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膀鴨
背部具白色波狀細紋的鳥類
赤膀鴨(學名:Anas strepera)中型鴨類,個體較家鴨稍小,體長44-55厘米,體重0.7-1千克。雄鳥嘴黑色,腳橙黃色。上體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波狀細紋,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寬闊的棕栗色橫帶和黑白二色翼鏡,飛翔時尤為明顯。雌鳥嘴橙黃色,嘴峰黑色。上體暗褐色而具白色斑紋,翼鏡白色。以水生植物為主。常在水邊水草叢中覓食。覓食時常將頭沉入水中,有時也頭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
雄鳥繁殖羽前額棕色,頭頂亦為棕色而雜有黑褐色斑紋;頭側及頭上部淺白色,滿雜以褐色斑點;自嘴基經眼到耳區有一條暗褐色貫眼紋。後頸上部、背暗褐色;上背和兩肩具波狀白色細斑,較長的肩羽邊緣棕色,下背純暗褐色,具淺色羽緣。腰、尾側、尾上和尾下覆羽絨黑色,尾羽灰褐色而具白色羽緣。兩翅小覆羽和初級覆羽淡褐色,中覆羽棕栗色,外側大覆羽亦為棕栗色,向內轉為絨黑色;初級飛羽暗褐色,次級飛羽灰褐色,外側數枚外翈絨黑色,內側數枚外翈白色,形成黑白二色翼鏡,三級飛羽淡灰褐色,邊緣和羽端較淡。頦棕色,喉及前頸上部棕白色,密雜以褐色斑;頸部領圈棕紅色,在後頸中部斷開。前頸下部及胸暗褐色,密雜以星月形白斑,使羽呈鱗片狀;腹白色,下腹微具褐色細斑。兩脅與上背略同,但褐色較淺。腋羽純白色。雄鳥非繁殖羽似雌鳥。
雌鳥上體暗褐色,具淺棕色邊緣;上背和腰羽色深暗,近黑色;翅上覆羽和飛羽暗灰褐色,覆羽具白色羽緣,飛羽具棕色羽緣,亦具黑白二色翼鏡,但黑色不甚濃著,翅上亦無棕栗色斑。頭和頸側淺棕白色,密雜以褐色細紋;頦和喉棕白色,無褐色細紋,其餘下體白色或棕白色,除上腹外均滿具褐色斑;胸和兩脅尤為明顯,且綴有棕色。
幼鳥似雌鳥,但翅覆羽無棕栗色,翼鏡黑色部分為灰褐色,白色部分為灰棕色,腹部滿雜以褐色斑。
虹膜暗棕色。嘴雄鳥為黑色,雌鳥橙黃色。嘴峰黑色,跗蹠橙黃色或棕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775-1000g,♀700-850g;體長♂485-550mm,♀443-520mm;嘴峰♂41-46mm,♀38-47mm;翅♂250-281mm,♀233-262mm;尾♂96-110mm,♀75-99mm:跗蹠♂35-43mm,♀34-41mm。(註:♂雄性;♀雌性)
喜歡棲息和活動在江河、湖泊、水庫、河灣、水塘和沼澤等內陸水域中,尤其喜歡在富有水生植物的開闊水域活動,偶爾也出現在海邊沼澤地帶。
春季於3月中旬至3月末見於華北地區,3月末至4月中旬見於東北地區,其中部分留在當地繁殖,其餘繼續北遷。秋季於9月末至10月中下旬見於東北地區南部,10月末至11月中旬遷至華北地區。11月中下旬大量到達南方越冬地。遷徙時常呈家族群或由家族群組成的小群遷徙。
常成小群活動,也喜歡與其他野鴨混群。性膽小而機警,有危險時立刻從水草中衝出。飛行極快,兩翅扇動快速而有力。
以水生植物為主。常在水邊水草叢中覓食。覓食時常將頭沉入水中,有時也頭朝下,尾朝上倒栽在水中取食。覓食時間多在清晨和黃昏,白天多在開闊水面休息。除食水生植物外,也常到岸上或農田地中覓食青草、草子、漿果和穀粒。
![赤膀鴨分布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1/mf162d4dcca27cc6b56d4ceb78b07e579.jpg)
赤膀鴨分布圖
主要繁殖於中國新疆天山和東北北部;越冬在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及台灣;遷徙時經過新疆、青海、內蒙古和華北一帶。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百慕大、不丹、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加拿大、開曼群島、中國、克羅埃西亞、古巴、庫拉索島、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關島、海地、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來西亞、馬爾他、馬提尼克、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領土被佔領、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新加坡、聖馬丁島(荷屬) 、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 、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越南、葉門。
區域性滅絕:吉里巴斯。
繁殖期5-7月,遷到繁殖地時己成對。營巢於水邊草叢或灌木叢中,巢很隱蔽,有時也在離水域較遠的地方營巢。巢域面積較大,但在一些營巢條件好的小島上,有時巢也很密集。每窩產卵8-12枚,通常10枚,1天1枚。孵卵由雌鳥承擔,但在孵卵前期,雄鳥亦常守候在巢附近,後來則離開雌鳥到僻靜地方換羽,孵化期26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孵出后不久,雌鳥即領著雛鳥到更深的沼澤或大的水域邊緣地帶活動,50-60天後雛鳥才能飛翔。
有二個亞種,現只剩一種。
赤膀鴨指名亞種 | 無危 |
赤膀鴨范寧亞種 | 絕滅 |
赤膀鴨原有2個亞種,其中范寧亞種雖已絕滅,但指名亞種卻分佈極廣,而且數量較豐富。據1970年統計,僅北美地區種群數量即達150萬隻,歐洲西北部1萬隻,歐洲黑海和地中海地區5萬隻,蘇聯西部有163000對。亞洲的情況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2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西亞52785隻,南亞155124隻,東亞9187隻,其中中國5067隻。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發布通知,明確對64種在養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其中,對赤膀鴨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引導養殖戶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養殖活動,並按有關規定完成處置工作。確需適量保留種源用於科學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論證工作方案的可行性,並嚴格履行相關手續。
肉肥嫩味美。羽毛可供優良的填充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