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症
乳汁的淤積形成的炎症
哺乳期:乳汁淤積、乳頭皸裂是常見的原因。
非哺乳期乳腺炎(NPM),又稱慢性乳腺炎,根據病因可以分為特異性乳腺炎和非特異性乳腺炎。前者主要指結核桿菌、真菌、寄生蟲等特異性感染所致的乳腺炎,並不多見,病因一般較明確,治療效果相對較好,後者主要是指肉芽腫性乳腺炎、漿細胞性乳腺炎、乳暈下膿腫(Zuska病)、淋巴細胞性硬化性小葉性乳腺炎等,而臨床上最常見的則為肉芽腫性乳腺炎和漿細胞性乳腺炎2種疾病,因其病因不明。
急性化膿性乳腺炎的診斷比較容易,根據乳房紅腫熱痛,體溫高達39℃~40℃,血象白細胞數升高,即可做出診斷。如果膿腫位置較深,膿腔位於腺體后間隙,皮膚紅腫往往不明顯,此時需要穿刺抽出膿液,才能證實。如果治療不當,膿腫形成緩慢,局部腫塊不消,皮膚紅腫和全身癥狀不明顯,形成慢性炎症,則需要與其他疾病鑒別。
急性乳腺炎應注意與炎性乳癌鑒別:
①急性乳腺炎初起多發生在乳腺某一區段,而炎性乳癌細胞廣泛浸潤皮膚網狀淋巴管,所以病變累及大部分乳房,且皮膚呈桔皮樣外觀;
(一)CT檢查:
(二)B超檢查:
無損傷檢查的首選,聲像特點:①炎症腫塊,邊界不甚清楚,內部回聲增厚增強,光點不均勻;②乳汁瀦留,為無回聲的小暗區;③膿腫形成,聲像顯示內部不均勻的液體暗區,邊緣模糊,腫塊局部有增厚,有時有分層現象,膿腫後方回聲增強。
(三)細菌學檢查:
1.膿液塗片:抽取膿液行塗片檢查,一般可見革蘭陽性球菌,亦可行抗酸染色查抗酸桿菌,以助於確定致病菌種類。
3.血液細菌培養:急性乳腺炎併發膿毒敗血症時,一般應隔天1次,抽血做細菌培養,直到陰性為止。抽血時間最好選擇在預計發生寒戰、高熱前,可提高陽性率。對臨床表現極似菌血症而血液培養多次陰性者,應考慮厭氧菌感染的可能,可抽血做厭氧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