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的目的在於自得
深造的目的在於自得
深造的目的在於自得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①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②。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①資:積累。
②原:同“源”。
孟子說:“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來加深造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自己有所收穫,就能夠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夠積累深厚;積累得深厚,用起來就能夠左右逢源。所以,君子總是希望自己有所收穫。”
深造的目在於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穫,而不是為了炫耀給別人看。簡言之,自得是內功,而不是招式。南郭先生濫竽充數,招式是做夠了的,但內功卻一點也沒有,所以,一旦過硬檢驗起來,就只有溜之大吉。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現代學者莫不以南郭先生為恥,而其行為類似南郭先生的卻不在少數。他們或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有尖皮厚腹中空。”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名人’裝點門面。其招式花樣翻新,不一而足。要害都在於不求自得而求得之於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沒有才能,與孔子所說“不惑人之 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的精神恰恰相反。
《深造的目的在於自得》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