茈碧湖鎮
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轄鎮
茈碧湖鎮是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城駐地,因境內有高原湖泊茈碧湖而得名,始建於2005年12月初,從落於羅坪山腳下,北距州府大理市73公里,東與滇藏公路和三營鎮相連,南與右所、鳳羽接壤,西與喬后鎮相連,北鄰劍川縣沙溪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國土面積290.33平方千米,下轄2個社區、13個行政村,是洱源縣最特殊的鄉鎮,既有地處縣城的社區,已有離鎮政府駐地108公里的山村。
1950年與城北鄉合併,成立洱源縣第一區
1951年至1953年為第一區的一至五鄉
1954年至1955年為第一區的玉湖、九台、豐源、永強、雲勝鄉五鄉
1956年至1958年9月,撤區並鄉,設玉湖鎮、永豐鄉、茈碧鄉
1958年10月三鄉合併,成立茈碧人民公社
1961年一分為三,即:玉湖、城南、茈碧三個公社
1963年公社合併,改置為茈碧區
1973年恢復公社名稱,分為城關和茈碧兩個公社
1984年又更名為城關區和茈碧鄉
1987年改設玉湖鎮和茈碧鄉
2005年12月撤銷茈碧鄉,其行政區域併入玉湖鎮,並將三營鎮永聯村委會劃歸玉湖鎮管轄,玉湖鎮更名為茈碧湖鎮。
2006年茈碧湖鎮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0552萬元,同比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14248萬元,比2005年增長茈碧湖鎮梅果廠8%,第二產業2855萬元,比2005年增長14%,第三產業3348萬元,比2005年增長16%。累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49萬元,糧食種植面積58310畝,總產24511噸,平均單產42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260元,比2005年增長12%,種植烤煙2450畝,完成產量4155擔,均價12.23元,煙農收入354萬元,實現烤煙農特稅47萬元。年末大牲畜存欄18192頭,比2005年增長9%。其中生豬存欄2700頭,羊存欄5612隻,肉類總產量4406噸,乳牛存欄11159頭,鮮奶交售量14776噸,畜牧業總產值7810萬元。
2006年全鎮非公經濟企業1555戶,從業人員2772,私營企業29戶,從業人員達410人,營業收入達到10680萬元。工業總產值5987萬元,利稅總額545萬元,工業利潤總額443萬元。旅遊社會總收入1898萬元。
旅遊資源所呈現的五大特點:一是迷人的山水田園風光;二是秀麗的高原湖泊景觀;三是燦爛多彩的民族文化;四是豐富的溫泉;五是資源分佈相對集中連片。
茈碧湖鎮境內山嶺縱橫、層巒疊障、湖泊庫塘星羅棋布、山溪河流穿梭如織。北有茈碧湖、西有綠茵塘、南為上村水庫三水相圍。茈碧湖清如碧玉,它不僅以盛產珍稀古生物茈碧花而著名,還因裏海北岸,羆谷山麓宛若世外桃源的梨園景色而令人神往。綠茵塘—綠水茵塘,地處溪登村,海拔2500多米,有著高山寒塘的神秘,冬季四周的山巒開滿粉色的梅花。上村水庫,600多畝水面,東靠上村南是松林,西靠鳳羽河,北是大片的稻田。
茈碧湖鎮境內九氣台地熱資源豐富,並且自然露於地表,有大片的熱田區,形成了“五步一湯、十步一泉”的地熱溫泉景觀,深層溫泉旅遊項目開發,如大理地熱國、溫泉會館及多家溫泉賓館以各種度假、療養、康體、沐浴、溫泉、保健葯膳,因溫泉中含有多種礦物質有養生保健之效。
茈碧湖鎮是典型的高原濕潤季風氣候,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優越條件,構成水鄉澤國及天然草場,集冷水、熱水為一體等形成了許多罕見的自然景觀,是人類最佳的生存居住環境之一。
茈碧湖鎮
茈碧湖鎮以稻米、小麥為主食。通常一日三餐。農事繁忙時,加早點或夜點,建國前,貧富懸殊,貧困的農民,以雜糧、瓜菜摻入作主食。城鎮居民多現買現吃,葷素搭配隨家境而異;農家舊時常以素菜為主,鎮內居民的肉食,回族似牛肉為主,其他民族以豬肉為主。
鎮內百姓善於製作臘肉、油雞、香腸、腌弓魚、螺絲醬、酸腌菜、鹵豆腐、干豆鼓及酸肝的製作,喜吃油煎乳扇、泥鍬鑽豆腐等風味菜肴。在鎮內,常食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蔔、茄子、辣椒、青蠶豆、黃豆、菜豌豆、荷包豆、紅豆、花豆、羊眼豆、窩筍、西紅柿、蔥、蒜、韭菜、洋芋、芋頭、紅薯、蔓昔、芹菜、山藥、百合、蓮根、南瓜、冬瓜,黃瓜、西鬍子等。茈碧湖三江過境,漁產豐富,當地群眾愛吃魚,有酸辣魚、凍魚等。
婚喪喜慶,白族、漢族主人家多以八大碗菜待客。鎮內回族家庭條件好的每年都要宰一頭菜牛,把牛肉腌製成牛乾巴。回族喜歡喝茶,凡吃飯都要泡上一壺茶。
除回族外,其他各族人民都喜歡飲酒,且多將白酒加以泡製成木瓜酒、青梅酒、大棗荔枝酒等。舊時,喜飲烤茶。
歌曲
白族民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歷史悠久。在茈碧湖多為“茈碧湖漢調”(用漢語演唱)。因多為男女對唱,又把霸王鞭舞稱對口山歌。以愛情為主要內容,傳統的調子有“採花調”、“相交調”、“喜事調”、“相思調”、“盤歌”等。演唱水平要求很高。句式一般兩句為一段,上句為正詞,下句是襯詞。也有四句為一段的。早在20世紀60年代,白族調就錄製成唱片,傳遍中國。在喜慶節日、婚宴等,農村文藝演出隊都有演出。傳統的茈碧湖調以新的內容成為歌唱幸福生活、宣傳茈碧湖日新月異的局面而得到新的發展。
舞蹈
1、竹馬舞:由叫“耍馬”、“跑馬舞”,是廣泛流傳在白族群眾中的一種民間自娛性歌舞。
2、霸王鞭舞:是一種最普遍的一種民間舞蹈。道具用竹鞭,鞭兩端鏤空裝有銅錢,拍打時發出有節奏的銅錢聲、碰擊聲。表演動作常有雙手推敲背旋轉,拍手承以背,拍足承以趾,拍頭承以頸,拍腰承以股。主要用傳統的白族嗩吶伴奏,中間插有打擊樂突出節奏,以烘托舞蹈氣氛。
樂器
2、霸王鞭:也稱“金尺竿”、“金錢棍”、“九節鞭”。用實心竹製作嵌裝銅錢之長方形槽,須方向相錯,每棍一般開回槽,兩端各二或三槽。
戲劇
吹吹腔:舞台演出較正規,需搭台、著裝、彩臉,多在春節開展。清道光年間,吹吹腔流傳一茈碧湖等地,演出活動較頻繁。由於會演的老人相繼去世,茈碧湖境內已沒有該劇種。
英雄人物
歷史上,茈碧湖鎮出了兩位英雄人物。
馬崟(1896-1980),字稚坡,白族,茈碧大果人。1913年與兄馬鍈同入大理中學讀書。1917年入雲南講武黨堂第十期限專學武備。1921年,任廣州革命軍大本營警衛營長並任護衛孫中山大元帥府待衛長。其間,受孫中山先生影響,堅定了馬崟為革命而戰的信心,抗日戰爭期間,以雲南新58軍新11師長率部參加長沙保衛戰和崇陽戰役。
馬鍈(1895-1975),字幼坡,茈碧大果人。1917年馬鍈參加護國軍,1927年任龍雲部99師上校參謀長,參與了龍雲奪取雲南的“二六”政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雲南組建新軍,馬鍈調60軍軍部任少將參加謀處長等職,以後隨軍參加了徐州、武漢、崇陽、南昌、長沙等重大戰役,1949年10月,時任雲南綏靖公署副主任的馬鍈積極配合盧漢,為起義立下汗馬功勞。
其他人物
趙善政,南詔時寧北(今茈碧湖)人,出生“白蠻”貴族世家,南詔時“封民清平”。卒后葬今洱源縣城晨鐘村后南山麓,現存有土冢。
何邦漸,字文槐,明時浪穹縣城人。詩人。
趙時俊,清朝浪穹縣人。書法家。
王崧(1752.10~1837.12),字伯高,號樂山,白族,玉湖鎮北門街人。1986年,王崧被收入《中國地方志詞典》,是全國公認的修志名家和方誌學家,他總纂的道光《雲南通志》被列為全國名志之一。
楊友棠(1880~1925),男,白族,字芾南,茈碧鄉碧雲人。
施滉(1900~1933),男,白族,玉湖鎮北門古槐村人。革命人士。
馬金墀(1860~1953),字直坡,白族,洱源縣茈碧鄉人。曾為雲南省整理金融委員會委員、雲南省志籌備處省志館顧問。
馬鉁(1886~1963),字少坡,白族,洱源縣茈碧鄉人。馬金墀長子。中華民國陸軍中將。
李識韓(1883~1958),白族,字佩荊,洱源縣茈碧鄉人。雲南洱源軍事參議院少將參議。
羅鐵鷹(1917~1985),原名羅樹蕃,曾用筆名駱駝英、華萊士等,洱源縣玉湖鎮人,著名抗戰詩人。
馬曜(1911~2006),字幼初,雲南省洱源縣茈碧人,詩人、歷史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家。
楊麗萍,1958年生,白族,女,洱源縣玉湖鎮人,著名舞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