奪泥燕口》
【元】無名氏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
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
【註釋】
奪泥燕口:從燕子口裡奪泥。
削鐵針:從針頭上削鐵。
刮金佛面:從佛像面上刮金。
鵪鶉:鳥名,頭尾短,狀如小雞。嗉:鳥類食囊。
鷺鷥:水鳥名,腿長而細瘦,棲沼澤中,捕食魚類。
劈:用刀刮。
精肉:瘦肉。
刳:剖、挖。
老先生:本稱極尊者,這裡用來諷刺官僚、地主。
【賞析】
此曲收入明代李開先的《一笑散》中,原題作“譏貪狠小取者”,實質上概括了貪婪之徒窮由極惡、貪得無厭的可憎嘴臉,。用誇張的手法,形象的比喻,生動逼真。連用幾個動詞,尤見其尖銳潑辣。
醉太平
無名氏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
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
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
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
哀哉可憐。
【譯文】
堂堂大元朝,貪官污吏當權。修治堤防,變更鈔法,貨幣迅速貶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紅巾軍千萬人起義。苛捐雜稅繁雜苛刻,刑法太重,百姓怨聲載道。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錢換錢,什麼時候見過這種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貪官污吏,賢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憐!
【背景】
元朝末年,奸佞當權,朝政極端腐敗。元順帝君臣驕奢淫逸,大肆揮霍浪費,弄得國庫虛竭,財政極度困難。為了彌補財政虧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賦稅以外,於至正十年(1350年)發行“至正寶鈔”的新紙幣,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統寶鈔”和“至元寶鈔”,規定新鈔一貫相當於銅錢一千文,准折至元寶鈔二貫、中統寶鈔十貫。新鈔大量印造,貨幣迅速貶值,在大都鈔十錠(等於銅錢5萬文)還不夠買一斗米。“變鈔”的結果,造成惡性的通貨膨脹,使人民的生活更為困難。同時,由於元朝政府不關心生產,水利設施年久失修,黃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連決口,泛濫成災,使老百姓大量死亡,並且嚴重影響到元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元政府又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下令徵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黃河兩岸農民本已飽受災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橫遭監工的鞭打,被剋扣口糧,個個無比憤怒。於是,“開河”和“變鈔”就成為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線,導致了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賞析】
這首曲批判現實主義,從詞牌開始就是在痛罵當權者,醉太平,粉飾太平罷了,社會矛盾如此尖銳,朝廷還紙醉金迷,難怪元朝90年就滅亡了。堂堂的大元朝,一幫奸佞小人當權,從開河換取錢財開始就是禍害的根源,惹得紅巾軍造反,(紅巾軍是朱元璋參加的那支武裝,後來做大了),法令又濫又重,弄得四海之內怨聲載道。窮的人就差吃人,有錢人能更有錢,那朝那代有這種現狀。官賊一體,苦到最後的還是老百姓。揭露了冠冕堂皇的元朝奸佞,狼狽為奸,專權欺民。通篇在控訴社會現實,但更有些像戰鬥檄文,號召被壓迫在最底層的廣大受苦群眾去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