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學家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是2008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久金。
本書是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進行系統研究所做的初步嘗試。它具有統一的計劃,共收入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58名,按歷史時代分章,按人物分節,每節平均在一萬字左右。在這58位人物中,以往的研究基礎不等,有的已經研究得較為透徹,有的則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有的參考文獻十分豐富,有的可以參考的文獻很少。本書是屬於學術研究的性質,因此要求各章節在學術上比前人的工作都應有所前進和提高,概括和彙編性質的文章不予收入。
本書要求對各個人物的生平,尤其是與天文研究有關的活動,做一準確的概括性的介紹。所收入的許多人物在學術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本書僅從天文學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對其他學科的問題不作闡發。本書的寫作原則是既要求大事不漏,又要求集中較多的篇幅做出新的深入的探討。大事不漏,可以給讀者勾畫出這個人物在天文學上成就的完整形象;集中力量從事新的探討,是為了強調本書在人物研究上,力爭要取得新的進展和突破。
本書對每一位天文學家的研究,都力求引用文獻準確無誤,邏輯推理嚴密。尤其對於前人沒有涉及的新內容和新觀點,應詳加闡述和論證。對於有爭議的問題,則提倡不同學術觀點的互相爭鳴。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所載58位天文學家,在中國天文發展史上都曾作出過不同程度的貢獻,是科研道路上的成功者。書中各章節對他們的成功之路也做了一定的探討。顯然,各人在科研道路上的經歷是千差萬別的,沒有一個簡單的成功的秘訣。有的在青年時便才華橫溢,具有超群的科學知識和非凡的科學頭腦。有的則終身勤奮好學,注重實測,直至老邁之年才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如果說這些成功者有什麼共同訣竅的話,那就是都具有勤奮苦幹精神、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毅力,另外還需要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和方法。
第一章 先秦天文學家 | |
第一節 羲和 | |
一、羲和是遠古時代的天文官 | 三、羲和本義探源 |
二、羲和是中國最早的天文世家 | 四、歷史上的羲和及其主要天文工作 |
第二節 石申夫 | |
一、石申夫活動年代的考定 | 五、石申夫的曆法 |
二、石申夫的恆星觀測 | 六、石申夫在天文學上的新發現 |
三、石申夫對行星運動的研究 | 七、石申夫星占及其在中國天文發展史上的意義 |
四、石申夫的觀測儀器及渾天思想 | |
第三節 甘德 | |
一、生活年代及著作 | 三、甘德對五星運動的研究 |
二、甘德的恆星觀測及《甘氏四七法》 | 四、甘德的曆法成就 |
第二章 兩漢天文學家 | |
第一節 司馬遷 | |
一、家世和簡歷 | 五、恆星顏色的觀測 |
二、曆法和行星天文學上的貢獻 | 六、恆星亮度概念的雛型 |
三、星官的傳人 | 七、關於變星的觀測 |
四、古代奇異天象的索隱 | 八、司馬遷的天文學思想 |
第二節 京房 | |
一、生平 | 四、京房的日佔 |
二、京房易學簡說 | 五、簡評 |
三、京房在聲律方面的工作 | |
第三節 劉向 | |
一、簡歷 | 三、《五紀論》的主要成就 |
二、《洪範五行傳》的主要成就 | |
第四節 揚雄 | |
一、生平 | 三、對宇宙生成的認識 |
二、對讖緯迷信的批判 | 四、對蓋天說和渾天說的認識 |
第五節 劉歆 | |
一、生平 | 三、劉歆的曆法成就 |
二、編製三統曆 | 四、三統曆的行星知識 |
第六節 郗萌 | |
一、關於郗萌的身世 | 三、郗萌的其他天文星占工作 |
二、宣夜說的內容及其評價 | |
第七節 賈逵 | |
一、倡導用黃道坐標測量日月行度 | 三、主張曆法必須不斷改進 |
二、對月行遲疾規律的認識 | 四、對冬至點移動的認識 |
第八節 張衡 | |
一、生平和主要天文學成就 | 三、關於《渾天儀注》的爭論 |
二、《靈憲》重考 | 四、其他有關張衡的爭論 |
第九節 劉洪 | |
一、劉洪的生平與前人對劉洪的評介 | 四、關於交食的研究 |
二、朔望月、回歸年長度的測定 | 五、關於五星的研究 |
三、月亮運動的研究 | |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天文學家 | |
第一節 楊偉 | |
一、生平簡介 | 三、曆元的設置及有關約法 |
二、關於月亮運動的研究 | 四、關於交食的研究 |
第二節 陳卓 | |
一、生平簡介 | 五、甘石巫咸三家星官的整理 |
二、陳卓的著述 | 六、巫成星占的假託 |
三、關於陳卓的星占著作 | 七、結語 |
四、陳卓分野與《渾天論》 | |
第三節 虞喜 | |
一、生平簡介 | 四、兩次有無歲差的辯論 |
二、創立《安天論》 | 五、各家所定歲差值及精度分析 |
三、發現歲差 | |
第四節 姜岌 | |
一、《三紀甲子元歷》 | 三、大氣消光現象 |
二、用月食測定太陽位置的方法 | |
第五節 何承天 | |
一、生平簡介 | 三、元嘉歷的主要成就 |
二、元嘉歷的編製和頒行經過 | 四、其他天文工作 |
第六節 祖沖之 | |
一、生平簡介 | 四、改革閏周 |
二、祖沖之對大明曆的自我評價及與戴法興的爭論 | 五、創立冬至時刻的測算方法 |
三、引進歲差 | 六、創立以交點月預報交食的計算方法 |
第七節 李業興 | |
第八節 張子信 | |
一、關於太陽視運動不均勻性的發現 | 三、關於五星視運動不均勻性的發現 |
二、關於交食的研究 | 四、其他若干問題的討論 |
第四章 隋唐天文學家 | |
第一節 劉焯 | |
一、生平簡介 | 五、對寸差千里之說的批判 |
二、劉焯對日月運動的研究 | 六、二次差內插法 |
三、交食計算方法 | 七、未完成之著作 |
四、五星運動的研究 | |
第二節 李淳風 | |
一、生平簡介 | 三、創製麟德歷 |
二、製作渾天儀 | 四、《天文志》《律曆志》的成就 |
第三節 瞿曇悉達家族 | |
一、四代服務於唐太史監的天文世家 | 四、編譯《九執歷》 |
二、瞿曇羅和瞿曇撰的天文工作 | 五、關於“大衍寫九執歷其術未盡”的公案 |
三、《開元占經》的編撰及其成就 | |
第四節 一行 | |
一、生平簡介 | 四、大衍曆及其成就 |
二、黃道游儀和天象觀測 | 五、大衍曆與《周易》 |
三、發起天文大地測量 | 六、吸取九執歷的科學成就 |
第五節 南宮說 | |
一、南宮說的生平梗概 | 四、十二個半世紀以前紀念周公地中測影的豐碑 |
二、神龍歷的編製及其特點 | 五、從事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線測量 |
三、最早的全國性天文測量 | |
第六節 梁令瓚 | |
一、生平簡介 | 三、製造渾天銅儀 |
二、研製黃道游儀 | |
第七節 曹士(艹為) | |
一、生平簡介 | 四、從《符天歷經日躔差立成》看符天歷 |
二、曹士(艹為)的天文曆法著作 | 五、符天歷的主要特點和成就 |
三、符天歷在官方曆法中的應用 | 六、符天歷廣為傳播的原因 |
第八節 徐昂 | |
一、徐昂的天文工作及其成就 | 四、交食三差在中國曆法史上的地位 |
二、時差與食甚時刻的改正 | 五、宣明歷在國外的影響 |
三、氣差刻差與食分的計算 | |
第九節 邊岡 | |
一、對若干天文數據和歷表的改進 | 三、先相減后相乘法——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的應用 |
二、關於歷算捷法 | 四、三次和四次函數演演算法的發明與應用 |
第五章 兩宋天文學家 | |
第一節 馬依澤 | |
一、《懷寧馬氏宗譜》和《青縣馬氏門譜》 | 四、馬依澤與應天歷的關係 |
二、馬依澤的生平事迹 | 五、馬依澤對宋初天文學的貢獻 |
三、應天歷與阿拉伯天文學的關係 | |
第二節 韓顯符 | |
一、韓顯符銅候儀的歷史背景 | 三、韓顯符銅候儀復原探索 |
二、韓顯符銅候儀制度 | 四、《銅渾儀法要》 |
第三節 燕肅 | |
一、生平簡介 | 三、燕肅在潮汐學上的貢獻 |
二、創製蓮花漏 | 四、指南車 |
第四節 劉羲叟 | |
一、生平簡介 | 三、《新唐書歷志》 |
二、《劉氏輯術》 | 四、《新五代史司天考》 |
第五節 周琮 | |
一、製作圭表、渾儀和漏刻 | 四、調日法的總結和應用 |
二、恆星方位的測定 | 五、明天歷的制訂及其評價 |
三、測晷影定冬夏至時刻和回歸年長度 | |
第六節 張載 | |
一、提出“地在氣中”的思想 | 四、提出了“以經星屬天,以七政屬地”的新見解 |
二、否定有形質的天球殼層存在 | 五、對月球的盈虧做出了比較正確的解釋 |
三、地球運動的觀念 | 六、時空觀念上的出色見解 |
第七節 沈括 | |
一、儀器和觀測技術 | 三、宇宙觀和思想方法 |
二、曆法和推步之學 | |
第八節 蘇頌 | |
一、生平概略和治學用人的特點 | 五、蘇頌的渾象與星圖 |
二、蘇頌的天文曆法素養 | 六、水運儀象台的重大意義 |
三、三種天體測量儀器的全面總結 | 七、脫摘板屋、渾天象和特殊的圭表 |
四、蘇頌的渾儀 | 八、蘇頌制儀撰書經過及其與政治的關聯 |
第九節 姚舜輔 | |
一、天文觀測 | 三、紀元歷對後世的影響 |
二、改進計算方法 | |
第十節 朱熹 | |
一、生平簡介 | 三、對天地關係與地體形狀的認識 |
二、對宇宙起源學說的發展 | 四、對北極和極星的科學闡述 |
第十一節 楊忠輔 | |
一、虛設而實廢上元積年 | 三、“斗分差”概念的提出 |
二、精確的回歸年長度的考求 | |
第十二節 秦九韶 | |
一、生平簡介 | 三、天文學上的成就 |
二、關於秦九韶為人的評價 | |
第六章 金元天文學家 | |
第一節 趙知微 | |
一、重修大明曆頒行始末 | 四、創立日月食食限辰刻的幾何方法 |
二、重修大明曆本自紀元歷 | 五、精確的天文數據 |
三、採用三次差內插法 | 六、評價和影響 |
第二節 耶律楚材 | |
一、《庚午元歷》的概貌 | 二、創立里差之法 |
第三節 札馬魯丁 | |
一、札馬魯丁的生平 | 三、萬年曆 |
二、關於七件西域儀象 | 四、《元一統志》 |
第四節 王恂 | |
一、生平簡介 | 四、割圓求矢術 |
二、《授時歷》的主要成就 | 五、弧矢割圓術 |
三、平立定三差術 | |
第五節 郭守敬 | |
一、計時儀器與水力傳動機械的連續製作 | 四、突破傳統的恆星觀測及其數值的校驗 |
二、各種天文儀器的大規模製造 | 五、《授時歷》的完成和一個時代天文成就的整理 |
三、晷影測量和北極出地高度測量的精度分析 | |
第六節 趙友欽 | |
一、生平事迹 | 三、趙友欽在天文學上的貢獻 |
二、第一本系統介紹中國古代天文知識的書 | 四、王禕和《重修革象新書》 |
第七章 明代天文學家 | |
第一節 馬沙亦黑和馬哈麻 | |
一、明初回回天文學的翻譯工作 | 三、馬沙亦黑的天文工作及其生平 |
二、馬德魯丁等人的事迹及來華年代 | 四、馬哈麻的天文工作及其生平 |
第二節 貝琳 | |
一、貝琳的生平和天文工作 | 三、《七政推步》星表的貢獻 |
二、《七政推步》在天文學上的貢獻 | 四、與《七政算外篇》的對比研究 |
第三節 朱載堉 | |
一、回歸年長度古今變化的研究 | 四、用正方案測日定北極高度法 |
二、黃鐘歷和萬年曆若干天文數據的精度分析 | 五、天文曆法思想 |
三、對黃鐘歷和萬年曆所做其他修正的評介 | |
第四節 徐光啟 | |
一、譯編《崇禎曆書》 | 三、星象的實測與星圖的製作 |
二、天文儀器的製作和日月食的測算 | 四、對徐光啟的評價 |
第八章 清代天文學家 | |
第一節 王錫闡 | |
一、時代與生平 | 三、對西曆理論的探討與評論 |
二、《曉庵新法》 | 四、對王錫闡工作的評價 |
第二節 梅文鼎家族 | |
一、梅文鼎的生平與著述 | 二、梅文鼎的科學生涯 |
第三節 劉智 | |
第四節 李銳 | |
一、生平簡介 | 三、李銳在數學上的成就 |
二、李銳在天文學上的主要成就 | 四、李銳的學術思想 |
第五節 阮元 | |
一、涉獵天文學的經學家 | 四、從阮元對疇人的評論看他的學術思想 |
二、編纂《疇人傳》 | 五、阮元的治學態度 |
三、編纂《疇人傳》的目的 | |
第六節 汪日楨 | |
一、生平簡介 | 三、《古今推步諸術考》 |
二、《二十四史月日考》和《歷代長術輯要》 | 四、《甲子紀元表》《疑年表》和《太歲超辰表》 |
第七節 李善蘭 | |
一、生平簡介 | 五、李善蘭和偉烈亞力 |
二、李善蘭以前中國天文學的狀況 | 六、對中國天文學名詞的貢獻 |
三、《談天》向中國介紹了近代天文學全貌 | 七、對麟德歷二次差內插法的幾何解釋 |
四、中國近代天文學先驅 | 八、對開普勒方程的研究 |
總跋 | |
補記 |